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中职学校西藏班钢琴课堂的有效建构策略初探

2019-08-27 11:40袁媛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实用性学前教育

袁媛

【摘要】针对西藏班学生钢琴基础较弱、但热爱歌唱的特点,以重点培养其儿歌即兴伴奏能力以适应当地幼教工作為目标,从课程结构比例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参考教材的选取、考试评价方式的调整等五个方面改进了现有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西藏班钢琴课堂的建构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该课堂建构策略具备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藏生 学前教育 钢琴应用能力 有效课堂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221-02

一、研究背景

我校从2010年开始按照国家政策接收西藏班学生并开始开设钢琴课。平均每年接纳学生人数为50-90人左右,每届开设一至两个班级。钢琴课按班分成单双号进行分组教学制。而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更是在1995年才开始在西藏大学正式成为一门课程,可见西藏地区钢琴学习的滞后性。

由于地域、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的差异性,使得西藏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上和普通内地学生是有显著差异的,所以针对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也是一直在调整与平衡当中,成为了我们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西藏班学生音乐学习背景调查分析

研究此课题之前,针对我校在校西藏班学生,笔者对17级和18级共三个班120名西藏班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调查(调查的方式采取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1.小学至初中是否开设过音乐课?

2.学校是否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专业设备(电子琴或钢琴)?

3.是否学习过简谱或五线谱?

4.学习是否举行过舞蹈、乐器、唱歌类等艺术活动?

5.对音乐课的喜爱程度。

6.是否学习过电子琴或钢琴?

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中本人也了解到他们的小学至初中音乐教师队伍和素养是比较匮乏的,缺少音乐专业知识学习,音乐课仅限于教唱歌曲,而且都是唱歌词,没有唱过简谱。学校对音乐课也不够重视,视其为边缘学科,与升学没关系,导致投入不足、硬件严重缺乏。几乎所有学生没有接受过钢琴学习,对钢琴既陌生又好奇。

三、针对现状的改进方法

以往的钢琴教学,我们一直停留在侧重于传统的五线谱弹奏教学,过于简单粗放、枯燥。如何保持钢琴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要使所学知识具有实践性、实用性,能让他们回到西藏后还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何让钢琴课堂变得真正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1.课程结构比例的调整

以往的钢琴教学主要围绕五线谱的正规弹奏学习而进行,跟普通内地班学生的进度是同步的,内容也是全部按照书本的正谱弹奏。这样的进度和内容的实用性都跟西藏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以后工作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太相符。考虑到西藏生回到家乡后幼儿园的实际环境,和儿童的文化背景、接收能力,简单儿歌的伴奏比弹几首高难度的正谱钢琴曲更有意义和实操性。所以在课程结构上,从以往的3个学期钢琴正谱弹奏学习+2学期的钢琴即兴伴奏学习+1个月实习(每年五月回藏),调整为现在的2个学期钢琴正谱弹奏学习+3学期的儿歌即兴伴奏学习+1个月实习(每年五月回藏)。五线谱与简谱的学习比例从以往的3:2调整为现在的2:3。重点放在儿歌简谱即兴伴奏,增强钢琴的应用能力培养。

2.教学内容的改变

以往的教学内容都是从校本教材中选取的,每学期学习四首钢琴曲,按照难易程度分为A、B两个等级,每个等级两首。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各种钢琴基本技能的学习(例如,断奏、连音、跳音、音程、和弦、八度等技巧训练,和复调歌曲),三年的学习都以这些技能技巧为主,第二学年度学习几个大调的儿歌即兴伴奏(包括C大调、G大调、F大调)。每个大调练习的曲子就一首,时间很短促,学生基本都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师的编配法去照弹,而没有加入自己的创作能力,体现不出即兴伴奏能力。这样的学习效果只能是让学生在即兴伴奏上有个浅显的初步概念,并不能培养到学生的即兴伴奏应用能力,可以说对以后的幼教工作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作用。

2.1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西藏生的兴趣特点和文化背景,他们平时热爱唱民歌,当地的音乐设备大部分只有电子琴,所以在现在侧重儿歌即兴伴奏的基础上,教学内容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民歌(例如《康定情歌》、《思乡曲》等)开始探索音乐中音符时值、节奏的理论知识,加大民歌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加大简谱歌曲的比例,这样讲解起来能在枯燥的乐理知识和熟悉的民歌之间轻松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容易理解也比较感兴趣。

2.2结合当地幼儿园教学条件

考虑到西藏城区、牧民区当地幼儿园的实际教学环境和条件,大部分学校只有电子琴,所以所有儿歌、民歌的弹奏范围要符合电子琴的61键,以便于日后在工作中能实际操作。

3.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能够保持课堂中学生兴趣的持续性,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刚开始接触钢琴的西藏生都对钢琴课有着强烈的陌生感和好奇心,比较听话,也比较好学。但往往这种热情只能保持半个月到一个月,很快就会被枯燥的练习和抽象的乐理知识击败他们所有的兴趣。在实践中,笔者觉得下列教学方法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3.1 从民歌中学习节奏

单独讲解全音符、二分音符等节奏问题,学生是非常难以真正掌握和运用的,而且会觉得很枯燥,容易遗忘。但如果结合了他们在声乐课中所熟悉的民歌或自己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学生马上就能理解音符的时值和节奏型了。例如,采用李叔同的《送别》:

每小节的结束音为两拍的二分音符,每一大句的结束音是四拍的全音符。这样讲解后再运用到课本的练习曲当中去,学生的学习效果马上就会有很好的反馈。例如,藏族民歌《我的家乡日喀则》中:

每句开始的两拍都是采用规整的八分音符,整齐划分,学生马上就能领悟到半拍的音符与两拍、四拍的音符区别在哪,再运用到练习曲中,他们很快就会打拍。

3.2伴奏方式简单多元化

西藏班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即兴伴奏课虽然难但是灵活度高,所以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这种能力上。也许他们不会掌握完全分解、琶音等伴奏方式,甚至连旋律中的节奏都不能一一弹准确,但是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教学中,面对复杂一点的儿歌或民歌时, 左手的伴奏织体可以建议他们直接弹单音或低音;不会选级数时可以让他们直接选用小节中时值最长的那个音;右手旋律较复杂时,直接用左手或双手弹和声中的柱式和弦等等简单化的方法。让他们知道伴奏是有趣的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审美去完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3.3弹唱结合,形式多样化

西藏地区人民本身热爱歌唱,而且声音嘹亮、宽广,他们无时不刻不在用歌声表达自己情绪。所以学生在弹琴时也时常会把简谱挂在嘴边边唱边弹,这是学习即兴伴奏最好不过的方法。抓住学生们的这个特点,本人在边弹边唱的基础上拓展了其它各种弹唱的形式。比如,一人弹多人唱、一人弹伴奏织体全班齐唱、两人合奏(一人弹伴奏部分一人彈旋律,训练听力和协作能力)、一人弹众人打节奏,这样把一首曲子变成多种合作方式来完成,除了能达到巩固的效果还能一直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3.4汉语藏语相结合

藏语是学生的母语,他们平时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母语,有的学生不太明白老师的讲解,其他同学也会用藏语帮助他们去理解,所以选用一些藏语歌曲作为即兴伴奏,用藏语来边弹边唱这是值得老师鼓励的。也会让学生感悟到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着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许他们还不会讲普通话的时候,可以用藏语儿歌进行教学,这样在校的学习就有意义了。

4.参考教材

不局限于校本教材,多参考西藏本土教材,这样更能与当地教育水平相适宜,比如笔者参考了《实用钢琴即兴伴奏编配法》(高天康 编著)、《即兴伴奏实用教程》(泰尔 编著),采用了其中一些民族调式的歌曲进行教学。

5.考试评价方式的调整

以往的考试我们把每学期所学的四首乐曲或练习曲按照难易程度设定为A、B两个等级,每个等级两首曲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考前先选好等级,考试时临时在所选等级中进行抽签,抽到的曲目则为考试时要弹的曲目。这样的考试学生是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的。现在的考试除了第一学期打基础,继续保持这样的考试方式外,其它每学期的考试都是提前一天临时抽签,考试范围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但曲目不是平时所教的曲子,而是没有接触过的全新的简易儿歌。这样很容易就能考察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评价方式也不局限于作品的完成质量,而看重的是学生是否有运用到即兴伴奏的方法,是否会进行实际操作即可。

四、结语

本课题首先对我校在校西藏班学生进行了音乐学习背景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西藏班学生的特点,以重点培养其钢琴伴奏能力为目标,从五个方面(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比例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参考教材的选取、考试评价方式的调整等)改进了现有的教学方法,既保持了钢琴课堂的趣味性,还使所学知识具有实用性,能让西藏班学生毕业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西藏班钢琴课堂的有效建构策略。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实用性学前教育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