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莲芳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克拉玛依 834000)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渐上升,而且趋向于低龄化。随着近视度数的升高,患者很有可能并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眼底病变等一系列眼科疾病,为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2]。对于青少年而言,其处于发育阶段,有较强的眼调节能力,现代医学尚未有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措施。而中医学中例如针刺、眼周穴位按摩、中药敷贴等法对改善近视具有一定作用,且不良反应少[3-4]。为了探索治疗低度近视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观察针刺联合功能训练治疗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低度近视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86眼)中男 27例,女 18例;年龄 8~16岁,平均(10±2)岁;右眼屈光度(-1.41±0.52)D,左眼屈光度(-1.43±0.61)D。观察组(87眼)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 7~17岁,平均(11±2)岁;右眼屈光度(-1.31±0.62)D,左眼屈光度(-1.29±0.68)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根据《中华眼科学》[5]中有关低度近视的诊断标准。等效球镜度数0.5~3.0 D。屈光度测定以客观电脑验光检查为准,在散瞳前、后进行两次。10岁以下儿童使用阿托品药物散瞳验光;一眼或双眼视远不清,近视力正常,可以借助凹球透镜矫正,可能合并视疲劳症状。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7~18岁;③自愿加入试验者。
①经眼科检查有其他眼科疾病,包括斜视、弱视、白内障、青光眼等;②矫正视力<1.0者;③近视进展>1.5 D/年者;④严重精神心理疾病者;⑤有先天遗传性高度近视病史;⑥近2周内使用其他近视治疗方法。
仅给予调节功能训练治疗。采用双面镜训练提高调节灵活度,镜片排序训练提高调节幅度。隔日训练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主穴取睛明、太阳、攒竹、瞳子髎、承泣,配穴取足三里、风池,每次取主穴2~3个,配穴1~2个。针刺过程中注重远端穴与局部穴的配合。除足三里外,其他穴位的进针深度通常在0.5~1寸,留针30 min。为避免出血,不宜提插,出针时稍加按压。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
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眼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由同一检查者测定双眼视功能。
3.1.1 调节幅度检查
采用负镜片法检查被测者晶状体对近刺激产生的改变屈光度能力,先检查右眼,后为左眼,最后测双眼。
3.1.2 调节灵活度
首先矫正屈光不正,配戴远用全矫眼镜,令患者注视40 cm的近视力表,用±2.0 D的反转拍测量,检查顺序先为右眼,后为左眼,最后测双眼。
3.1.3 正、负相对调节
被测者在双眼注视的状态下,测定双眼同时减小或放松调节的能力。在综合验光仪上,先用正球镜测负相对调节(NRA),接着用负球镜测正相对调节(PRA)。测定以上各调节参数均在治疗结束30 min后实施。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相关标准。
治愈:远、近视力正常,近视屈光度消失。
好转:远视力提高2行以上,近视屈光度降低1 D。
未愈:远视力提高小于2行,屈光度未发生变化。
采取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式表示,组间采用卡方检验,临床疗效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疗效整体上优于对照组(Z=-2.773,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PRA及NRA比较
两组治疗前PRA及N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RA及NRA均较治疗前有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RA及NR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RA及NRA比较 (±s,D)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RA及NRA比较 (±s,D)
注:t1、P1示组内比较检验值;t2、P2示治疗前组间比较检验值;t3、P3示治疗后组间比较检验值
组别 眼数 时间 PRA NRA治疗前 2.24±0.53 2.57±0.83观察组 87治疗后 6.66±3.33 2.91±0.85 t1值 12.227 2.669 P1值 <0.001 0.008治疗前 2.16±2.15 2.54±0.75对照组 86治疗后 6.25±3.03 2.80±0.61 t1值 10.209 2.494 P1值 <0.001 0.014治疗前组间比较- t2值 0.337 0.249- P2值 0.737 0.803治疗后组间比较- t3值 0.847 0.977- P3值 0.398 0.330
3.4.3 两组治疗前后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幅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幅度均高于治疗前(P<0.001);观察组治疗后调节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后调节幅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幅度比较(±s,D)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幅度比较(±s,D)
注:t1、P1示组内比较检验值;t2、P2示治疗前组间比较检验值;t3、P3示治疗后组间比较检验值
组别 眼数 时间 调节灵敏度 调节幅度治疗前 4.81±2.35 5.58±1.58观察组 87治疗后 17.31±3.19 10.79±2.24 t1值 29.427 17.728 P1值 <0.001 <0.001治疗前 4.28±2.3 5.30±1.29治疗后 12.33±2.01 9.34±2.05 t1值 24.44 15.468 P1值 <0.001 <0.001治疗前组间比较对照组 86- t2值 1.499 1.276- P2值 0.136 0.204治疗后组间比较- t3值 12.268 4.44- P3值 <0.001 <0.05
现代医学认为后天性近视的形成主要是环境变化因素和遗传因素,前者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眼卫生不良,近距离用眼时间过久,用眼不当等[7-9];后者是本病进展的生物学前提,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人群易向长眼轴发展[10]。近视形成在我国传统中医学中也有较多表述,其属于“近觑”“能近怯远”范畴[11],中医学认为青少年近视通常是由于经络凝滞不畅,血运欠畅,精微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濡养,肝肾两虚,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引起的[12-13]。中医学中针刺治疗可以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疾病,凭借着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的优势被逐渐推广。针刺眼周能够调节患者眼部气血运行,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配合全身取穴,疏通全身经络,进一步减缓眼肌疲劳,解除睫状肌调节痉挛,最终取得疗效[14]。
本研究以低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采取针刺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选取的穴位中攒竹、睛明隶属于膀胱经,合用具有养血明目、通经活络的作用[15];太阳是经外奇穴,针刺该穴有清肝养血明目之功效[16-17];配穴中风池隶属于足少阳胆经,有助于改善睫状肌周围循环[18-19];足三里属为足阳明胃经,是针对患者偏食、挑食所引起的近视,以燥化脾湿、调理脾胃为要[20-21]。诸穴相伍,共奏养血、清肝、明目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视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眼调节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RA及NRA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幅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可提高视力及降低屈光度,而且更有利于改善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幅度。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低度近视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更好地改善眼调节功能,而且方法简单易行,费用低廉,为治疗低度近视患者提供了较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