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绘画受众的特质研究

2019-08-29 02:59李心雨杜俊萍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合体特质

李心雨 杜俊萍

摘  要  绘画受众作为绘画内容的传播对象,在新媒体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不再简单满足于传统媒体的封闭式传播,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模式,强化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文章从绘画受众的市场性、审美心理、传受关系、使用与满足等四个方面,对绘画受众的特质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  新媒体;绘画受众;特质;审美心理;“传受”合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3-0091-02

绘画受众主要指绘画内容的接受者,或者与绘画发生了某种联系的个体和群体,也可将其视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者,主要包括具有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专家和学者、有文化修养的人以及普通群体,其接受行为具有多样性,不存在只针对于某一绘画群体而设定的绘画艺术。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改变了绘画受众传统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和讯息接收渠道,打破了原有的枯燥的传播面貌,传播新的“受众”观念。

1  绘画受众成为市场

麦奎尔提出了“受众即市场” 的观点,将受众与市场摆在同等位置,建立新型的受众观与市场观,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新媒体受众市场研究奠定基础。绘画受众成为市场需要把握媒体组织、艺术经销商和消费群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服务和测量绘画受众为目标,形成多维度的市场价值评估体系。新媒体时代,绘画市场不再是单一的“实地考察”模式,互联网绘画市场早已发展的有声有色,为绘画受众节省了时间和采购成本,表达新时代的销售理念。

新媒体时代,绘画市场与绘画受众处于一种共存状态,如何平衡绘画市场与绘画受众的关系,需要艺术家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抛弃古板的只知画画不闻窗外事的创作状态,用心倾听绘画受众的声音,保持创作初心,创造艺术和市场价值并存的优秀作品。

新媒体语境下,绘画市场的竞争离不开绘画受众,换句话说,绘画受众已然成为绘画作品售卖的交易场。艺术家与市场的配合度直接影响艺术品的市场价值,绘画受众的审美态度和媒体营销的宣传力度可直接影响其配合度。但是,媒体炒作不足以将一个画家推向行业尖端,修养技艺较低且惯于追摹时髦的画家,很容易被行业所淘汰,或成为“行活”的制造者[1],从长远来看,高质量的绘画艺术创作不容低估,真正的实力派画家终将成为市场的宠儿。

2  绘画受众的“传受”合体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传媒介质通过互动传播的新技术方式,重塑艺术传播者的主体身份,绘画受众不仅能够以接受者的身份欣赏或下载网络艺术文本,也能够以传播者的身份将艺术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模糊了艺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界定。微博、微信与QQ等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为绘画受众创造了自我表达空间,建立个人独有的“粉丝群”与“朋友圈”,利用新媒体技术编辑独创或转发他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接收和传递信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传受”合体,灵活转换其接受者与传播者的身份。

德国艺术家波依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2],即每个人都具备成为艺术家的潜在创造力与可能性。在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艺术家”队伍中潜藏着大量的业余“选手”,业余画家利用原行业的知名度和新媒体宣传的双向加分,迅速提高绘画作品的市场价值与份额,甚至超越精英画家所占据的市场额度,画作的整体水平已然不是市场的唯一衡量标准。同时,绘画创作的自媒体传播,为绘画受众创造了成为“艺术家”的机会,不拘泥于绘画作品的意蕴和技法,仅作为一种闲暇时的娱乐方式,传播正能量的创作精神。

在新媒体互动传播机制环境下,绘画受众呈现“传受”合体的新景象,使绘画受众从此不“受”,以互动和主动的形式,扮演着多重艺术传播主体的身份,既是艺术讯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又是艺术讯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传播链中永远存在着“受者”和看不见的“传者”[3],这是绘画受众无论何时都需面对的问题,身份的转换仅是帮助其掌握主导权,无法保证媒体传播的绝对透明。

3  绘画受众的审美心理变迁

审美心理是动态的心理活动与静态的心理素质相互作用和制约活动的总称[4],绘画受众在艺术鉴赏中,以审美的态度感知绘画作品的艺术意蕴,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取精神与情感的满足。新媒体以强势的姿态影响绘画受众审美鉴赏能力,混杂的艺术市场扰乱了绘画创作者的心态,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绘画受众的审美心理开始

转变。“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5]。新媒体语境下,绘画受众的审美心理悄然转变,不再停留于画面和技艺的欣赏,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揭开绘画艺术的神秘面纱,将绘画艺术创作和审美思维指向虚拟空间,展现高清的虚拟的现实情境。同时,新媒体语境下的绘画受众作为现实生活的活动主体,以及审美活动的参与对象,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在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中表达自身的审美心理诉求。

“羊羹虽美,众口难调”,错综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为绘画受众创造了多种选择,在媒体传播中转变审美倾向。一幅绘画作品无法满足所有绘画受众的审美需求,过分追求极致的满足,反而会降低绘画作品的艺术意蕴和画面质感,促使绘画产品变得世俗化、庸俗化。同时,在娱乐氛围浓重的新媒体环境下,绘画受众在虚拟环境中产生强烈的窥视欲望,固有的媒體传播内容已无法满足其浓重的猎奇心理,千篇一律的绘画风格使绘画受众产生审美倦怠。因而,艺术家需要抓住绘画受众的审美心理,在不违背创作初心的前提下,针对性的迎合大众审美,满足部分绘画受众的审美需求。

4  绘画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领域的专业名词,将其运用于绘画领域主要是指,以绘画受众为研究主体,通过掌握其媒体接触行为与目的等实料,分析绘画受众的媒体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探究媒体对绘画受众的审美心理与艺术鉴赏行为的传播效用。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满足自我需要后的高级需要,在快节奏的新媒体时代,绘画受众通过创作和传播绘画作品来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利用网络平台更便捷的接受和传播绘画作品,加强绘画理论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提高绘画受众的艺术鉴赏力与审美能力。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绘画受众获取、传播最新信息也是其使用动机之一,利用手机、计算机等新型媒体获取更便捷的接收渠道,使传受双方针对最新动态进行实时沟通和评价。

绘画受众的媒体使用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地域风俗和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开放、自由的互联网环境为绘画受众的言论发表提供了有利条件,匿名性的讨论形式激发了绘画受众的热情,为绘画受众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八卦”欲求以及关注绘画热点等提供了自我表露的平台。新媒体语境下,欣赏者能够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认识到自己的“知道”,懂得如何欣赏画中的可见世界[6],使用自媒体或个体网站交流,利用“地球村”的强大力量将艺术信息迅速传播,达到快速且覆盖面广的传播效果。其次,社交平台打破了艺术交往的原有秩序,拥有共同话题的艺术爱好者总能迅速建立友谊,利用新媒体社交软件加速融入绘画大家庭,了解最新的绘画创作动态,填补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盲点,表达自我观点与研究。

新媒体的发展,为绘画受众带来了“新”的特质,但如今的新媒体终将成为未来的旧媒体,未来的新媒体又会带来新的绘画受众,如此反复循环又持续前进,不断丰富新媒体与绘画受眾的内涵。同时,新的绘画受众与媒体将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效应,滋生出新的关系矛盾点和爆炸点,迅速开始新一轮的斗争和调和,在“要”与“不要”的双面选择中调制出一款“解药”。无论未来的新媒体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其与绘画受众都会存在“剪不断”的关系网,为绘画受众提供高科技的媒体传播和参与方式,创造“新”的媒体节奏和受众资源。这种关系网的发展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未来受众在哪里,新媒体就在哪里”,可见未来的绘画受众对新媒体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第三卷[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50.

[2]范美俊.新媒体文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社,2012:315.

[3]童清艳.受众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06.

[4]周冠生.审美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3.

[5]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38.

[6]范昀.艺术与启蒙——十八世纪欧洲启蒙美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81.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合体特质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聚散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止”字变合体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