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气”的思想新探

2019-08-30 10:46金成玮唐志远
关键词:精气管子老子

金成玮,唐志远

(湖南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在正式论述主题之前,有如下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本文写作不立足于二书文字的真伪,也就是说,书中的文字是否为历史中的老子、庄子本人所写,对本文论证并无影响,我们所讨论的就是通行的文本。闻一多说:“那些似真似假的材料,虽不好坐实为庄子的信史,却足以代表他的性情与思想。”[1]75钱穆说:“他(庄子)的生平,虽非神话化,但已故事化。……若我们还要仔细来考订,那亦是多余了。”[2]9笔者深表赞同,因此,题目中的老子、庄子都加了书名号,我们只就文本进行论证。第二,关于“老子”“庄子”“气”这些问题,已经有很多论文进行过不同角度的讨论,比如:李道湘《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3],张松辉《庄子是道、气和合生物的二元论者》[4],付雪莲《〈管子四篇〉气论思想及其对秦汉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5]等。在这些文章中,有两种现象引起笔者关注:一是较多研究《管子四篇》对《老子》气论思想的发展,二是较多讨论《管子四篇》与《庄子》气论思想的先后继承关系。[注]李道湘认为,《庄子》气论思想受《管子四篇》影响,详见其论文《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管子学刊,1994年第1期;付雪莲则认为《管子四篇》在《庄子》之后,其思想自然承接《庄子》,详见其论文《〈管子四篇〉气论思想及其对秦汉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第6页。至于《庄子》气论与《老子》气论的关系,几乎没有文章详细讨论。鉴于此,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力图说明这样的观点:《庄子》的气论是对《老子》的气论思想进行阐释,与稷下学宫的《管子四篇》当属同时代并列关系,互有借鉴。《老子》文本中,关于“气”的文字很少,内涵较为单一,道家气论的内涵是到战国时期才丰富起来的,而《庄子》在道家气论发展的进程中有着独特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老子》《庄子》中关于“气”的文字

《老子》[注]本文所引《老子》原文全部出自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下文引用只随文注章节。书中,“气”字出现的地方如下表所示:

表1 《老子》“气”字统计

《庄子》[注]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全部出自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下列引用只随文注篇目。书中,“气”字出现的地方如下表所示:

表2 《庄子》“气”字统计

综上可见,《老子》书中,只有3处提到“气”,并且都没有展开论述,而《庄子》书中,有38处提到“气”,有一些文字还专门讨论了“气”。很明显,《庄子》书中“气”的内涵和阐释性文字都远远超过《老子》。

二、《老子》《庄子》中“气”的内涵辨析

1.《老子》之“气”

《老子》一书中“气”的真实内涵丰富,这是原始文本解释过少的缘故,也正因此,留给后世很大的阐释空间。第10章提到“专气”,这个词大多被理解为“抟气”,而《管子四篇》中的《内业》有“抟气入神,万物备存”这样的句子,可为“专气”注解。第42章提到阴气阳气,这看起来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十分相像。至于第55章的“心使气”,这无疑是与《管子四篇》的“心气说”相通的。[注]陈鼓应先生说:“稷下道家的心气说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首先,将形上之道具象化为精气,他们视精气为一切生命之源,认为护养精气不仅能使人健康长寿,更可以积德成智,养育出一种昂扬开阔、顶天立地的人格气象。”见《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分析》.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4页。我认为,稷下道家这种阐释就是对“心使气曰强”的发挥。然而,这些都只是推测,至于是不是《老子》要表达的意思,不好断言。王弼是三国时期研究“老庄”的专家,再考察一下他对《老子》中“气”的解释:“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解释为“言任自然之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解释为“虽有万形,冲气一焉”;“心使气曰强”解释为“心宜无有,使气则强”。

我们可以发现,在对“气”的认识上,王弼与《管子四篇》的认识是不同的。《管子四篇》是从黄老道家的角度,参以中医的理论,来解读《老子》中的“气”。而至于王弼的解读,一言以蔽之,是“以庄解老”。比如第42章,《老子》原文提到阴阳,王弼注解不提阴阳,还用“万形”代替“万物”,“万物”包括有形和无形之物,而王弼独说“万形”,一字的变换说明了王弼强调形体,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大宗师》中“游乎天地之一气”的论断。第55章“使气则强”是对《老子》文本的复述,而“心宜无有”则让人联想到《庄子》的“心斋”“坐忘”理论。《老子》五千字,很多概念都仅限于提出,其中的丰富内涵可以说都是由后人阐释的,望文生义、我注六经式的解读很多。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老子》中“气”的内涵?笔者的回答是,难有定论,也无须只有一个结论。《老子》之“气”,正是因为丰富而多元,才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王弼是三国时期人,离《老子》年代算近的,他的阐释也只是发挥己见,而且是带有庄子色彩的发挥,不能完全代表《老子》的思想。我们目前也没有更多的出土文献,所以只能参考王弼等离老子年代较近的人,来理解“气”的概念。一些学者用后世道家道教文献来追索《老子》的内涵,这种研究亦是一家之言,不能以对错来判定。《老子》一书在后世道家道教中的地位,正好像老子本人提出的“道”对于万物的地位。万物产生于道,后世的著作发挥衍生于《老子》提出的概念,源源不竭。

2.《庄子》之“气”

《庄子》中共有38处文字提到“气”,前文已按照篇目列出,这些文字可分成四类,如下表所示:

表3 《庄子》中的“气”分类表

关于上表,有一点需要说明,“自然”是指自然界,不是《老子》书中的“自然”,因此,“自然之气”是自然界中的气体,云气、六气之类。

首先,在理解“气”的内涵方面,《庄子》与《管子四篇》有很大不同。《庄子》一书在涉及“气”字时,很大一部分是在表达自然界中的气、中医理论中的气,然后才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造物之气”。在这些论述中,没有一处提到“精气”,这点可以作为《庄子》的“气”与《管子四篇》的“精气说”大不相同的注脚。《庄子·在宥》中有一句话是“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这是一则寓言中云将对鸿蒙说的话,李道湘据此一段来论证《庄子》是发展了《管子四篇》的“精气说”,此论非也。第一,《管子四篇》的道家学说属于“黄老”一脉,“黄”是《黄帝内经》,因此它的“精气”理念与中医关联很多,而且伦理化色彩很浓,《庄子》的道家学说属于“老庄”一脉,它的“气”是一种物质,构成了世间万物。尽管《庄子》书中也很多次提到“中医之气”,那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下文具体论述),我们不能将《庄子》的思想关联到“黄老”一脉上。陈鼓应说:“道家思想由老子创立后,进一步有两条思想发展的路线,其一是庄子学派在心灵境界层面对老子思想的承继与发挥;其次则是黄老学派侧重现实社会层面的关注。”[6]3第二,仅从文本来看,这则寓言是讽刺云将,认同鸿蒙,云将所说的“气”必然不是“造物之气”,而且云将是被讽刺的对象,作者怎能通过肯定一个反面典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云将,顾名思义,是统领云的人,他说的气逻辑上来说又必然是自然界中的“六气”,因此,我们把这句放在了“自然之气”这一类中。

其次,在对“气”的内涵理解上,《庄子》受到中医理论影响。为了证明这一观点,《黄帝内经》和先秦其他相关出土文献将被作为重要考察对象。在《内经》的162篇文献中,用“气”做篇名的有19篇,而内容明显涉及论“气”者尚有115篇,两者共134篇,占《内经》总篇数的82.7%,其所载各种气名共为2997个,气名分类凡271种。[7]56另外,在郭店出土的竹简中,也有相关表述:

《唐虞之道》:脂夫血气之情[8]157。

《性自命出》:喜怒哀悲之气,性也。[8]179

《语丛一》:凡有血气者,皆有喜有怒。[8]195

由此可见,“气”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先秦已经通行于世,《庄子》的写作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也是正常的。表中“中医之气”一栏共有13处,需要着重辨析一下“阴阳之气有沴”这句。这句出自《庄子·大宗师》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叫子舆,他生病了,“沴”是紊乱的意思,这句是说他生病原因是体内的阴阳之气混乱了,这明显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因此,这句话中的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不能理解为“受气于阴阳”中的阴阳。

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讨论一下“造物之气”。《庄子》书中其他的气都不具有原创性,而这“造物之气”是《庄子》的原创思想,是《庄子》一书对《老子》一书的创造性解读,是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也是理解《庄子》对《老子》之“气”阐释的关键。

关于“造物之气”,有很多学者已经做过相关论述。曹础基说:“气虽然是有形的众父,但却是道的产物。……那么,这种气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指道的作用。这种作用由道产生,而天地万物(一切有形)又由这种作用而产生。”[9]51张松辉说:“在庄子的思想中,道与气是不同的事物,道是规律,气属物质,如果只有道而没有气,万物是不能出现的;反过来,如果只有气而没有道,万物照样无法出现。万物之所以能够产生、成长乃至死亡,是道与气相互配合的结果。”[4]119钱穆说:“庄周思想,盖已大部侧重在向外窥探宇宙界。在此宇宙界中,则人与物并生。……至庄周始人与物并重,此为庄周思想在先秦诸子中一大创辟,一大贡献,在庄周以前,故无此意境也。……大抵庄子认为宇宙间万物,只是一气之化。……庄子特谓宇宙万物,皆一气之化,此一气之化,庄子书中特名之曰道。”[2]153-161

上面所引三位学者谈气的话,都涉及与道的关系,笔者将就此做一简单评述,再发表看法。《庄子》中的“造物之气”是由“道”产生出来,是一种实在物,因此,曹础基把它说成作用是不恰当的。道和气确实是两种物质,气从道中产生出来,道也是一种实在物,如果把道理解为规律,道的实在性也虚无化了。因此,在理解《庄子》道与气的关系这一语境中,张松辉把道理解为规律,也是不恰当的。至于钱穆把一气之化等同于道,又把气等同于《庄子》中的造物者,[2]158更是非也。《大宗师》中有一段专门论述道的文字,如果道、气、造物者的所指近乎相同,那么为什么要用三个词表达近似的含义?为什么要单独有一段文字论述道的内涵?我们将立足于文本,通过分析,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十四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

从这三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气产生于“芒芴”,而“芒芴”是种空间。《老子》中的惚恍是形容道,道里面是有象和物的,因此,在这个文本语境中,道是一种空间。我们把《庄子》中的芒芴之间理解为道,这是完全有理由的。同时,气产生了有形,形是来自于气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大宗师》)

这段文字是《庄子》中最完整的论述道的文字,其中心思想是,道是一种很古老、很神奇的东西,所有超凡脱俗的人身上都有道。表面上看,这段话似乎与本文提出的“道是一种空间”的观点相左。我们认为,道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前段所说的道,作为一种空间,在文本的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而这里所说的道,作为一种圣人都需要的东西,也是可以成立的。《胠箧》中有盗跖论“盗亦有道”的故事,也提到了道,其中的道明显跟儒家的道很接近。所以,道的内涵也是丰富的,要根据语境进行判断,我们不能用“有情有信”的道否定“恍惚”的道。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大宗师》)

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形来自于造物者,造物者像一个打铁工人,它可以决定形,可以决定是打造一个“人”还是其他东西,并且,造物者是有意识的,他视万物平等,讨厌被打造成“人形”就欣喜若狂的人。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秋水》)

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则阳》)

气有类别,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是阴和阳,这是产生世间万物的气,它们都来自于造物主,阴阳与造物主不是矛盾的,相反,在讨论《庄子》“造物之气”的语境中,阴阳是造物主的另一种说法。

通过上述文本分析,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认为,有一个恍惚的空间,名字叫做道。有一个造物主,居住在这个叫做道的空间中,他像一个打铁工人一样,以空间中的阴阳二气为材料,打造世间万物。

三、结论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从文本出发,对《老子》《庄子》二书中的“气”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讨论,兼及《管子四篇》。《庄子》对“气”的阐释是不同于《老子》和《管子四篇》的。《庄子》是选取了《老子》的世界本原这一角度,加以发挥,加入了“造物主”的概念,并创造性地对《老子》提出的“气”这一概念进行解读。《老子》中关于“气”的文字是未经阐释的文本,它的内涵极其丰富。《管子四篇》从“黄老之学”的角度出发来阐释《老子》的“气”,提出了“精气”说。《庄子》则是从世界本原的角度出发来阐释“气”。需要说明的是,《庄子》中的“气”的内涵不是单一的,有跟“黄老之学”相通之处,这主要是受到当时传统医学理论大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不能代表《庄子》的独创性成就。能代表《庄子》独创性成就的是,书中提出的“造物之气”这一理论。《庄子》一书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造物主,他居住在恍惚的空间中,这个空间的名字可以叫做道,他像一个打铁工人一样,打造阴阳二气,从而形成世间万物。

猜你喜欢
精气管子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智者老子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老子
《管子》的边防思想初探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
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