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鸿章之生平背景
李鸿章虽出生于地主官僚家庭,但家中经济状况十分之拮据,而在封建社会之中,能改变此种情况的,除经商外,便是科举之路,而家中历来以入仕为目标,因此李鸿章自幼便奋发读书。而当时李鸿章身处十九世纪,东西方的碰撞,让天朝上国的清朝节节退缩,在此种环境下,儒家历来的治国平天下在李鸿章的致仕之路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 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发挥的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以加强国家国防力量和现代军事工业为核心目标:向西方购置新式战舰、造船、购械、造械、筑台等。李鸿章于1862年抵达上海时,瞧见了当时西方火砲的强大,明白了中国若要强大就必须改变现状,于是开始积极着手于洋务的推动和建设。1863年5月4日,由于曾国藩同李鸿章一样,对于洋人的技艺并不抵触,因此1863年,
李鸿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理念,大力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并提出,外国士兵因为粮食过于贵,因而人数较少,但兵在精不在于多,西方以万人军队即可抵挡大敌,中国若以此为目标,只需百年之后,便可摆脱西方列强的入侵。在给曾国藩的信中真切提出西洋火炮的优点,并例举俄罗斯与日本为例,期待曾国藩能与之共同提倡洋务事务。但自近代之初,中国官员由于一向以儒家历法为上,认为西方都是蛮夷之人,因此拒绝与洋人进一步接触,但李鸿章不同,认为要想摆脱洋人的受制,只有先向其学习,才能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3 推动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1861年,曾国藩虽已于安庆设军械制造所制造炸弹,因为观念过于陈旧,因此安庆军械所对于西方的武器并没有仿制成功,后来在容闳的提议下,曾国藩提出,现今国力贫弱,技艺不发达,新建之机械厂想要制造新式机械,不宜上难上精,应该先以普通机械为目标,只有能建立的基础的生产能力,才能带动高端机械之建立,总而言之,只有拥有了基础工业,才能追求高精尖。因此制器之器的观点成为当时提倡新政者的重点作业。
1865年6月,李鸿章以四万两的代价收买了美国人所办的,能修造大小轮船及开花炮洋枪各件的旗记铁厂。同年9月,旗记铁厂又与原本韩殿甲主持的松江西洋制炮局以及丁日昌主持上海洋炮局重组合并建成江南制造总局。成为了当时洋务派所办规模最大、设备最近代化、产品种类最多、质量最好、制造速度最快的兵工厂。1867年,在李鸿章推动下,以关税的二成为基础经费,以此发展轮船制造业,并在上海的城南地区购买土地七十余亩,用于造船厂的建立,并于该年的八月,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轮船,并取名为恬吉轮。
4 洋务运动下的中国新式教育之建设
在李鸿章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教育之落后,书本知识未能与世界之同步,所以导致国内人才的匮乏,因此要想中国摆脱落后之局面,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李鸿章主张在中国原有的科举制度下,另辟人才选拔之制,以新式的洋务知识为基础,培养新式的科技人才,并要求在中国各沿海之省份,设立新式教学堂,以开明之士为教师,向学员们传授西洋地理、数学、化学等先进知识文化。
1)广方言馆。在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之时,由于地理、经济之便利发达,因此西学传播十分之发达,且当时市面传播西学书籍十分之多,因此,1863年,李鸿章上书朝廷请求以京师同文馆为样,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只有国人知晓洋人之语言,才能在与洋人的交往中,占尽先机,若假他人之手,在与洋人的交涉中,必然会遭洋人的坑害。
2)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的建立。为推动机械之进一步发展,以求建立更为精良先进的机械,1865年,在李鸿章、曾国藩的联合推动下,在上海成立的江南制造局,此局放眼与整个东亚,不可谓不先进,局中设备之先进、技艺之精良。而为了进一步拓展制造局的发展,在徐寿等人的推动下,三年后,在江南制造局下设立翻译馆。
3)派遣留学生。1868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卸任回国代中国出使西洋时,曾与美国于中美续约中订定两国互相优待留学事宜,因此当时留学一开始的目的地选为美国。其中在清末洋务运动倡导者中,以容闳对于留学生留学外国的推动尤其积极,他在1867-1868年期间就曾条陈四则,委托江苏巡抚丁日昌转奏朝廷。
4 商务与民生建设
在经过一连串的现代化建设之后,李鸿章逐步认识了商务在当时国际事务中和中国自强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财经思想越来越摆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他明白了开源、护商、保利是不可分的。但在清末當时的治国活动中,商务到底居于什么地位,中国就此如何做长远打算,总理衙门也没有更多的考虑,至于其他人更没有深入研究。在李鸿章看来,洋人之所以如此之强进,除却武器之静,还有商业的帮助,并且李鸿章提出,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后于洋人,就是因为洋人的商业入侵,中国的经济受制于洋人,才日益凋敝,要想解决此种情形,只有推动中国商业发展,摆脱过去的小农思想,提倡商业的发展,如果中国继续固守小农经济,只能继续受洋人的盘剥。
1)经营矿业。1867年,李鸿章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就曾上书力陈开矿之利,在洋务运动开始后,全国各地开办的新兴军事工厂等企业对煤炭钢铁的需求量越发之大,旧有的方法生产的煤炭无法及时供给,且质量十分之差,为保证产品质量,各地企业不得不大量购买洋人生产的煤铁。因此李鸿章便提出了中国自行开办经营矿场的建议。1875年,李鸿章奉旨在直隶磁州试办新式煤矿,并派江南制造总局的冯焌光和天津机器局的吴毓兰负责臭建,但却因当时的守旧势力处处阻挠,奸商谋利欺哄,加上交通不便,因此磁州煤铁矿最后以失败作终。
同年,李鸿章商同两江总督沈葆祯,兼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翁同爵,开采湖北广济县所属阳城山煤矿及江西兴国煤矿,并派盛宣怀主其事。但盛宣怀并没有如李鸿章的期望那样购买新式机器也并未以西法采煤,而仍使用土法,导致生产能力极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没过多久,李鸿章便忍痛关掉了湖北兴国煤矿。
2)铁路建设。中国最早主张兴修铁路之人并非中国人,而是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1863年,淮军攻克苏州后,旅沪英美侨商便连名请求当时的江苏巡抚李鸿章修筑上海至苏州间的铁路,并强调上海苏州铁路如能早日修建,清政府便可利用它调动军队以镇压太平军,但实际上却是西方列强欲藉铁路之便,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扩张势力范围。在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后,李鸿章认为铁路之权必须掌握在自己国家手中,因此在英法两国提议帮助清朝修建铁路后,李鸿章要求铁路权必须归清朝,且铁路的修建不能剥夺沿线百姓的土地。
在李鸿章的等洋务派人士的推进下,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方面四散开花。此时,铁路运输开始被提上日程,但保守派以铁路破坏大清之气运为由,坚决抵制,因此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在修建铁路一事上可谓是历经艰难。1874年2月,李鸿章利用进京面见同治皇帝之机,向恭亲王奕訢寻求朝廷批准铁路修建之事,再次陈述修建铁路之后的所能给国家带来的好处,请先建清江浦至北京线,并请恭亲王向太后进言。然而恭亲王虽表赞同,却表示朝廷大事,皇太后未定之事,自己也无能为力。
1876年开平矿务局成立,为了使开平煤矿的产量最大化,唐廷枢上书朝廷请求修建铁路然而,由于资金筹措困难使开平矿务局原拟的筑造铁路计划-由开平到洞河口-未能实践,因此决定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也就是唐胥铁路,在李鸿章的推动下,1881年,清廷批准唐胥铁路开建,以求煤炭产出的最大化,而这也是中国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参考文献
[1]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138-145.
[5]胡滨,李时岳.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03):24-32.
作者简介
赵培文(1993-),男,汉,安徽省天长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