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救助途径的研究
——基于Nvivo的内容分析

2019-08-29 03:56赵文君钱荷娣
职教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救助编码节点

□赵文君 钱荷娣

随着社会公平意识愈加强烈,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实现其教育公平、民主也被置于国家的战略高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教育公平指个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受到适当的教育,这种适当的教育指该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进度是适合个人发展特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所发表的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1]。随着近年来弱势群体愈加受到社会关注,其教育公平问题也不再局限于普通教育,逐渐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助从而实现更具宽广意义的教育公平。社区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在提高全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弱势群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发展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实现社区教育精准扶贫扶弱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社会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对社区教育与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本文把十五年间CNKI 所收录的关于社区教育与弱势群体的相关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源,运用Nvivo11 软件和内容分析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从政府机制构建、社区主体落实、社会多方联动三方面来探讨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助途径。

一、概念界定

(一)弱势群体

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等领域中,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主要指某种特征群体在社会经济资源和权力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2],老弱病残者、贫困者和无劳动能力的人群被视为该群体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期,那些在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机会配置中,处于综合性能力较低、竞争力较弱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群体,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城市中失业及下岗人员等,也成了这个群体中的新成员[3]。

本研究的弱势群体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些自身处于缺少提升机会、陷入发展困境、角色转化困难等不利状态的社会人群,主要包括部分生理性弱势群体,如老年群体、残疾人,和部分因社会体制机制缺陷引起的社会性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业人员、待业人员、低保人员等。这些弱势群体具有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来转变其弱势地位。

(二)教育救助

在进行文献分析时发现,学术界会用教育补偿、教育扶助、教育扶持、教育扶贫、教育援助、教育支持等来表述教育为保障处境不利的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公平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采取的各种教育措施和行动。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教育救助来表示社区教育对社会成人弱势群体在教育领域享有平等权利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和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的总称。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搜集与文献选择

本研究以CNKI 在时间跨度为十五年间的有关“社区教育”和“弱势群体”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源,再以如下主题范围进行检索、筛选和补充:直接研究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助、教育援助、教育补偿等与教育救助意义相近的文献;在研究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发挥作用的文献中,涉及到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策略的文献;以本研究中弱势群体所指的对象,例如农民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进行关键词扩展搜索,对文献进行增添补充;根据贝可(Baker)所认为的,社区教育是具有多种形式的,它包括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服务和立足于社区的教育[4]。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习型社会、老年教育、职业教育或特殊教育中有涉及到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教育扶助的期刊文献;

依据以上主题范围检索、筛选有关文献,接着再对已有文献逐一阅读,对研究了社区教育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涉及到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策略的文献进行剔除,最终选取76 篇文献作为研究的有效样本。

(二)研究工具与编码方法

采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11,并借鉴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对文献材料进行文本编码和内容分析。其中编码方式主要包含两种:一是自由节点,先对文献信息进行开放编码,形成若干子节点后进而整合;二是树状节点,即一级节点,根据研究主题确定编码节点、形成研究框架。本研究采取二者结合的方法,基本编码过程如下:

1.统一格式、资料导入。将收集的76 篇文献资料统一格式、编辑顺序,并导入到软件Nvivo11 中,形成资料集;

2.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质性分析,并确定各级节点。例如,在开放编码阶段,笔者通过阅读、分析,将文献内容中“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标记为“制度建设”这一子节点,并划归为一级节点“政府机制建设”中;

3.对各个一级节点下的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根据情况相应的删补、改动节点,同时深入思考节点间的逻辑性,形成研究结果。例如,起初编码时把“要整合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社区的资源”归为一级节点“社区主体落实”下的“整合资源”节点中,后经再次整体分析,认为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是社区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间的联系,故把这一部分内容重新调整到一级节点“社会联动参与”下的“资源互通”节点中。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从文献关键词的编码来看,76 篇期刊论文直接从社区教育角度出发研究弱势群体的文献最多,其编码参考点数为25,其次为终身教育,编码参考点数为19(见图1)。

图1 文献关键词编码参考点数图

从研究对象看,编码参考点数最多的为失业无业弱势人群,其参考点数为77,其次为残疾人和老年群体。当前城镇社区弱势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作不稳定或缺失,从而导致经济收入偏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要,从而导致逐渐成为社会主要弱势群体。而残疾人和老年群体由于自理能力方面的生理原因,且这部分群体大多经济收入微薄,也是教育救助的主要对象(见图2)。

图2 研究教育救助对象的编码参考点数图

从研究时间看,2013年之后文献数量总体上是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谐社会理念的加深,人们对于社会中弱势群体权益保障问题也愈发关注。如图3所示。

(二)节点的确立与构成

图3 文献研究时间数量分布图

大多文献指出,政府、社区、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撑与指导有助于其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社区弱势群体的境况。本研究从政府、社区、社会三方面出发,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与归纳总结,并依据政府、社区、社会在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特征来确立相应节点,其各级节点的构成与分析如下:

第一,政府方面。在开展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时,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救助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体制机制的构成包括政策法律、物质资源、组织运行等方面。故本研究以“政府机制建设”为一级节点,“制度建设、政策保障、物质保障、运行机制”为二级节点;

第二,社区方面。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直接载体,担负着社区教育的义务,因此,在对社区弱势群体开展救助工作时,要立足于社区自身,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发挥其教育救助功能,故本研究以“社区实践落实”为一级节点。在对原始文献进行扎根分析时,归纳总结出社区自身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时,要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丰富内容,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助,故以此为社区方面的二级节点;

第三,社会方面。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各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团体的资源,从而发挥其在保障弱势群体学习权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对文献中有关社会救助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社会联动参与”一级节点,并以“资源互通、舆论监督、认识转变”为二级节点。

至此,本研究以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策略为研究视角,初步建立了节点系统,但在实际的编码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级节点有所删减、改动。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使用NVivo11 对文献进行编码,形成的各级节点为从属关系,文献原始信息作为三级节点,位于从属关系的最底层。其中一级节点政府机制建设、社区实践落实、社会联动参与居于从属关系最顶层,是对社区教育救助弱势群体策略的概括总结,而所包括的各子节点编码则是对这三方面的内容支撑。一级节点的编码参考点数依赖其下属子节点的编码参考点数,其编码参考点数统计汇总(见表1)。

表1 社区教育救助弱势群体策略的编码情况

(一)政府机制建设

政府层面的编码参考点数整体偏多,包含的二级节点制度建设、政策保障、物质保障、运行机制也是相对丰富,体现出政府在社区教育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对于救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表1所示。其具体的研究结果分析如下(见表2):

第一,制度建设。从编码情况可以看出,在政府机制建设这一节点下,有关社区教育制度建设的编码参考点数最多。通过分析已有文献中社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援助策略来看,我国在有关社区教育方面的制度建设是缺失的,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出台一部终身教育法,更不用说有关社区教育的法律了。而一部专门的教育法会使得教育活动规范化,并有助于实现教育实践有法可依。在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和编码时发现,有关社区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法律体系建设”、“制度化背景”、“有法可依”“等语句出现的频率较高,反映出大多研究者都认识到,政府通过立法手段来参与社区教育的管理,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保障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教育补偿等基本权利,从而使得社区教育获得长久发展,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能够得到有序展开。

表2 有关“政府机制建设”节点的编码情况

第二,政策保障。政策保障的编码参考点数虽次于制度建设,但是其编码的材料来源数与制度建设相同,说明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与制度建设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来说同样重要。有学者在研究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区工作、学习型社会、特殊弱势群体的政策文件中提及了有关教育救助的政策文件,例如,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2017年的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2018年《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等。由此可见,我国先后出台、落实了一系列关于保障成人弱势群体能力提升的政策性文件,但是,通过对有关弱势群体政策文件的已有研究来看,国家和地方的救助政策重点集中在“西部”、“农村”、“儿童”、“残疾人”,表现出重农村轻城市,重视弱势儿童和贫困学生的救助,忽略弱势成年人的教育救助的问题[5]。

第三,物质保障。政府对社区教育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保障主要涉及到教育经费保障、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两方面内容。在分析政府该如何为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工作给予经费保障时,有学者认为,政府要扩大城市弱势群体社区教育经费筹资渠道,采取签订协议、制定经费使用目标、实施绩效奖惩制度等方式,督促地方的责任心和效率意识,确保城市弱势群体社区教育经费的有效落实和使用[6]。在关于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方面,有研究指出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中要发货宏观调控职能,使各类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公平的享受到教育资源。

第四,运行机制。原始资料中有关政府组织机构建设、激励机制建设、反馈机制建设的内容被划归为运行机制这二级节点中。大多研究指出,我国政府部门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多而混乱、救助形式不规范、救助力量不均、救助对象遗漏,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建设不健全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原始文献资料中所提出的解决路径主要有,健全针对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一般以街道,社区和村为依托,互相耦合,对弱势群体进行多方救助,多方助力,搭建救助平台,共建弱势群体教育系统[7];利用评优手段和实施各项优惠政策来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一个准确、及时、快捷、方便的反馈机制。

(二)社区实践落实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界限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地区,也是弱势群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社会保障工作最终落脚点之一。“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丰富内容”,三个二级节点在材料来源和参考点数方面都相差不大,反映出社区在开展社会保障和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时,是与社区内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见表3)。

表3 有关“社区实践落实”节点的编码情况

第一,整合资源。通过对文献资料编码分析时发现,社区在对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时具有综合利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其编码的参考点大多集中在,社区内外资源的整合、资源的共享共建、结合学校资源和利用各种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等。一方面,社区作为社会的有机部分,对社会和社区资源能够进行全面整合和综合开发利用,从而有助于弥补政府救助资源不足、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以区域地带为单位,对区域内的弱势群体教育具有总体的协调和组织功能。例如在残疾人教育救助方面,社区教育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宫等公共场所,多形式地促进残疾成人的社会化程度与水平,给予残疾人更多的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帮助他们在心理上从自闭走向开放[8]。

第二,营造氛围。该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弱势群体精神、心理健康、人文关怀、学习型社区、缓和人际矛盾、环境转变适应等方面,所编码的参考点范围较广。城市弱势群体由于经济生活贫困、社会地位较低,向社会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和能力相对微弱,心理压力远高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因此,相对于其他因素,社区的文化氛围和价值指向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为重要。大多研究也都提出,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社区弱势群体进行沟通,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第三,丰富内容。本研究按照社区的教育形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活动和教育对象来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对于失业无业人群、农民工、老年群体、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编码参考点数较多,可见,大部分教育救助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这类群体,相应的有关社区教育内容、课程形式、学习活动、教学方法也是针对这些群体提出救助策略的。在构建我国社区教育救助体系的过程中,社区教育应积极主动,依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有步骤、有秩序、有特色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救助活动。

(三)社会联动参与

社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更多的是与社会保障联系在一起的,而为了使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得到有序展开,需要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其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中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内容分析,归纳总结出社会各方在资源互通、舆论监督、认识转变来对弱势群体开展教育救助,并把其作为社会联动参与的二级节点(见表4)。

表4 有关“社会联动参与”节点的编码情况

第一,资源互通。在社会联动参与这一节点下,有关资源互通的编码参考点数最多。社区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能够获取到来自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这也使得社区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资源的来源渠道、互通形式也具有多元性。社会资源是多方面的,通过对文献资料中社会的资金支持、经费筹措、慈善捐赠、人力资源、硬件设施、场地提供等方面进行编码分析,可以看出,大多研究都比较重视和关注社会力量在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有的研究指出,固定的国家财政支持保障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非政府组织源源不断地资金投入保证了筹资渠道的灵活、发展性。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是社区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如企业、公益性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和个人等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都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需要[9]。但是也有研究指出,教育资源的缺乏是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之一,社区教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能够方便快捷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时空环境[2]。

第二,舆论监督。这一部分的编码参考点数较少,反映出对于社会在监督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普遍的非盈利性的组织,在社会上一直担当着舆论监督作用,当社会上发生许多不公平事件后,往往是社会组织通过舆论的作用,向政府施压,让政府重新考虑有关各方的利益。因此社会组织可以担负起社区教育的监督管理工作,其监督职能可以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认识转变。通过对文献资料中社会公众对弱势群体传统认识的改变、正确观念态度的端正、权益保障意识的增强、科学弱势群体观的树立等方面内容进行编码,可以看出,该部分与资源互通相比,编码参考点数差距较大。这反映出大多数研究重社会对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的资源支持,较少关注社会公众的观念认识对弱势群体的影响。而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认识决定着对他们权益保障的重视程度,不仅支配着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实践,也影响着个体受教育的状况。

五、小结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具有邻里互动的地缘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社区的这一特征也使得社区教育能够直面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保障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弱势群体的学习权,使其不受侵犯。政府、社会和社区作为相互合作的关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社区主办的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三方在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中的作用。

从政府层面看,需要加强体制机制的构建。如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该加快教育救助法制化进程,促进教育救助工作的良性发展。为了使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得到切实的保障,社区教育的有序发展,应把社区教育或终身教育上升到法律高度,比如写进教育基本法中,从而使得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在政策保障方面,可以将社区教育纳入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中,通过运用社区独特的教育资源来对弱势群体进行保障,比如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可以向社区授权,由社区教育自己主办,通过不断提高失业无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从而实现就业,通过自身的就业来解决生计问题,这也符合我国“就业保障”的社会保障模式;在物质保障方面,一些弱势群体收入水平低,无力承担再教育等额外的费用,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确保教育救助的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和足够的数额,例如,设立弱势群体教育资助的专项基金,或者各地方政府把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所需的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这些资金一方面可用于资助弱势群体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可用于资助在成人教育机构和社区开展的各项教育培训活动;在运行机制方面,建议设立专门的部门统筹管理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统一规划协调,制定政策条例,避免配合不力,救助资源浪费[5]。构建一个有序的运行机制,有助于使目前我国杂乱无序的救助工作体系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实现精准帮扶。

从社区层面来看,需要加强教育救助的落实情况。如在整合资源方面,社区需利用社会中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这也是终身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还需要有效调动社区内的其他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为弱势群体提供较为丰富、优质和全面的教育资源。正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10]。不仅是老年教育,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扫盲教育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功能。在营造氛围方面,社区一要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弱势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关怀;二要树立平等意识,重视每个个体的价值,促进参与者能力的提高,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为他们发挥长处提供平台;三要关注社区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从尊重、理解、关心出发,不歧视、不排斥、不贴标签;四要深化学习氛围,社区应当以成人弱势群体为主体,以学习资源为支撑,以成人弱势群体的生活为切入点,增加报刊亭、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的数量,同时保证适宜弱势群体阅览的书籍达到一定比例[11];五要社区群体共同参与,创造合作、自由、团结、和谐的社区氛围,帮助他们跳出原来封闭、残缺、狭隘、制约的氛围,使他们在社区中寻求到新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城市弱势群体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因人因时而异灵活设置。首先,针对城市弱势群体职业技能低、文化素质差、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系统开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内容,着力提高城市弱势群体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次,城市弱势群体由于缺乏民主法律意识,无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他们的合法权益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可以相应的开设法制方面的课程[12];最后,应结合时代需要,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现代化的生产信息和科学技能,例如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有关现代化家用电器的使用课程等等。

从社会层面看,应强调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如在资源互通方面,单靠社区、政府的力量无法充分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须积极联络、吸引社会各界、各组织团体来对社区教育进行资源支持。我国民政部在2019年《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为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家庭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帮助他们改善困难处境、增强生活信心、提升发展能力[13],说明政府已经认识到社会力量的重要性。要实现社会保障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社会救助资源应实现互通共享,发挥社会组织机构间的联动作用。例如,不同地区、社区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互派式,这不仅可以实现教师资源共享,还有利于教育者之间进行经验和心得共享; 在舆论监督方面,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特殊社会组织,能够以客观、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教育救助的开展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从而保证培训与教育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在认识转变方面,转变不合时宜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社会弱势群体观是使弱势群体权益得到公平对待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不仅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举措。

总之,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社会权益的保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社区应当在国家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持下,社会多方力量的联动中,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教育救助来促进社区弱势群体转化适应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继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救助编码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生活中的编码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水下救助抢险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救助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