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莹
摘 要 英语教学过程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口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情绪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智、能、情、趣均衡发展,认知、兴趣、意志相互促进有着要的作用,注重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英语教学;口语能力;成绩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4-0046-01
作为一门语言,交流和沟通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重读、写而轻听、说的现象。因此,培养出了很多英语上的“聋子”和“哑巴”。其中“哑巴”英语的问题最为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运用英语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况且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听说读写都是它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崇尚素质教育和学以致用的今天,我们必须全面重视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中老师用英语说得多,而学生说得少,有的学生能听懂但不会说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在英语课堂中能接触英语外,其他地方几乎不能,更没有说英语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大多数学生不愿学英语,这是英语成绩差的根本原因。
二、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太少
学生主要在课堂上跟教师一点一滴地学习和操练英语;平均每天接触英语(且不是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1.5小时左右;课堂上45分钟里,学生是在非自然的环境里十分小心地使用英语时都要仔细地斟酌,避免犯错误;而在课堂之外,学生接触使用的仍是自己的母语——汉语。因此,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接触,远远达不到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英语这样一个庞大的语言体系的目的。
三、想要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每个学生都需要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
班级人数不多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是可行的,口语训练能够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现在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口语能力还会有所提高,口语的提高和学习成绩有着必然的联系。
四、作为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进行英语会话练习,再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天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为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現得很出色。
五、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绪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一旦这种情绪被激发,它就变成了学习的自觉性。因此,兴趣与教学的成败是有密切联系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英语教学成功者的经验中都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法宝。兴趣是属于非智力范畴,非智力因素对智力与能力有明显作用的性格特征是勤奋,而勤奋往往和踏实、自信、坚韧、刻苦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以有目的地培养,通过大量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坚韧、勤奋、刻苦等优良品质,成为一个意志坚强者。
六、坚持用英语教英语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教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用英语教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多说英语,尽量创造英语氛围,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1、中学教材里,对话课文占很大一部分,讲对话课文时,教师可以好好地利用对话课文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在了解dialogue意思后,听录音跟读,然后用幻灯片,写上每句对话的关键词(即动词,名词等实词)让学生组词造句进行对话,训练了同学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再把录音灌制成两段单一角色的录音,让学生与录音机对话,效果最佳的要数在多媒体教室上对话课,同学们在不做课前准备的情况下,一节课后,对话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能朗朗上口。2.课堂抢答问题是适合中学生年龄的方法之一。抢答可以分为四组(两纵队为一队),答对者加一分或两分,答错者不加分,或扣分。难度大的,学生不敢抢答的问题可以拍卖形式,加至3分或者4分。在下课时,表扬第一名小组,让最后一名小组的同学唱一首英语歌曲,或绕口令或背一首小诗(可事先教会),但这一方法有利也有弊,利在学生积极性很高,分数暂时领先的未必能拿第一,因有难题(高分)答对加分后能赶上并超越领先者;弊在尚未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仍有胆怯者,躲在后面看热闹。于是,笔者采用方法二,抢答时让一排或者一纵队同时站起,进行抢答问题,答对者可以先坐下,直至最后一位。
总之,为了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新理念,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英语成绩也就会跟着提高。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理念》《教师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