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关于网络舆论的思考

2019-08-29 02:59陈一凡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陈一凡

摘  要  后真相时代,当真相变得次要,一些公众事件所形成的舆论便显得更加偏激。文章以“上饶五小事件”为例,分析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所呈现的群体极化现象。并进一步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自媒体在网络中所营造的环境存在由于自身特点而形成的新常态,并且在UGC模式和新闻标准降低的情况下的这种新常态下的网络舆论的劣性愈加明显,因而时下的国内网络环境下总体的舆论工作与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被重视。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上饶五小事件;群体极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3-0013-02

在互联网上,移动端的信息流已经占据了网络信息的半壁江山,网络渠道将大量用户分流出来,使得传统新闻媒体产业逐步走出大众视野。基于网络的传播模式,人们接受的信息有限,缺乏阅读深度,便很容易被自己的直观情绪引导,倾向于主观判断,以至于“真相”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从而形成现在的后真相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情境下,网络舆论显得更加偏激,常常出现舆论反转与媒介冷暴力的出现,值得深入思索与探究。

1  “上饶五小事件”中所出现的网络舆论

2019年5月10日,据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经信州公安刑警大队侦查,上饶市第五小学“5·10”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建对杀害受害人刘某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网络上的风波就在第一次新闻的发布后变得偏激与混乱,首先,微博上呈现了大量一边倒的“叫好声”,认为小男孩校园暴力小女孩,死有应得,包括许多微博的大V,而批评网友不该为杀人犯说话的人在零星的出现后被大量评论淹没;另外,随着家长发声,有许多不知虚实的传言也流传开,基本都是替行凶者发声。但在5月12日,遇害男孩母亲发文,父亲采访发布,情况瞬间出现反转,爆出女孩父亲有偏执的倾向,男孩其实并没有那么坏,立即就有网民“站队”男孩,认为杀人犯行为极端等。不过目前已经呈现的两个对立的舆论,无论哪个,对男孩还是女孩的家庭,都是强烈的网络暴力。本文将依据后真相时代,从舆论环境,网络用户,新闻标准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事件所形成的舆论热潮与现阶段网络舆论的思考。

2  事实真相被架空,情绪引导决策

“后真相”的含义是“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2016年后真相的概念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热词,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1]。针对这一事件,网络群体的一大部分都在为杀人犯说话,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舆论应有的走向,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引导作用,事件发生时媒体的报道所给予的信息量确实是不足的,信息中含有的校园暴力方面成为了网络情绪的发泄口,很多人在诉说校园暴力的危害,一时间形成的对校园暴力的抨击直接将舆论发酵,使得舆论情绪化很重,并且,在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下,新看到信息的受众得不到完整的信息,往往会不自觉的被影响,这样就形成了网络群极化,一部分相对理性的人也由于“沉默的螺旋”而减少发言,情绪在舆论占主导后,网络暴力滋生,形成很不健康的言论攻击,而事实就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在真相不明朗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的网络群极化表现出了“情绪引导”的特征,网民的决策缺乏逻辑,缺乏思考,往往是被舆论带着走。在这种出现人命的社会热点事件中,这种情绪化的舆论显然对当事人,对真相持有者非常不友好,网络媒体时代的弊病在微博微信这种大平台上持续被放大,并更加极端化。

3  自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新常态

后真相时代很大一部分程度时基于自媒体本身的特征而产生的,[2]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极大的弥补了由于过去传播媒体的单一性所导致的信息源不足等问题,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这种UGC的生产模式使每个用户都是价值观的输出者。在这种时代,“把关人”的形象被淡化,发布言论几乎不存在门槛,对普通用户唯一的限制便是字数限制,这也是碎片化的起因。面对舆论热点时,公众在网络上有时会更轻信小众媒体发布的一些看似正确的爆料,这些声音聚集后很可能会占据主流地位。

自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常常表现为众声喧哗,并且容易出现情绪化的集合行动,让舆论语法变得不受控制。例如这次事件里对男孩父母教育的批评与学校不作为的抨击,这些言论来自于一些自媒体的流言,并不是来自正规新闻信息的获取渠道,很多都是主观臆测,相对于专业媒体的经过严格甄别,慎重考虑并有线下的对接信息,考虑各方面后果才发布的消息来说,自媒体时代这种随意性使得舆论走向不正常成为一种新常态。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成主要表现为多点多向性,既是接受者也是发布者的自媒体得到的反馈会来自多方面,大量观点会聚集和碰撞,信息源在这大量信息中仅仅是作为一个点而存在,而舆论则来自于多点多面的交流,多个自媒体与用户的交流后呈现出舆论方向,这种方向往往不受监督,因为主体已经变得模糊[3]。另一方面,在网络里,热点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热度都是转瞬即逝的,这种时间的短暂性,使得舆论也从潜伏期到终结期相比传统舆论热潮而显得更加短暂,主题内容变化的迅速很容易带来负面效应大,正面效应低,真相淡化的效果,在公共事件刚刚发生、事实尚未调查清楚时,大众关注度反而最高,上饶五小杀人事件中,事件前期对于校园暴力的讨论一度极热,但后来反转的新闻发布时,热度已经退散了不少,虽然反转的不一定是真相,但可以预见,真实的情况被披露时,舆论的兴奋期已经过去,关注点已经转移到其他热点上去了,变化快是自媒体时代的新常态,热点的短暂性也是造成群极化的原因。

4  UGC模式帶来的信息茧房效果

UGC作为用户原创内容的生产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大大增加了受众的话语权,使受众地位提高,但也加重了信息茧房效应。在这个事件里,倘若是一名爱护女儿的父亲,在面对这个事件的评论,很可能会基于自己的倾向去选择自己带有价值倾向的信息,然后发布不够客观的内容,这是由于信息茧房作用存在而导致的一种个体极化作用。面向整个网络群体,我们说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UGC模式同时也基于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弊端也同时表现出来,不同的受众,作为不同价值观,不同喜好的群体,基于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茧房效应,形成容易片面的信息传播,这样加重了拟态环境,并且很容易偏向娱乐化,色情化,暴力化,这使得公众处于一种“真空”的拟态环境,依据自己的兴趣去接受UGC模式生产的带有娱乐信息,不实信息的环境,这种恶性循环,使“后真相”逐步向“无真相”迈进。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