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董淑霞 赵典
【摘 要】心搏骤停是心功能的突然丧失,患者可能有心脏病,也可能尚未被诊断为心脏病。心搏骤停也称为突发性心搏骤停或意外性心搏骤停。猝死(也称为突发性心脏猝死)发生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
【关键词】心搏骤停;急救;说课
中图分类号: R-0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0-022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10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教师说课的题目是《怦然心动—心搏骤停的急救》,内容选自高职护理专业医学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
下面教师将从教学分析、策略选择、过程实施、效果反馈四个方面介绍我的说课。
1 教学分析
本次课授课对象为2015高职护理7班的学生,是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的学生。课前,教师从知识基础、学习风格、身心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已经将护理专业基础课全部学习结束,同时期也正在学习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临床专业课,为本学期学习急救护理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即将下临床实习,对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倾向,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水平的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程地位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培养护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心搏骤停的急救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章节,是执业护士考证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选拔护理人才的重要考試项目。
教材处理
为了更贴近岗位,充分联系临床,依据后续课程学习的需求、护理工作岗位的需要,强调:心搏骤停的急救。增加:心搏骤停的预防。
目标确立
依据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及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1 知识目标
1.1.1 概述心搏骤停的病因及预防
1.1.2 掌握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1.2 能力目标
掌握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
1.3 素质目标
1.3.1 能对心搏骤停病人健康宣教
1.3.2 提高急救的紧迫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及学情分析,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1)心搏骤停的病因;(2)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复苏成功的指标。教学难点: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2 策略选择
教学手段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教学软件在课前、课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结合视频、模型等资源,并联系临床,使学生移情,从而加强健康宣教,达到提高防护意识的目的。本节内容以课堂讲授与现场演练、自主式学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现场操作演示为主、PPT、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软件、实体模型及临床案例,在课堂上实施任务驱动法、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游戏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学习方法,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图片和视频片段导入课程,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加深学习印象。
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教学互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授课过程中采用总结回顾、举例、提问、实践练习、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教学中。
在此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3 过程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学习、课中探究、课后提高三个环节。
课前-信息传递;课堂上–联系临床、合作探究,课后-巩固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3.1 课前学习
课前老师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安排,将一个心肺复苏的典型病例加以梳理,制作成学习任务单,在学习任务单中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及最终学习效果要求。通过公众交流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1)知道心搏骤停的原因及临床表现;(2)了解心肺复苏指南的最新标准。将学生分为临表组、急救组、宣教组,分别搜集本组相关资料。检查实训模拟人的状态,并且完成心搏骤停案例的输入,确保上课能够正常使用。
学生预习新课,观看教学微视频。分组搜集心搏骤停的案例,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急救措施、健康宣教方面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制成ppt,并且登陆教学平台完成相关习题。
3.2 课中探究
通过热播剧抢救的片段,由主人公出现的一系列的症状,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问题:(1)为什么会突发死亡?(病因)(2)怎么判断发生了心脏骤停?(临床表现)(3)如何进行急救?(步骤)(4)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根据自己所学,共同探讨,视频中的主人公抢救手法是否专业,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心搏骤停的表现,追根溯源。
为了再次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任务。任务一:探究心搏骤停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任务二:掌握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拓展:制定心搏骤停病人的健康宣教计划。为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将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任务一:探究心搏骤停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病因组同学利用影视剧和社会新闻的片段,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热点,引出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加深学生的学习兴效果。
临表组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临床案例,进行现场展示,总结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病例中的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进行类比思考,然后采用分组讨论,让各组选代表出来阐述讨论结果,如果不全面,教师加以引导,最终得出答案。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精讲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巩固新知。
任务二: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这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急救组播放“心学生晨练心脏骤停,老师急救挽回一命”的本地新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心搏骤停的急救术有哪些”,引发学生的思考,急救组根据临床实例,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并使用心肺复苏智能模拟人,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
学生熟悉了操作流程,此时已经跃跃欲试了,教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先做后学,在复苏模拟人上进行演练,体验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要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时,相互探讨,实现“做中学”;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实现“做中教”。在模拟演练中暴漏了很多问题,有利于下一步。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心跳骤停者实施CPR,学生结合模型,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其他组的同学相互纠错,以提高CPR操作的熟练度和准确度。每个小组选一名到讲台上和大家汇报纠错情况。让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方面:操作要领、注意事项、操作原理和操作目的。综合学生的纠错汇报,教师列出操作的错误点,对于同学们存在的共性問题,共同纠正,个性问题,单独辅导。
拓展:制定心搏骤停病人的健康宣教计划。利用实训模拟人,仿真模拟情景,案例展示:病人男性,54岁, 晨练时突发心梗入院,转运途中,突发心搏骤停。学生通过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正确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判断病人可能出现的什么情况,思考对患者如何进行急救。
学生汇报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情评估要点,学生在实训模拟人身上实演,引导学生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急救过程。宣教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分内容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展示课前精心搜集的资料。接着师生共同讨论完善方案,编写健康宣教脚本。
学生分组为模拟病人进行现场健康宣教,模拟病人根据宣教内容及表现给予评价,评选出最佳宣教小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最后,由学生先总结本次课的重难点,及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反思,并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课后。学生登录学习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知识和能力的宽度。
4 效果反馈
课后对学生的评价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3方面。(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课后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心肺复苏测试题:(2)技能方面,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一周拍摄、上传心肺复苏操作高清视频(3)素质方面,教师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怦然心动-心搏骤停的急救”的活动,学生走进人群,激发了他们社会责任感,从情感上更加关爱病人,体贴病人。教学平台评价结果显示,83%的学生心肺复苏测试题成绩达良好以上,操作考核平均88分,心肺复苏有效率达95%以上;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走进社区的活动中表现很好,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将课堂活动设计着眼于学生职业的发展,案例教学推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紧密关联学生的专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模拟+实战”使学生加强了技能的培养,通过“诱导+练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网络教学平台、案例教学、教学软件、CPR智能模拟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学生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存在的不足是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互动学习过程中加强监管和奖励,确保人人参与,学有所获。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恳请评委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1]柯盈盈,宁静,等.《高职护理“心肺复苏”项目的信息化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6(13),61-62.
[2]王芳,张海明.《急救模拟人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2),103-104.
[3]王长远,秦俭,孙长怡.《PBL结合情境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1673-7210(2009)08(a)-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