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摘要】文章以教学《孙权劝学》一课的校级研讨课为例,主要探寻在文言文人物教学中采用“读”的方式,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校级研讨课 文言文教学 人物 以读促教 《孙权劝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233-01
一、案例背景
2017年,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中学学段教研员到我校中学部进行学科常态视导,我有幸成为语文组的开课人。于是,我果断选择了教学《孙权劝学》一课,希望通过教研员的指导,上出一堂有实效而又不乏味的文言文教学课。《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课文,主要写孙权劝学,吕蒙听劝进行学习,从而学识方面大增最终让鲁肃刮目看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人物对话只有四处,本篇就以其中一组孙权和吕蒙的对话为例进行探究。
二、案例描述
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用各种“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刻感知孙权和吕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以下是课堂的一小段实录。
师:本课中有四处对话,也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
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2:孙权和吕蒙。
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
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师:那吕蒙呢?
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
生5:吴国。
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君子与臣子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讨论,两组同学上讲台表演朗读。)
师:哪几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试读。)
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
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怎么领导好他的部下,因此带有警告的语气。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2: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
师:哦,这位同学说要读出坚决的语气,展现君王的威严。就像今天你身体很不舒服,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家人对你说:“写作业是你作为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
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师:那你能否试着读出这种劝导的语气。
生3:“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
生(齐):同意!
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试着来规劝自己的臣子。
(男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
生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而推辞了。
师: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脱。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生2:会气愤、无奈、失望。
师: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下命令,毕竟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孙权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生3: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作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逼吕蒙学习。
生4:孙权的语氣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师: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请同学们再一起朗读一下孙权和吕蒙的对话。
(教师综合同学所评,评出最佳动作奖、最佳神态奖、最佳语言奖、最佳创造奖。)
三、案例分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了“读”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朗读中逐步理解了人物形象,并通过表演,把人物可能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出来,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读带教。上课之初,笔者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朗读、探究释疑,解决了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了文义,复述了故事情节。在本课教学中,学生能凭着语感大概感受到人物说话的语气,但细化到具体每一句的时候,就有些困难,这时我及时点拨学生通过句中的某些字、词,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来感受,让学生抓住朗读的切入点,很快就能清晰地判断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变化,再读之时朗读的水平就有明显的提高。
(二)以读带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时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这一环节为了促进理解,我采用了多种不同方式的朗读,分析孙权、吕蒙形象时采用了逐字逐句朗读,分析想象不同的回答进行对比朗读,加强理解人物形象时进行个人反复读、男生齐读、全班齐读等,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春兰.对话教学艺术在《孙权劝学》一文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