摘要:教育制度改革对小学体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将重点放在体质锻炼上,忽视了体育精神培养,因此要改善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文章先介绍目前现状,再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精神;培养策略
一、 引言
体育精神培养可以形成优秀精神品质,树立起正确人生价值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对体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逐渐养成良好习惯。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策略,在运动中得到鍛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 体育精神
它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指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人生具有启迪、影响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一种奋勇向前、不屈不挠、健康向上的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更是人类体育文化活动追求的理想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以突出心理品质教育、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精神层面发展为重点。不断挖掘教材内涵,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唤醒内心主人公意识,提高参与运动自主性。体育精神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特点以及强大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是理想、信念、情操、道德、审美水平的标志。培养小学生体育精神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受益终生。
三、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 模式单一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进行锻炼,主要是学习简单技能,例如投篮、踢足球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处于被动接受位置,只是单纯完成布置任务而已,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没有必要进行体系化的训练,体育课就变成了自由活动,缺乏明确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聊,导致积极性普遍较低,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在一个班级里面,每个人基本情况和学习能力有着较大差距,一刀切模式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确保满足实际需求。
(二) 理念落后
坚持健康第一思想,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加学生体质,这种认识比较片面。小学是受教育初级阶段,要传递正确价值观念,才能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忽视了体育精神培养,在情感、认知、心理等方面比较欠缺,只是一味地强调身体素质。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普遍较大,接受新理念速度慢,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和实际发展相脱离,对学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体育教学前提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意识到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保持积极向上心态,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四、 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 重视体育知识教学
理论传授是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和身体健康有关的内容。小学是身体发育重要时期,因此学生要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健康成长,例如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打篮球、跳绳等,长时间坚持就可以看到自身变化,具有很好的精神面貌,整个人会充满正能量。这样学生会感觉到体育和自己关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参与积极性,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例如有的学生身高比较矮,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进行开导,告诉他们身体发育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加强锻炼就会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有一个全面认识,这样才会主动参与进来。
(二) 从奥林匹克运动讲起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成为一种体育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秉承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向学生讲明星运动员的故事,例如邓亚萍为了取得奥运金牌,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运动中要具有顽强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勇敢克服,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让学生关注奥运会,运动健儿为了国家的荣誉在赛场上拼搏,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三) 小组合作学习
很多小学生都是家里独生子女,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独立自主能力较差。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将所有人按照性格、爱好、能力等分成不同小组,保证每组水平基本在相同层次,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篮球对抗赛,过程中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获得胜利后会激发集体荣誉感,感觉到非常骄傲。体育精神培养要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慢慢领悟,明白运动可以促使自己变得积极向上,提高和同学之间默契配合度。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渗透,对学生会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优秀精神品质,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加深对体育认识。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手段,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兰芳.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精神的培养[J].新一代,2018(6):245.
[2]夏修兵.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J].湖南教育B,2018(10):55.
[3]王晓东.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科学咨询,2017(51):161.
作者简介:吕金盛,福建省龙岩市,福建龙岩市新罗区西陂小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