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灵灵 蔡忠捷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福安355000)
【关键字】 急性心肌梗死;左卡尼汀注射液;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后[1],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和损伤,此疾病死亡率高、发病速度快。疾病急性时期,及时让闭塞血管恢复畅通,满足心肌供血需求,可改善心功能,缩小梗死区域,此也为现临床治疗此疾病主要方式。但再通梗死血管后,可能会出现心肌再灌注损伤。所以,现治疗AMI疾病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则为优化心肌细胞代谢。有关此点,已有研究明确指出,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改善其预后。但目前有关此方面的报告仍然较少。现纳入125例AMI患者重点讨论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优势:
随机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25例进行讨论,根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3例。入选标准;(1)患者均满足《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中急性心肌梗死判定标准;(2)患者均存在缺血性胸痛症状;(3)cTnI、CK-MB高出正常指数2倍,并表现为动态改变;(4)部分患者心电图ST段无典型性动态变化;(5)患者与其家属均自愿接受此次诊治方案。排除标准:(1)病历资料不全者;(2)因介入性诊疗操作、外周栓子脱落等因素而出现医源性心肌梗死者;(3)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禁忌或过敏者;(4)合并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5)骨骼疾病者;(6)妊娠、哺乳者;(7)脑梗死;(8)非心源性死亡者。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36-79岁,平均为(62.3±1.1)岁,梗死位置:21 例广泛前壁及前间壁,12例下后壁,14例再梗死者,15例高侧壁者,15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溶栓时间为2.2-6h,平均为(3.6±0.2)h;研究组:男性 33 例,女性 20例,年龄 35-78 岁,平均为(62.5±1.2)岁,梗死位置:22例广泛前壁及前间壁,13例下后壁,13例再梗死者,15例高侧壁者,16例合并高血压,15例合并糖尿病,溶栓时间为 2.3-6h,平均为(3.8±0.3)h。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溶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治疗。100-150万U尿激酶(国药准字H12020492,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10万IU)混合到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0.5h;间隔8h后,皮下注射4000U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H20163399,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4ml:4000AxaIU×1),2 次/d,保持凝血时间为标准值1.5-2倍。持续治疗1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左卡尼汀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1372,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粉针)治疗,3g左卡尼汀注射液混入到50mL葡萄糖5%中,静脉泵入,1次/d。持续治疗1周。
治疗前、治疗后3d时抽取其静脉血液,测定血浆BNP、cTnT、CK-MB指标,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d时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治疗前、治疗后 3d时测定其心肌耗氧量、舒张压、收缩压、心率。随访患者1年,记录其生存率。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χ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生存率 87.30%高于对照组 74.19%,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比较生存率[n(%)]
比较心功能,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CI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心功能指标(±s)
表2 比较心功能指标(±s)
组别例数(n)L V E F(%)C I(L/m 2)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6 3 6 2治疗前3 8.1 2±1 7.2 0 3 8.1 1±1 7.2 1 0.0 0 3 2 0.9 9 7 4治疗后5 7.8 1±1 7.5 2 5 1.2 2±1 8.2 1 2.0 6 1 9 0.0 4 1 3治疗前2.5 9±0.4 6 2.5 8±0.4 5 0.1 2 2 8 0.9 0 2 4治疗后4.1 8±0.3 3 3.5 9±0.5 3 7.4 8 4 1 0.0 0 0 0
比较 BNP、cTnT、CK-MB,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BNP、cTnT、CK-MB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 3。
表 3 比较 BNP、cTnT、CK-MB(±s)
表 3 比较 BNP、cTnT、CK-MB(±s)
组别例数(n)B N P(n g/L) c T n T(n g/L) C K-M B(U/L)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6 3 6 2治疗前7 6 5.2 3±5 8.2 2 7 6 5.2 4±5 8.2 3 0.0 0 0 9 0.9 9 9 2治疗后4 1 2.2 1±6 3.2 5 5 1 2.2 4±6 8.5 4 8.4 8 1 6 0.0 0 0 0治疗前2.3 2±0.8 8 2.3 3±0.8 7 0.0 7 6 9 0.9 3 8 8治疗后0.8 4±0.5 1 1.2 2±0.6 2 3.7 4 4 8 0.0 0 0 3治疗前4 1 2.2 1±6 3.2 5 5 1 2.2 4±6 8.5 4 8.4 8 1 6 0.0 0 0 0治疗后6 2.5 1±1 2.1 1 7 8.5 8±8.2 2 8.6 6 6 8 0.0 0 0 0
比较血压、心率、心肌耗氧量,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肌耗氧量、舒张压、收缩压、心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 4。
表4 比较血压、心率、心肌耗氧量(±s)
表4 比较血压、心率、心肌耗氧量(±s)
组别例数(n)心肌耗氧量(m L/m i n) 舒张压(m m H g) 收缩压(m m H g) 心率(次/m i n)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前1 8.7 2±2.3 1 1 8.7 1±2.3 0 0.0 2 4 2 0.9 8 0 7治疗后1 2.6 2±0.5 2 1 6.8 7±1.6 2 1 9.8 1 2 8 0.0 0 0 0治疗前8 6.3 6±9.0 2 8 6.3 5±9.0 1 0.0 0 6 2 0.9 9 5 1治疗后8 5.3 2±1.2 1 8 4.8 6±1.2 1 2.1 2 5 1 0.0 3 5 6治疗前6 3 6 2 1 3 5.7 4±1 8.7 4 1 3 5.7 4±1 8.7 2 1 2 6.5 7±5.1 3 1 3 0.6 1±5.1 2 0.0 0 0 0 1.0 0 0 0 4.4 0 6 5 0.0 0 0 0治疗前1 0 6.2±2 0.1 1 0 6.3±2 0.3 0.0 2 7 6 0.9 7 8 0治疗后7 3.2±5.2 9 4.6±7.2 1 9.0 7 2 7 0.0 0 0 0
临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死亡率、恢复缺血部位心肌再灌注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3],部分患者梗死动脉再通后,病情持续恶化,心功能无任何改善,且合并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心率失常症状,临床将此状况称系再灌注性损伤而造成。心肌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均由脂肪酸氧化提供,机体心肌发生缺血时,会干扰到脂肪酸氧化。哺乳动物进行能量代谢的一种天然物质则为左卡尼汀[4],此物质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脂类代谢有促进作用。缺氧、缺血状况下,机体中堆积脂酰辅酶A(CoA)和长链脂酰卡尼汀,机体大量消耗游离卡尼汀进而降低[5]。缺氧、缺血会降低ATP指标,亚细胞膜和细胞膜通透性增高,CoA堆积会造成膜结构发生变化,膜崩解后,细胞出现死亡。近几年来,医学界对代谢治疗心肌疾病的重视度和关注度有所提升,调节心肌细胞脂肪酸,对改善心肌缺血能量代谢紊乱有利。缺血心肌能量代谢者,接受左卡尼汀治疗后,可让无氧糖酵解出现脂肪酸氧化,恢复心肌细胞中能量代谢,且左卡尼汀也可降低心肌细胞中脂肪酸代谢产物堆积量,减轻心肌损伤。此外,乙酰COA与COA的比值降低,葡萄糖氧化加大,减少耗能。冠脉硬化心脏病患者接受左卡尼汀药物治疗,利用药物在不干扰冠脉血流的基础上,可加大心肌细胞缺氧、缺血耐受。左卡尼汀属于抗心肌缺血性新型药物之一,结合常规治疗,心肌缺血能量代谢得到改善,进而降低并发症,提升疗效。有学者报告称[6],心绞痛患者接受可逆性短暂的心肌缺血干预后,心肌缺血所合并的左卡尼汀分量较少。且有研究证实[7],左卡尼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缓解其心肌损伤程度,改善心功能,降低梗死面积,提升患者生存率,进而缓解梗死后心肌重构[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BNP、cTnT、CK-MB、心功能,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对疾病预后作用突出。但本研究因样本量等局限,未探讨到有关治疗安全性的相应指标,如不良反应、并发症等,且研究组比对照组,其生存率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条件成熟,可重点讨论治疗安全性和治疗生存率。综上,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肌酶释放量和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提升生存率,改善疾病预后,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