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攀,顾燕燕,王智明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渡读古村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山区,隶属于兰溪市浙江历史文化名镇女埠街道,距离集镇2.5 km。村庄始建于北宋末年,先祖章公三七由淳安渡读迁居此地。为表不忘故地,仍以渡读为名。现渡读村由渡一、渡二、渡三3个村组成,全村人口约3 500人,90%以上为章姓,是一个以章氏家族为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姓氏村落。
渡读村1320年建村,古村落建筑十分完备,据记载和考察,有建筑组群3个,余庆堂、五凤楼、东厅、西厅等厅堂二十多座,功德牌坊有进士牌坊和尚书牌坊两座[1],枫山书院(章懋讲学的地方)一座,其他民居一百多所。渡读村的古建筑宏伟壮丽,鳞次栉比,可惜大部分在太平天国时期被焚毁,现仅存余庆堂(国保单位,元末明初)、章氏宗庙(省保单位,祠堂,明清)、枫山故居遗址(元朝)、衍五泰前厅(明清)、三八泰厅(明清)。渡读村是江南农耕文化民居的典型代表,从渡读村的建筑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渡读村极具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渡读村的选址得中国传统风水精髓,位于渡读村不远的兰江由西南向东北穿越盆地流入钱塘江,处于山环水抱的渡读村不失为一个藏风聚气的居住理想地。从小的地理形势上看,渡读仍然山环水绕,远有兰江环抱,近有兰江支流甘溪河环绕,位于两个水环之间。北有白露山为玄山,西有大慈岩山脉为白虎砂,东有金华山脉为青龙砂,南有村前水源山为案山,“武从砂”“文从砂”意味着该地人才辈出;再者渡读村地势北高南低,整个村子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山峦派的风水学说。据统计,渡读村中明一朝担任府县地方官员有34人,担任中央职务的有22人,“一门三进士,伯侄两尚书”的赞誉让村民们引以为豪。
渡读村地形北高南低,整个村子坐北朝南,沿丘陵山地由北向南依山就势呈梯田状分布,房屋大部分坐北朝南,也有部分因地形及池塘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朝向。甘溪河位于村庄北面背部,为改善风水,村前建造了一口大池塘——渡读塘。从村庄周边看,为一条盘旋潜藏的巨龙,龙头潜于渡读村内,渡读塘为其中一只眼睛。渡读塘不仅可以改善风水,同时也起到供水防火的作用。村庄周围植被茂盛,郁郁葱葱, 自然环境静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图1)。
渡读村依山傍水,掩映于群山之中。街巷为环状布局形态,在渡读传统村落中,其街巷空间形态小巧自然,与建筑高度之间尺度适宜,街巷宽窄相适、高低交错,保存着良好的街巷肌理,局部有较高的居民建筑,街巷肌理整体较为和谐。渡读村四面丘陵环绕,四周高中间低,布局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依山就势,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图1 自然环境优美、传统建筑丰富的渡读古村
渡读民居普遍以高大外墙封闭,采用硬山做法,山墙为马头墙,其上安放各种式样“坐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 等数种,渡读民居普遍采用“鹊尾式”[2]。渡读传统民居建筑山墙不全用马头墙,有的山墙面一半是硬山式,一半是跌落的马头墙;有的山墙主体是硬山式,到檐部分用马头墙;有的山尖露出檐,山墙腰部做成马头墙;还有的只是门斗部分做成马头墙。
渡读民居门窗样式丰富而独特,内外檐装饰多样。大门有屋宇式门和墙门。墙门即把门安在外墙面上,墙面有平的一字墙,有的做成八字墙,形成入口前空间。渡读传统民居墙门的主要形式有石库门和门楼。石库门多为普通农舍采用,它的做法是用条石做成门框 (受力结构),内装两扇木板门,底下装一条石门槛,即完成。门楼是将整幢房子的造型以简化符号的形式缩影在门上,它由“楼”和“罩”两部分组成。一般住宅用门罩,比较富裕的人家则用门楼。在渡读村门楼多使用在宗祠这类大型建筑上,而普通的传统民居则使用门罩。门罩由飞檐、重瓦、翘脚、截头加斗拱组成。正门的门额上常题吉祥字,如“日升月恒”“华岳生辉”“桂馥兰馨”等表达福瑞喜庆、吉祥安康、追求幸福的憧憬和意愿。 窗的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有各种小窗、半墙窗、落地长窗等。渡读民居的平面布局多为内向型,以天井为中心,正间堂屋、次间或边间厢房及辅助用房,围合成合院式的内向空间。因此,窗基本是向内向天井开设,这样采光较好。对外的开窗较少,有圆形、方形等,另有些山墙面不设开窗。
在外檐装修及内檐装饰方面,渡读村传统民居的装饰重点在天井院一圈,主要由牛腿、雀替、琴枋、荷包梁等檐下装饰。此外由于民居天井较小檐柱相隔近,这些装饰就显得更加集中、细繁。从上往下看,楼上环天井的坐窗或走马廊,楼下两厢的木刻花窗。从外往里看,满雕的坐窗或走马廊栏板是一个层次;下面一圈花拱坐斗是第二个层次;花拱坐斗下面的琴枋、牛腿是第三个层次;牛腿立面的骑门梁、梁托、雀替、花枋又是一个层次。这结构层次在转角处相交就构成了十分生动的图画,若遇有垂花柱的,则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天井一圈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外到里,层层的木雕饰让人眼花缭乱,人们称该小天井为“花篮井”。
牛腿是渡读传统民居大木作装饰的主要饰物。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呈三角板块状的牛腿,用上好木材锯成牛腿状,再在上面进行雕饰;另一种是用整料雕成立体的狮、鹿、仙人、凤鸟、松花等形状。这两种牛腿,上面均置琴枋,琴枋上多刻戏曲浮雕,琴枋上置短花篮柱承托挑檐梁。在檐梁与挑檐檩之间常做成小轩天花,并在檩条下皮贴饰狮子戏球、鸟兽、虫鱼等。渡读民居牛腿多出自东阳帮木工之手,几乎都是带景的圆雕或镂空雕,用寓意的表现手法,内容丰富,包括狮凤、花鸟、人物等。造型逼真,体态憨厚,形象鲜明突出,多层次透空雕刻精细,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图2)。
图2 渡读古村传统民居木作装饰艺术
此外,民居内还有许多小木作装修,如隔扇门窗、挂落、美人靠、栏杆,都是空透的装修构件,部分构件门、窗进行精细的修饰雕刻,有些上油漆。
耕读文化是渡读村重要的文化价值及生活理念。渡读章氏先祖章太傅仔钧曾立家训:“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赌;败家两字,曰暴与凶……”[3]将“耕与读”作为传家的法宝放在首位,可见对耕读的重视程度。因此渡读村自建村之始便一直遵循着耕读传家的理念,不忘祖训。
渡读村耕读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随处可见。村左的“堂中田”是渡读村最好的几十亩田地,明清时期为章氏家庙所管,历代不纳皇粮,其收入均作为补贴村内贫困子弟的读书费用。“堂中田” 的东边原有一个六边形二层十二窗的“惜字亭”,为燃烧字纸专用,古时读书人有散惜字纸的优良传统,当时村内读书人手迹的字纸均在该炉子里燃烧销毁。枫山书院是渡读村耕读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为明代儒学大师章懋一手创办, 全国各地来此求学的人络绎不绝,造就了一大批高级人才。村口的渡读塘犹如砚池,案山水源山形如笔架,这似乎也印证着渡读村耕读传家的历史文化。此外,黉门、道学里、进士牌坊(已毁)等都是见证渡读村悠久耕读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以渡读村章懋为代表的明中叶朱子学在与心学相争辩的过程中,既捍卫了朱子学,又对明代中晚期的气学思潮以及经世致用思潮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4]。章懋之学在阐述朱学的同时,推动气学的复兴,提倡经世致用的精神,保持了程朱理学发展的活力,避免了心学的一言堂。章懋理学思想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是特别重视心性和道德修养; 其二为经世致用,主张富有真知实践的有用之学,这也是他对朱子思想最主要的继承和发展。他的这种经世致用思想在政治和教育上卓有成效。其后以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理学家正是发扬这种经世致用思想以及朱子学的知性主义精神,否定了理学末流空谈心性流于空疏的弊病,进而为拯民济世提供指导原则,推动理学的发展。
宗祠是中国宗法社会基层组织及多功能公共场所[5]。明清时期,渡读村有宗祠建筑数十处,其中以章氏家庙为总祠,下分多个分祠、分厅、分堂,如余庆堂(上厅)、徽士第(衍五厅)、世德堂、正心堂(东厅)、诚意堂(西厅)、衍六厅、恭敬堂、和贵堂(上大门厅)等,除前三个现仍存有外,其余都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被焚毁。章氏家庙是渡读章氏家族祭祀先祖的重要场所,也是讲学教礼、讨论族中事务的场所,同时还具有助学育才、纂修宗谱等功能。
渡读村的宗祠建筑见证了渡读章氏一族的兴衰成败,其兴其兴,其衰其衰,是研究章氏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外,这些宗祠建筑尤其是章氏家庙为研究浙中宗祠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范例,具有非常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渡读村自古人才辈出,始终坚持耕读传家的思想理念,对教育十分的重视,黉门、道学里、枫山书院、“堂中田”“惜字亭” 等建筑和场所都是构成渡读教育文化的标志。据记载,渡读村终明一朝,人才辈出,可见渡读村自古培养出的人才之多和影响之大,对教育重视程度之深。 此外,渡读著名教育家、理学家章懋不仅提出了“博其文、 充其体、措诸用”的教育思想,还首倡“八股文”文式,后成为科选制式。
迎龙灯是渡读村每年一度的大型活动,以祈驱除瘟神、风调雨顺、年岁丰稔。目前村域内渡二有一条大板龙,被视为“父亲”,始于同治年间,149节桥板,正月初八后一二天。渡三有两条小板龙,被视为“两个儿子”,始于光绪年间,121~130节桥板,正月初十后一二天。分龙头、桥灯、龙尾三个部分,龙头、龙尾用樟木雕刻,红漆描金。桥灯长约1.5~1.8 m,宽250 mm,厚60、70 mm的木板,板上设有两个灯架。桥板两端各设有一圆孔,用圆棍前后栓连,有一人提背。每桥灯板上扎有三盏花灯,形状造型千姿百态,有八角灯、六角灯、枣形灯、宫灯、花篮灯、花瓶灯等。
每年的正月初六,村民们需携带祭品、鞭炮,敲锣打鼓地去西山庙“讨教”求日,掷圣杯,问吉凶,迎龙日。至吉日凌晨,先将两菩萨送至茅庵寺,待天亮后组织村民抬龙亭,敲锣打鼓放鞭炮至茅庵寺祭拜,将两位菩萨放于龙亭之中,迎至村内,村民们陆续祭拜求福。天降暮色,开始组板龙迎龙灯活动,大烛台领先,两小龙随后,大龙,敲锣断后,沿尚书牌坊—西山庙—界牌村路线至渡读小学进村,沿到每家每户舞龙,每到一户人家,该家主人需将屋内已用蜡烛取下插到大烛台里,取新的蜡烛放置自家烛台上。龙灯到村祠和开阔的院宅前则会“盘灯”,盘灯是迎灯的最精彩之处,迎龙头的师傅如果力量不够或技艺不精,都会被龙身包围或向后拖。因此,龙头配备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每家每户都迎新完灯后,龙灯至茅庵寺再返回村内,此时两条小龙则卸板归家休息,大龙还需至山岗小学处俯瞰渡读村,再回村内卸板(据说是为了确保两位儿子安全回家才肯放心回去之意)。第二日将两位菩萨送至茅庵寺,至此迎龙灯仪式方才结束。
渡读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村落风水格局考虑全面蕴涵传统风水文化理念,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厅堂民居建筑多样,建筑沿山而布,礼序讲究,尺度宜人,功能全面,建筑装饰细节古朴而雅致,建筑小品精细。渡读村历史建筑价值较高,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民居村落的典型性代表,其独特的风水文化、建筑文化、耕读文化、教育文化、民俗文化等是渡读传统古村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未来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基底和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