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凯荣|文
7月30日~8月2日,由《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开设的“第一期全国有色行业宣传干事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功举办。
7月30日~8月2日,由《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开设的“第一期全国有色行业宣传干事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有色行业企事业单位负责宣传工作的50余名学员参加本次培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树东,《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何水金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树东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郑树东在致辞中介绍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历史。1922年厦门大学就开始了早期的新闻教育,开启了中国人办新闻教育的先河。1983年成立新闻传播系,在中国大陆率先以“传播”冠名,体现了厦大新闻传播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2007年成立新闻传播学院,打造面向海洋、亚洲一流的现代化新闻传播学院,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立足中华并具有国际化眼光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郑树东表示,本次培训班的召开,有利于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是双方互相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何水金在致辞中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心新闻工作者,多次从治国理政大局的高度阐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根据有色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结合杂志社的资源优势,与拥有悠久历史、被誉为中国广告教育的“黄埔军校”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举办本次培训班。这也是杂志社实现媒体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全媒体平台的又一次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
简短的开班仪式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阎立峰以《以习总书记新闻宣传重要论述为引领,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为题,开启本次培训班的第一讲。阎立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要义,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指出,在新的社会思潮下,在舆论引导与新闻传播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对于社会思潮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要提高新闻素养,增强舆论引导的能力,要善用媒体,树立公信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铭清为学员们讲授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他强调,提高媒介素质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形势下提高管理者素质的一个新的基本要求和迫切任务。
培训班现场
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熊慧博士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微时代”的传播生态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重塑》。她认为,当企业的舆情监测工作超出个体或几人团体能力范围时,应及时委托专业组织代为开展。作为网络新闻发言人,其主要工作是企业日常事务的信息发布。在发布信息时,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准确、活泼,可借助电子副语言和表情符号的使用提升亲和力。网络新闻发言人应时刻保持理性和对有争议话题的敏感性。
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在面对危机传播时怎样应对?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宫贺就《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展开课程,她表示,当前自媒体时代的情境特征是众谋与共享;小众与定制;连接与扩散;狂欢与极化。企业在品牌建设中要注重符号、价值、传播三个要素。她通过大量企业的品牌建设的案例,通过正反对比举例,让学员理解品牌传播的内容要素和结构要素。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经超为学员们全面讲解了企业面对危机传播时的应对策略,应对媒体记者时的原则技巧,接受采访时的说话策略,还梳理了不同年份各种危机事件的特点,指明应对各项危机时的步骤:一是在危机发生前,成立危机公关领导小组;二是在危机发生时,网上危机信息要第一手掌握;三是要理清危机根源,确认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四是制定危机公关的主题和策略;五是编制危机处理手册;六是处理危机并着手进行恢复管理。
在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赵振祥通过《危机新闻发布与模拟演练》实战课程,将学员分为A、B 两组进行危机事件模拟演练,不同组的学员分别扮演危机事件后的新闻发言人和媒体记者。通过模拟演练,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切实提高学员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模拟演练后,赵振祥对学员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指导,表示作为新闻发言人,发布会前要做好相关舆情监控,防控次生问题的发生,做好相关应急预案。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善用媒体,理解媒体,回答问题时注重细节,回应民众之关切。
经过为期四天的培训,学员们不仅重返校园学习充电,收获了厦门大学的结业证书,还结交了众多良师益友。结班仪式中,学员们纷纷发表感言,表示收获满满,希望《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继续搭建平台,组织行业内相关培训班,通过学习,助力自身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企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