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宇晖 陈俊荣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学习风格、学法的研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自身风格的有效学习方法,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学习风格;学法;教学
学习风格对与学习质量、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国家由于地域文化、教育制度的不同,学习风格是大相径庭;当然,即使是相同的地域及教育制度,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文化环境,教育制度形成的。每个人的学习风格相对固化,但为了能更好学习新知识,更好进行深层次思维是动态发展的,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引导成更适合学习中学物理的风格。粤西山区学生还没有形成相对适合学习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风格,他们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时俱进,才能适应面临物理学习的需要,才能快速掌握物理知识的规律。笔者以《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为例,浅谈如何培养山区学生科学的学习风格。
一、 知识复习
(一) 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
I=UR U=IR R=UI
(二)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规律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I=I1=I2
(2)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U=U1+U2+…+Un
(3)计算流过R1的电流:
计算流过R2的电流:
I2=U2R2
I1=U1R1
计算流过R1、R2的总电流:I总=U总R总
(4)推导式:
①I=I1+I2
U总R总=U1R1=U2R2
②U总=U1+U2
I总R总=I1R1+I2R2
(三)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规律
1.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In
2.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U=U1=U2=…=Un
3. 推导式:
I总=I1+I2
U总=U1+U2
1R总=1R1+1R2
U=U2
I1R1=I2R2
I1I2=R2R1
课程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风格内容如下:课堂教学第一环节1、2、3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对串并联电路规律的复习,克服固有的学习风格。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梳理归纳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规律,去除小学所形成的全部依赖老师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其独立整合知识的学习风格;小组合作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规律进行再理解、发掘其中物理规律内在联系,让学生逐步摆脱所有的知识来自课堂上的学习模式,培养合作学习的学习风格。
第二环节,学生通过对已有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规律的知识进行数学逻辑推理、演算从而形成新的结论,新的规律。这一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演算出新的结论,新的规律,有一种成功的收获感,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逻辑推理、演算的学习方式。
一、 二环节过程中,把中学生只懂得具体的数学运算的视觉直观型学习风格转变为全部由字母运算的抽象思维型学习风格。
二、 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问题
例:如图所示,R1=20 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80 Ω,电路接在电压为6 V电路中,当滑片P由最左端滑到最右端时,电压表示数由6 V变化为1.2 V,则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是多少?当滑片P在最右端时串联电路的电阻多大?
简化电路1
简化电路2
解:(1)滑片P在最左端
U1=U=6 V
I=UR=6 V20 Ω=0.3 A
(2)滑片P在最右端
I′=U1R1=1.2 V20 Ω=0.06 A
R=UI′=6 V0.06 A=100 Ω
答: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是0.3~0.06 A。当滑片P在最右端时串联电路的电阻100欧姆。
通过这道例题主要改进学生以下的学习风格:
1. 通过课堂第一环节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知识,摒弃练习前不看书,完全靠自己的生活记忆、直接完成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扶正解决物理问题的观念,学生完成练习不僅仅是一种单纯的任务,把解决物理问题(练习)作为自我检验学习的效果,作为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有效学习途径,形成学生个性的学习风格。
2. 教师引导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把比较复杂的实际电路简化为如图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培养学生分析复杂物理问题可以分割成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的学习方式。
3. 让学生在解题的旁边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候能习惯性地画出思维导图,物理情景图等等的建模学习风格(图像型学习风格),在千头万绪的事务中有清醒的思路。
4. 滑片P由最左端滑到最右端的物理过程,体现了世间万物实际都是运动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恰恰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动态的思维风格。
学生的学习风格、学法,是建立在学习实力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考试的充分发挥。教师要根据学情,研究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要求,琢磨物理教材,形成符合自己的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喜欢物理课堂,使学生有信心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15.
作者简介:
谈宇晖,陈俊荣,广东省云浮市,广东省郁南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