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满
从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人工智能不断与医疗、金融、制造业、教育等领域融合,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科技驱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在突破其临界点,由以计算智能、感知智能为特征的弱人工智能阶段向以认知智能为特征的强人工智能阶段转换。各个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纷纷出台面向未来AI 时代的国家战略报告。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2018年4月,我国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智能时代新征程,表明我国教育从人工智能教育(弱人工智能)向教育人工智能EAI(强人工智能)阶段转变。教育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创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AI 时代的国家战略重要内容,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职能的高职教育是AI 技术受到冲击最大、最直接的层面。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 条》),从七个方面提出了20 条措施,要求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职教20 条》把职业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教师发展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内生驱动力。《职教20 条》明确提出多举措打造“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育部下一步还将研制《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因此,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一线教学科研的教师,探讨教育人工智能(EAI)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是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高级阶段,是相对于人工智能+教育而言的。从技术上来说,人工智能+教育阶段表现为机器智能对教育的辅助,准确说就是以能存会算的计算智能和能说会听的感知智能形态收集数据辅助人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2016年5月,谷歌公司阿尔法机器狗战胜人类棋手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向着能理解会思考的认知智能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只是辅助教育,人工智能教师被研发应用并代替人类教师胜任部分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率先启动了“AI Teacher” 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教师。在教育人工智能(EAI)阶段,人类教师的职业形态将变成人机协同工作,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协作教育理念,教育主、客体都包括人和机器,教育活动研究对象变为探索人机协作形态下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因此,教育人工智能(EAI)内涵可以表述为以协同理念为导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是如何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进而为学习者高效地学习创造条件[1]。
高职教育在所有教育层级中与产业发展的联系最紧密,是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非常紧迫。高职教师的职业价值与角色都受产业革新的巨大冲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向制造业、服务业延伸,大量传统机械性和重复性工作的一线人员将被人工智能机器所替代。面对人工智能产业革新,国内曾经有学者认为当技术技能型人才被机器替代,最终会出现高等教育结构被颠覆,高职教育将消亡的现象[2]。高职教师职业角色是否也会消灭,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人工智能将可能替代的是工作任务而不是工作,并且也将创造出新的类型的工作。未来的产业革新中,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巨大,而且非常紧迫。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重点不是“技术”,而是在“应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是技术转型更新和适应新岗位的能力。高职教师角色是不会被替代的,替代的是传统教学任务。未来高职教师需要面对产业技术更新与教育人工智能(EAI)更新的冲击,以及人机协同智能层级带来的教学能力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需要具有“双师型”素养。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主要由伴随职业教育成长的老教师、应届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企业引进的高技能人才三部分组成。老教师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教学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由于年龄整体偏大,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接受度不高。高校应届毕业生大多数所学的是非师范专业,专业学科理论基础扎实,接受教学新形态变化较快,但专业实践能力差,缺乏教学知识和能力。少数师范专业出身的高职教师教学知识理论丰富,但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又缺乏。企业引进教师学科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但也缺乏教学知识和能力。可以说,无论哪一部分的高职教师均存在自身职业能力“短板”。虽然在新技术影响下,不少高职教师开始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企业锤炼“双师型”素养。但面对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现有的高职教师队伍职业能力还需要升级。在EAI 背景下,如何弥补自己职业能力“短板”,掌握被人工智能赋能的学科技术和教学技术,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难题。
正如著名学者姜大源教授指出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跨界教育[3]。《职教20 条》明确指出未来职业教育将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职教20 条》提出了包括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和覆盖大部分行业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推动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产教融合型企业;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等十大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举措。跨界办学的结构,使得高职教师需要具有跨界思维,职业能力也体现跨界特征。在知识结构上,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还应当具备相对应产业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跨界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整合技术的信息化素养知识也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知识。随着人工智能+教育阶段向教育人工智能(EAI)阶段转换,人机协同智能成为教育人工智能(EAI)典型特征,又进一步扩大高职教师知识结构。EAI 背景下,智能化教学知识、智能化学科知识、智能化实践技能、智能化素养和人机协作能力构成了高职教师职业知识结构。高职教师职业知识结构变迁过程见图1所示。
图1 高职教师职业知识结构变迁
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4]。高职教育以自身独特的“实践性”“情境性”和“创新型”,使高职教师职业取向相比其他层次教育有自己的特点。高职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是高职教师作为实践主体,在教学、科研和个体发展中通过自身职业行为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价值选择。梳理高职教师职业价值的变迁,对未来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以及高职教育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应对未来AI 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机器化生产需要大量规模化的流水线工人。职业学校教育就取代了农业文明阶段个别化、分散化的师徒传授式的农耕教育[5]。高职教育和高职教师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在工业化阶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机器化生产,批量化的、掌握机器使用技术的人才。高职教学活动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高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和主导者,其职业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规模化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从表层价值取向来看高职教师职业价值是培养满足工业生产对批量性、重复性的应用人才需求的教育者。从深层发展价值取向来看,高职教师是以工业化知识为载体,结合工业技能传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者。与工业化文明发展相协调,高职教师职业核心价值去向是以职业技能传播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以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为特征的人工智能+教育阶段,存在着多元因素影响高职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其中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是最关键的因素。高职教师职业活动收到信息技术全方位的冲击,传统教学模式被持续颠覆。技术打破了教育时间、空间的限制,高职教师承载和传授知识的价值被冲击和弱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为主导设计教学活动,高职教师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也要探究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高职教师表层价值取向是培养整合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职业教育者,工作重心由“教”向“导”转变。从深层来看,高职教师在这一点阶段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载体,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可以说,整合技术的职业教育创新成为高职教师职业核心价值取向[6]。
进入了教育人工智能(EAI)阶段,人工智能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智能,以人工智能教师形态替代传统教师工作中常规性、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任务。人机协同发展成为教育人工智能(EAI)阶段的典型特征。高职教师不再是高职教育唯一主体,高职教育主体变为“人机双师”。高职教师需要面对人工智能融入产业带来的教育对象工作任务被替代和教育人工智能(EAI)背景下自身工作任务被替代的双重压力。从表层来看,高职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在于帮助一线复合应用型人才实现职业技能更新,培养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从深层来看,高职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在于在人机协同的产业形态下,回归生命本质,培养具有新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智慧人才。回归教育本质,协同创新的“新工匠精神”素养培养是教育人工智能(EAI)阶段高职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取向。高职教师核心职业价值变迁过程见图2所示。
图2 高职教师核心职业价值变迁
高职教师是一个社会属性的角色,面对未来AI 时代变革,是主动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教育人工智能给高职教师带来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但我们不高估,也不低看[7],这是近年来学者们的共识。人工智能不会取代高职教师,但懂得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的高职教师一定会取代不懂得协同创新的高职教师。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重塑高职教师角色的意义重大,需要提前思考和布局。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和生产实践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是以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教师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进入未来,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创造未来[8]。高职教师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的引路人。《职教20 条》明确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使得高职教师职业活动将产业链与教育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有机结合起来。高职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100 个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固定岗+流动岗” 资源配置新机制、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等等具体政策的落实,都是为了帮助高职教师更好地适应产业快速变革。在未来AI 时代,高尚的职业品德、不断探索的学习精神、创新型思维和奉献精神等等体现生命价值活动都是任何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也正是高职教师需要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导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可以从自身职业出发分析帮助学生成长,兼顾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需求与培育人文精神的教育需求。基于此点,课题组所在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形成育人的波次传递效应。
“新工匠”不单指传统手工劳动者,泛指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开拓创新的人的统称。新工匠精神包涵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的基石、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特征和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动力。因此《职教20 条》明确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要求。在人工智能和产业高度融合时期,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新工匠精神,是影响我国产业革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关键。工匠精神的传承最佳方式是高职教师言传身教,以自身“匠术”“匠心”“匠德”实践示范,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良好职业道德、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强化生命,但不能突破人类情感高阶部分,更不可能具有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精神。非结构化的,极具个性化的工匠精神是人工智能无法拥有,但恰恰是高职教师在人机协同时代回归教育本质,应该具有并传承给学生的内在职业精神。为了将“新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全面推进 “卓越技术技能人才计划”,建设13 个“卓越人才培养试点班”和29 个“工匠工坊支持计划”等分层分类教育改革。
面对未来AI 时代,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个性化、创造性思维,成为人机协作情境下具有多元智能的一线创新型人才。高职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对未来AI 时代变革的理解远比学生强,学生的成长需要高职教师的引领和陪伴。在教育人工智能(EAI)阶段,人工智能教师被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人类教师知识权威地位被取代。传统知识讲授、中低端职业技能示范、作业评阅、仿真实验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教师完成。高职教师需要接受“人机共教”的新教学模式,需要学习与智能机器人合作的新流程、新结构,需要掌握人机协同教学的技巧和能力,还需要随时了解智能机器人在产业变革中替代了哪些传统工作任务。因此,高职教师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者。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和学生一起协作探寻生命的价值,探寻与智能机器人协作发展的技巧,并超越机器智能的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会激发高职教师在教学领域“学”的创造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新时代背景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了双课融通、三师协同、四步循环的双创育人模式。截止2018年底,创新行动计划已完成67 个子项目和20 个子任务,累计投入6446 万元,取得150 多项省部级以上标志性成果。学校师生共2 人获重庆市高校十大双创明星荣誉,居高职院校首位。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践中关注的不是技术的理论研发和突破,而是具体技术如何应用,怎样应用能获得“1+1>2”的效果。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否具有协同创新思维是实现“1+1>2”效果的关键。《职教20 条》提出“1+X”证书试点,鼓励高职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创业就业本领。高职教育的“跨界”性,使得高职教师需要具有学科知识应用上的跨界思维,专业发展上的协作思维。教育人工智能(EAI)更是加大了协同创新思维在高职教师职业领域的作用。“双师型”高职教师本身就是“1+X”证书和协同创新思维的实践者。要培养适应AI 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高职教师将跨界协同创新理念思维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获得“1+X”证书。为帮助学生建立协同创新思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试点“1+1>2”混合所有制特征产业学院建设,例如长安汽车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重电-华为CT 学院等等。同时,在《职教20条》指导下正式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
高职教育强调对人才技能技术的“实践性”培养的,使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区分开。同时,高职教育强调技术应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又使其与中职教育相比具有“高等性”。在未来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对教育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职教师通过智慧反思不断优化,促进其螺旋式发展。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使得高职教师的智慧型反思不是体现在研究领域,而是体现在对技术技能的实践运用过程中。高职院校、高职教师都要冷静思考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特色”和“高水平”狠抓建设,大力创新和改革。高职教师通过个体发现和反思,再吸取集体智慧,创造性运用于实践,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就在反思实践中前进。目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形成以赛促改,以改促思的实践方式,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比赛。仅2018年,全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 多项,其中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一项。高职教师的实践反思行动使是富有创造力的职业活动,是高职教师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高职教师应当成为智慧反思型的实践者,在教学智慧实践中坚守初心,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