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9-08-27 01:41王科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校企合作

王科

摘要:校企合作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有较大优势。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国内16所本专科院校的800名大学生,对其创业能力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得知:所在学校层次、学历、所在年级、性别、年龄等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影响,专业背景、家庭成员是否创业、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是否有企业实习经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有较大影响,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无影响。结合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本次调研结果,借鉴校企合作的优势,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即构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体系、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体系,实施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7.02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097-06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深层挖掘和研究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校企合作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几年来有关校企合作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内涵、意义、模式、实践等方面,在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作用方面挖掘不够,将校企合作运用到提升大學生创业能力教育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用课题组编制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影响因素,并就借鉴校企合作的优势,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国内16所本专科院校,从中分层随机抽取大学生800名,包括全日制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

(二)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

该部分为自行设计,包括所在学校层次、专业背景、学历、年级、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是否创业、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是否有企业实习经历等10个条目。

2.调查调卷的编制

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咨询了相关专家,根据专家意见,结合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创业现状进行修改并增删,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最终形成35个条目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问卷。大学生问卷中各条目回答选项均对应4个代码值(4=非常符合,3=较为符合,2=较不符合,1=很符合)。

(三)调查方法

1调查过程

2018年7月至11月期间,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国内本专科院校16所,从中分层随机选取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共800名,向其发放大学生创业能力问卷。发放问卷前,先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大学生自愿参与,匿名填写。本研究共发送问卷800份,共回收问卷782份,回收率为97.75%,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769份,有效率为98.33%。

2质量控制与伦理原则

课题组在使用本问卷进行正式调查之前,先进行了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好,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

3.统计分析

使用SPSSl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描述。不同背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一般资料情况

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22.7±7.8岁,学历以本科和专科生为主,具体情况见表l。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情况

1.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平均得分

在769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平均分值为98.23±10.22。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如所在学校层次、专业背景、学历、所在年级、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是否创业、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是否有企业实习经历等进行分组,通过组间方差分析,分析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在学校层次、专业背景、学历、所在年级、性别、年龄、家庭成员是否创业、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是否有企业实习经历等因素特征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经统计分析,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从众多因素中挑选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剔除对其没有影响的因素,以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为因变量,以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背景、家庭某成员是否正在创业、是否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是否有企业实习经历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行为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国内16所本专科院校769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平均得分为98.23±10.22,从得分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当中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此以后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形成了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近些年来,各高校立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趋势,按照国家、各个省有关文件政策和要求,结合学校综合改革要求和创新创业工作实际,加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等,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

1.学校层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最高,“985”或“211”院校次之,省属本科院校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些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并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在上学期间有较多的机会去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企业和生产发展的方向,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985”或“21l”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在1997年前后就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自发性的多元探索,培养创业师资,开展创业教育教学,这些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提升。就调研结果看,“985”或“211”院校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略低于高职高专院校,可能的原因是“985”或“21l”院校的大学生接触社会企业的机会没有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多,对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还不了解。省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体系不完善,有些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重视不够,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也较弱,因此省属本科院校的学生创业能力较低。

2.专业背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经管法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最高,理工类、农医类、其他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依次降低,文史哲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最低,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不同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方式、思维方式影响较大,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创业能力差别也较大。

3.学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博士研究生的创业能力得分最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次之,专科类的大学生得分最高,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如下:一般情况下,学生到博士阶段,都会潜心科学研究,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可能让人的性格比较内敛,因此创业能力较差。专科生由于平时学校提供的实习锻炼机会较多,能更好地了解企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因此专科生的创业能力较强。

4.年级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二年级和四年级及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最高,三年级次之,一年级的大学生最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一年级的大学生刚步入大学,还没有从高强度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转变过来,接触社会、实习的機会较少,因此创业能力最低。二、三、四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创业能力差距不大,因为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强,一旦从高中生转变成大学生以后,学生接收新生事物的能力就已经形成,再者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会主动参加一些社团和创新创业类的比赛,接触社会和实习的机会基本上也是均等的,因此二年级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差别不大。

5.性别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男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比女大学生高,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业是快速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男人应该承担家庭的重任,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创业或者去企业工作,愿意选择一些有挑战性、收益高的工作,女性更愿意选择一些稳定的工作。因此,男性平时也会进行更多的创业方面的锻炼,使男性的创业能力高于女性。

6.年龄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20岁(含)以下和30岁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最低,21~24岁的创业能力次之,25~29岁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最高,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岁以下的大学生人生阅历较浅,接触社会较少,各方面能力正处于提升阶段,因此创业能力较低。30岁以上的学生在本次调查中均为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虽然人生阅历较多,但是以后职业选择大多为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创业能力较低。21~29岁的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参与的实习和社会活动也较多,锻炼了他们的核心能力,因此创业能力较高。

7.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和城镇家庭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得分基本持平,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们一般会觉得城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于农村大学生,因为城镇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较好,接触的新生事物也较多,家境也较好,多数人会以为城镇出来的大学生创业能力会高一些,但是此次调研发现,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并无区别。大致原因如下:一是近年来国家加快了扶贫力度,派出了大量的驻村干部,这些驻村干部大多数来自城市,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和创业思想,这些也改变着农民的思维方式;二是近年来返乡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他们把在城市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新思想也带回了家乡;三是不管学生的家庭在哪,一旦进入大学,他们都接受一样的教育,加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悟性较高,在同样起跑线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差不大。

8.家庭某成员是否创业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家庭有成员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较高,家庭没有成员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较低,家庭某成员是否创业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有成员创业的大学生,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家庭的影响,受到创业氛围的熏陶,潜意识中会有创业的想法,并且在无形当中会跟随家庭成员学习一些创业的知识,因此家庭有成员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较高。

9.是否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较高,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较低,是否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市每年都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这些大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会学习大量的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训,加强团队合作,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0.是否参加过企业实习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参加过企业实习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较高,没有参加过企业实习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较低,是否参加过企业实习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企业实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和接触社会生产一线的實际需求,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企业导师也会教会学生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成技能,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必备能力。因此参加过企业实习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较高。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所在学校层次、学历、所在年级、性别、年龄等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影响,专业背景、家庭成员是否创业、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是否有企业实习经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有较大影响,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无影响。

四、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构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系

1.引导大学生树立广义的创业观

创业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广义的创业观,广义的创业指的是创办和发展事业,任何增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活动都是创业,而不仅仅是去开办公司。校企合作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广义的创业观: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创业能力的社会公民;二是可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技能的能力,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使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可以选择创业,减轻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压力;三是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增强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被誉为最优秀的精神,企业家精神包括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宽容精神、进取精神等,这些精神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必备精神,也是大学生进入各行各业工作的必备精神。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直接和成功的企业家接触,通过和企业家交流,了解企业家成长历程和创业艰辛,使学生学会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从他们身上耳濡目染地学到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3.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学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使个别学生缺乏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深入企业,学习一线技术人员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学生养成刻苦学习、认真钻研、脚踏实地、务实工作的习惯有重要作用,也对学生以后的职业价值观选择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提前让学生理解以后无论选择何种职业都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的深刻内涵。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体系

1.改变机构维度,扩大办学主体

传统的教育机构只有学校,为加快应用型教育的发展,应该赋予有资格的企业教育机构的地位,构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进而增强学校的办学责任心、荣誉感、积极性,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最主要的是提升学生人力资源函数中的高端能力指标和中端能力指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一种普遍现象:教师理论水平较高,实际操作水平略有不足,缺乏市场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即使理论水平较高,也难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生。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应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应引进经验丰富的市场专职人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只有加强基于市场需求的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高校可与企业合作,为学校的创业型教师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定期选择学校的创业教师进行内部培训,开展创业经验,熟悉商业运作规律,鼓励创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其次,凭借合作企业的实力,建立一支由知名企业家、企业高管和专家组成的兼职创业教师队伍,并邀请他们教授创业实践课程,进行创业知识讲座。第三,在企业的帮助下,建立一个由学校和企业的全职和兼职创业教师组成的企业家指导小组,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和后续咨询,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最后,为学校和企业的兼职和创业教师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创业教育交流和研讨会,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建设“学术+企业类型”的高级创业指导团队。

2.基于观念维度,使教育观由层次观向类型观转变

传统的教育观是层次观,如由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组成的垂直上升的学术体系,在双创背景下,应该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理念,从层次观向类型观转变,例如构建一级职业证书、二级职业证书、三级职业证书的应用型体系,让应用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享受同等的地位,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职业化升级制度。通过校企合作,让师生亲临市场,亲自接触工程师,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观念。

3.从系统维度构建更为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应该坚持不变的就是就业导向。改变目前的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如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等,转化为以劳动力为市场的就业教育体系,如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提供多次机会和多种类型的教育。校企合作是构建开放创新创业体系的最好途径,用人单位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劳动力需求,只有增加多重维度,构建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加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才是解决就业的最好途径。

4.基于知识维度开发由存储型向应用型转变的课程

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结构,传统的学科体系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系统为基础的,开发的课程也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开发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体系,是一套以工作过程结构系统为基础的课程行动体系,对学科结构进行解构、重构行动体系,让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形成应用型的学科体系。

5.基于技术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

就业教育就是让学生从理论知识转化成技能,通过就业教育,让学生沿着新手阶段、高级初学者阶段、胜任阶段、精通阶段、专长阶段、大师阶段、实践智慧阶段逐步成长。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学校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工匠精神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及早适应社会的氛围,这有利于大学生摆正心态、合理定位,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入职后的适应能力,缩短大学生入职后的再培训周期。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体系

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高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势在企业建立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训、论文写作、专利发明等,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合作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针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让老师带领其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当中。企业研发能力一般没有高校研发能力强,但是高校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没有企业强,很多研发的技术不能和社会生产需求接轨,采用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研发计划,高校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产品研发,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为其以后工作和继续深造指明方向,使其不至于为了寻求什么工作岗位或者选择哪些考研考博方向而迷茫。二是针对学习成绩不太优秀,但是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较强,并且拥有较强挑战能力的同学,可以让他们重点参与企业的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跟随企业的管理和营销精英人才,真正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经验,弥补自己在学校实践知识的不足。

(四)实施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近些年来,慢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慢就业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职业能力较为薄弱。为了切实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实施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分流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毕业人才培养计划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高校内部实施校院联动机制,调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个学院的力量,深入研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根据学生的主要发展方向,分为管理精英培养班(针对以后有意向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同学,可以让高校老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培养),商界领袖培养班(针对有意想创业或者从事商业推广工作的同学,可以让高校老师和企业市场精英共同培养),科研泰斗培养班(针对有意从事研究类工作的同学,可以让高校老师和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培养),大国工匠培养班(针对有意向从事企业生产研发的同学,可以让高校老师和企业一线技工共同培养)、教学名师培养班(针对有意从事教育的同学,可以让高校老师和企业培训师共同培养)。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校企合作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