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2019-08-30 10:46阳素云
关键词:西南地区文化产业文化

阳素云

(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是集合移动和互联网的共同优势,运用无线接入生成各种成熟的网络应用,它的兴起使传统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变革,实现文化产业和互联网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湘西南地区有古朴的生态文化,丰富的旅游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文化,研究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特征与对策,对深入推进湘西南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促进湖南经济创新开放发展意义深远。

一、新时代:移动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影响

移动互联网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推动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接近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其中移动端的网民占整体网民规模的98.3%。手机网上用户支付规模接近5.7亿,网民中手机网上支持使用率(移动支付覆盖率)达到71%。[1]这表明我国移动互联网已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当中。可以想象,一旦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对接,打造出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的崭新业态,对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必将形成磅礴之力。在这种大趋势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无论是理念还是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移动互联网促成传统文化产业的理念重构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不断优化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既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挑战,也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力量。互联网给人们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带来改变,创造了无数的新概念、新机遇、新奇迹。包括影视、音像制品、戏剧舞蹈演出、文化旅游等在内的传统文化行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因互联网有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互联网空间也给人们紧张和迷惑,因为未知的新事物、新思维,使传统文化产业的产品形式、价值承载、传介方式、包装创作、运营运作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唯物论角度出发可得知,社会存在作用于社会意识,这使人们的思维无一不回归到这样一种逻辑,那就是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把握传统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去向,启动“互联网+”战略,设计并优化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寻求更合理的互联网化转型方法与路径,方能适应变化,从容以待。传统文化产业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必须树立万物互联、信息碎片化、体验消费等移动互联网理念,从而促成传统文化产业在人们头脑中的理念重构。

(二)移动互联网促成传统文化产业的行为转化

文化是沉淀在一个民族中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影响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文化产业的行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演进发展,从1G技术的投入使用到5G的实验示范,从最初的移动通话到数字时代的开启,再到视频通话及直播兴起和今天的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上持续打破界限,逐渐改变社会对文化的认知。传统文化产业在移动互联网作用下与各新媒体信息实现无差别转换,从文字声音到图像视频等的全过程再现,示意着传统文化产业的成长升级。在此基础上,一些传统文化产业不得不选择转型发展,改变生存模式,转向网络经营。由此,产业与行业之间的壁垒得以削弱,不仅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观念被颠覆,而且全产业链逐渐融汇贯通,创新动力和创意活力得到提升。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的行为参与,文化产业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挖掘、展现、创新、传播,已经形成固有的行为模式。文化产业正在蓄势通过这种行为模式,实现飞跃发展。

(三)移动互联网促成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传递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优势资源的快速流通和共享机制,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9月,我国网络零售额达到近6.6万亿元,到2018年超过9万亿元。从行业发展的走势看,我国网络零售快速发展是互联网技术和模式、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文化产业价值链条拉长找到了新载体。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源头是创意的产生,大量创意的出现,若为大众所接纳,就能衍生新的文化产品,并实现产品价值新高度。有创造想象力的人才、多样化文化资源、高新的现代技术等多个要素、各个环节关联发挥作用,最终实现创意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如随着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新媒体的出现,文创电商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融入途径。文创电商类似于衍生品,是先有内容、再有后续的电商,这是一个趋势。由于生活美学化和创意常态化的要求,接下来的流行产品可能是轻奢化的产品,它本身也是消费品,又有较高附加价值,而且消费者不觉得太昂贵,所以能够很快融入生活。[2]就这样,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分销渠道和价值传递方式,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和互动,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的价值传递更加简单迅速,文化的区域壁垒消除,特色原生态文化产业迸发成为可能。

二、新业态:移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与融合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无边界限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在各领域方方面面实现互动。当移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时,会引发起技术和内容的碰撞,寻求彼此间的共性发展,进而相互渗透和融合。

(一)融合创新带来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升级

文化产业主体是文化,文化经济的产生具有创造性和商业性,文化产业需要有持续创新经营模式,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的文化商业模式的出现,助推了文化经济的前行。移动互联网开创出新的平台和渠道,使文化产品不再是以或单个或封闭的样式呈现,而是能够作为平行整体向所有顾客展现。不仅如此,还能够提供体现顾客意愿的内容文化产品与服务,实行个性化定制,表达出顾客所想所需。因此,互联网时代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宣传、营销上更加强调用户的体验和个性化需求,文化体验消费成为发展趋势。当文化体验消费对商业模式提出需求时,传统商业模式往往需要优化升级,培育和挖掘出新型商业模式因子,促进文化产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通过优化创新的商业模式推广运用,提高文化产业整体水平,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

(二)融合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文化和文化产业也在发生着相应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带来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悄然影响着文化产业的成长,如改革开放第一个和第二个10年,“文化产品”中有以音响、磁带为代表的播放设备;到第三个10年,这些“文化产品”却被以MP3、iPod为代表的播放设备取而代之;到第四个10年间,MP3、iPod等“文化产品”再一次被网络直播、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播放设备所替代。整体而言,这个过程体现了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领域的影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结果,使得人们对各种文化产品的接触更加便捷。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移动网络技术为载体和支撑,抖音、直播等互联网文化及创意产品逐渐成为新型文化产品的主力军。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被互联网重构和改变,衍生出新兴产业,催生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不断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新基点。

(三)融合创新催生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形态

新时代文化产业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跨界合作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这一模式下,各种文化资源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并入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交融碰撞,出现新的不同形式的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文化产业内涵调整,使产业逐渐获得发展,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逐渐渗透到建筑、机械等实体经济领域;文化产业的整合重构,架构起新的产业平台,如文化与出版业、旅游业、影视业的多边整合。这些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多种文化产业形态的出现,优化了整个产业结构,改善了人们生活品质,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因此,把文化创意商业化后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提升现代文化产业效益,实现文化产业创新转型和组织变革,形成文化发展新形态。

三、新视野:移动互联网时代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瓶颈

湘西南地区,即湖南西南部地域,所辖范围包括怀化、邵阳、永州地区的部分县市,具体有怀化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洪江市、洪江区、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邵阳的绥宁县、新宁县、武冈市、城步苗族自治县、隆回县、洞口县;永州的东安县、祁阳县。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来看,湘西南地区所属县市大多较为偏远,经济大多相对落后,但从文化资源来看,却是多姿多彩。其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知识密集聚焦、经济附加值可观、生产成本节约、能量资源消耗低、重复开发率高等特色。综观移动互联网时期湘西南文化产业发展状态,有以下特点:

(一)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但文化产业的开发度不高

湘西南地区拥有非常优美的生态环境,在现有的多种文化形态中,自然生态文化是支撑湘西南文化产业的基础。湘西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侧,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沟谷绵延起伏,盆地相互交错,山峦重叠百态。域内水能资源充沛,是湖南的四大河流(除醴水外)的上游支流发源地,有湘江、资江、沅江等多条水道。气候湿润、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3℃-17℃之间,年平均降雨量适当,耕地分布分散,土质酥松肥沃。由于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发育齐全,域内山峰丛林、峡谷洼地岩溶景观到处可见。地层构造的完整多样化,使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根据资料统计,湘西南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其中,钨、锡、钼、铋、铅、锌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可观,如辖内武冈市被称为“湖南测水煤系第二个富煤区”,境内探明煤炭储量达9344万吨,有着近270亿元潜在价值,可供6个年产30万吨的矿井开采50年以上。虽然湘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优美,可因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架构中对资源利用不尽合理,导致新的文化经济形态挖掘远远不够。运用原始生态的自然资源作为发展基础的文化产业,更是存在开发不足、形式不活等问题。通过对大湘西地区的文化产业2017年统计数据来看,大湘西地区的文化企业个数只占全省的17%,单位平均营业收入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0%,营业收入只占到全省的9%(见表1)。作为大湘西一部分的湘西南地区,可以想象文化产业发展中与其他地区还有着明显差距。

表1 2017年全省及分市州、区域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数、单位平均营业收入及营业收入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依据相关年度《湖南统计年鉴》及湖南省统计局调查资料整理。

(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的融合度不够

湘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生态原始的自然概貌,还是厚重渲染的历史文化和质朴实在的民族风情,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怀化的万佛山、黔中郡古城、芙蓉楼、洪江古商城;邵阳城步南山、隆回花瑶、绥宁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东安九龙岩石刻、紫水国家湿地公园、舜皇岩景区,都是久富盛名的风景旅游去处。红色文化方面,有芷江受降旧址和纪念馆、粟裕故居、蔡锷故居、城步和通道的红军途经地、塘田战时讲学院、八路军驻湘通信处等多处红色旅游纪念地。这些红色旅游去处,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元,“就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对某一类行为的认同接受而形成的集体意识”[3],从而形成了域内一种对红色文化的集体敬仰。可见,湘西南地区自然风景险峻秀丽,旅游景点众多,历史文化气息十分浓厚。但是,从移动互联网促成传统文化产业的行为转化来看,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运用手段还是行进方式,都还不够系统深入。湘西南地区在旅游和文化的融合程度并不够,重旅游轻文化、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游客数量,导致部分景区的文化资源被过度开发。同时,景区内因商业文化主导,各种旅游产品大都雷同,文化失去了原本应有的载体,有机融合不够。旅游线路规划、景区配套建设和各类旅游资源整合,都存在着“拉郎配”式的硬伤。因没有做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文化内涵也没得到应有的彰显。据《湖南省统计年鉴2018》记载,从2017年湖南旅游业基本情况来看,2017年邵阳、永州、怀化三市接待旅游人数13 789万人,只占到全省比例的20%。作为全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方面的数据是明显偏低的。从整体来看,湘西南地区域内的邵阳西部与怀化东部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虽然有所起色,但是优势表现尚不明显,挖掘开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2 2017年湘西南地区旅游业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依据相关年度《湖南统计年鉴》及湖南省统计局调查资料整理。

(三)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但文化产业的影响度不深

在湘西南有汉、苗、瑶、侗等多个民族聚居,这里的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富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邵阳的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怀化的靖州等地,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富有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传统服饰,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文化资源,出现了苗族长鼓舞、侗族赶歌节、芦笙舞、蓝印花布、滩头年画、祁剧等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00多项。独具风情的民间服饰、风味多样的民间饮食、淳朴质重的民间习俗、良久流传的民间艺术,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湘西南文化整体。移动互联网时代,多样性的民俗特性这种优势文化资源通过传播和共享,可给文化产业带来巨大机遇。我们知道,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的增长显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但从2017年湘西南地区居民消费排名情况看,医疗保健和居住消费在消费序列中较为靠前,生活用品与服务和交通通信类消费则相对靠后。这说明虽然湘西南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有了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但是消费多停留在医疗、居住、教育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中。交通、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等文化消费需求仍然没能全面铺开,优势文化资源传播和共享氛围与机制并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影响没能深入到居民当中去。

表3 2017年湘西南地区居民消费排名情况

资料来源:依据相关年度《湖南省统计年鉴》及湖南省统计局调查资料整理。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湘西南地区自然、旅游、民俗资源丰富多彩,人们生活的美满幸福与地域民俗文化的滋养密不可分。从文化产业视野中解读湘西南地区现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湘西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指向。在湘西南众多的资源禀赋中,其独特的旅游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湘西南地区最具优势的特色资源。积极发挥湘西南区位文化产业优势,推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做好精准扶贫,形成湖南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具有积极影响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加快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湘军”内力,推动“湘品出海”,对促进湖南文化产业逐步迈向全球,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对稳增长、保需求、立格局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湘西南地区贫困人口比量大,将湘西南产业尤其是占优势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广出去,将促进湘西南地区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运用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优势,挖掘整合湘西南地区的文化资源,将自然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于大众视野,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的统一,是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带动湘西南地区脱贫致富的可行路径。

四、新路径:移动互联网时代湘西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4]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5]。这就要运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站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不断加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突出文化产业的现实价值引领。

第一,树立移动互联网时代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以理念带动升级。从发展理念着手,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加大地域特点的文化宣传和体验。着重突出湘西南地区特色,运用移动互联网整合文化创意、投入资本等要素,形成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零”隔阂的商业模式优势,发展平台经济,实行线上线下接合,进行传统文化创意挖掘,创新文化与金融合作,走出一条特色文化与平台经济结合的发展路子,带动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要用新媒体让文化产业“走出去”,发挥好微信、移动APP、微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传播手段更新的载体作用,让湘西南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打破原有的展览时间、空间的限制,平行向外展现,发挥其原汁原味产业优势,在互联网“长尾效应”中找到应有的空间与市场。

第二,加快移动互联网时代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布局融合,以融合促进更新换代。按照湖南省文化产业规划和要求,要加快推动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出口加工、对外贸易、现代服务业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等文化产业。同时,结合区域内的特色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边际融合,引导湘西南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寻求差异化发展,实现“一地一品”,以此带动支持大湘西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加快文化产业与技术融合。由过去单纯依靠文化资源的发展转向依靠文化与互联网融合方向发展。对湘西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人文文化进行深度包装,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湘西南地区文化旅游业的操作方式和推广方式进行变革,生产出迭次更新的文化产业产品,满足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快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延伸消费空间,拉长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条。

第三,推动移动互联网时代湘西南地区文化产业推陈出新,以创意催生产业形态。利用电商牵线搭桥,搭建文化电商平台,大力推广精品旅游线、民间工艺品、特色旅游品、特色美食品等特色服务及产品,鼓励湘西南各县市利用移动互联网发布文化产品信息,实行在线预定和交易支付,建立网上商城,力求实现规模化经营。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流行时尚因素,积极开发出具有湘西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深度挖掘湘西南地区苗、瑶等民俗与古村寨文化特色,推出2至3个“印象刘三姐”式的民俗文化情景剧,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依托湘西南各地鲜明的文化和产业特色,组织各类特色节庆活动,做强特色及创意文化市场。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布局,按照“一县一品”格局,造就一批创意新颖且实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如怀化古城古镇古村、大崀山原生生态文化圈等特色文化区。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发挥出文化产业的产业聚集效应。

五、结语

要解决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文化供给的矛盾,必然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建立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6]但我们也应看到,“粗放的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好未来发展蓝图……推动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与文化、审美、艺术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7]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湘西南地区作为湖南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薄弱的区域,想要抓住机遇,实现后发赶超,就要落实统一协调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出台一批涉及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文化企业进行精准扶持。通过全面展示移动互联网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新业态,充分发掘湘西南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全面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致力形成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品牌。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文化产业文化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