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淋燕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真正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探究兴趣;敢于探究;善于探究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2-0184-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从自主探究学习理论提出后,“探究”仿佛成了区别教师上课是否采取现代教学方式的标准。为了顺应潮流,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数学课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假设,然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就是汇报交流。学生说到点子上就皆大欢喜,如果说不到点子上,教师就不断给予暗示,直到学生说出正确结论为止。这是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呢?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把探究性学习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谈谈对有效引导探究性学习的一点教学感悟。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各种探究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探究的乐趣,调动其乐于探究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笔者将30张卡片(写有1-30),依次發给6个同学(循环的发),然后对其他同学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30以内的数,我就知道这个数字卡片在谁的手里。”游戏使学生非常惊奇,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学们都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于是笔者趁机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学了这节课相信大家也会的。”学生们积极探究学习,知道了游戏的秘密,同时也懂得了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精神,应该从低年级抓起,有些教师都是在“自我表演”中得出新课结论,学学仅仅是听懂,而不是理解。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习内容具有探索性,让学生自己观察、实践、发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摆图形,动手折一折等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的特征已经有了认识,能用语言准确表述。但这时教师说:“同学们,老师也有4根小棒(长短不一的小棒)请你摆出正方形。”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摇头:“长短不一的小棒怎能摆成正方形呢?”学生在经历失败后,提出了利用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把四个小棒截齐,以最短的小棒为准,剪去其它小棒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同样长,就可以摆一个正方形。此时,学生对正方形的特征理解更深刻了,在以后的周长面积等的应用中就不会忘记。
三、鼓励学生善于获取自主探索的钥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借自己的直觉,先提出某种有目的的猜想,再进行验证,从而揭示出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有关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有目的的猜想,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应引导学生排疑解难,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和解疑能力,让学生获取自主探索的钥匙。
例如,在“乘法运算律”教学中,学生大胆的猜测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验证,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索结果感到满意,学到的知识也根深蒂固。
总之,课堂教学中在什么地方探究,是很有讲究的,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有没有探究的价值,该如何进行探究。在教学中,要真正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许红萍.“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2008(07).
[2]殷世东.探究学习中“探究”契机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05(03).
[3]李松眉.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05).
[4]苏小荣.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