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谢赫六法论批评理论应用研究

2019-08-27 04:22王嘉伟杨一凡
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品评启示

王嘉伟 杨一凡

摘 要:谢赫的绘画理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学习、研究和绘画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谢赫绘画理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精髓,尤其是在美术批评理论方面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本文从谢赫《古画品录》入手,来解析谢赫的绘画理论“六法论”应用——“六品”通过对六品原文的解读分析,整理出六品的分析表。对画家的绘画进行分类整合,这样更加直观的看出谢赫的六品的意义所在。本文也将从谢赫之后的品级进行了详细的整理,谢赫的绘画批评理论对于当下中国绘画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性意义,同时他的批评理论对中国20世纪美术批评理论的建构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谢赫绘画理论 品评 六法论 六品 启示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理论是我国绘画理论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南齐的谢赫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绘画理论家。他的著作《古画品录》是一部具有经典并跨时代意义的美学著作。他将自己的绘画理论思想的尽数的融入到此书之中,同时他的绘画理论思想也成为美术批评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赫本人的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也很少有记录。仅仅在姚最的《续画品录》有对谢赫较少的记载,记载如下:“右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隨时改变;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运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然中兴以后,象人莫及。”这也是有关谢赫事迹的一点点记载,姚最对于谢赫的记载也是笼统地评论他的绘画,但是没有对其绘画作品进行具体说明。

他的绘画作品没有流传于世间,所著的《古画品录》将其一生的绘画理论都写入到其中。这本著作对中国20世纪美术批评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

一、谢赫与《古画品录》

1.《古画品录》绘画理论思想概括

在《古画品录》的序中,首句提道:“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就交代了此书的性质,即对画家及其作品优劣的品评。在之后的序文中也强调了绘画具有明劝诫的作用,序文最后提出了其重要的绘画品评理论“六法论”和“六品”。

“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中的谢赫将“气韵生动”作为神品,也就是说一幅画好坏之分都是通过这一法来判定的。六法中每一法都是品评绘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六法论”的提出也标志了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体系的基本准则的确立,同时“气韵生动”的美学概念更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灵魂所在。

“六品”是谢赫根据“六法论”理论的一个发展和时间,谢赫对当时和以前的画家进行了优劣等级之分。“六品”也就意味着他将画家分为六个品级,这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谢赫处于南齐时期,当时正运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由于政治因素影响,他将众画家分为六个品级。

2.《古画品录》的继承与发展概述

《古画品录》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绘画批评的著作,它将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画家进行了整理和分类,虽然《古画品录》是主要是以品评画家为主,但其中的绘画理论在继承了前几代的思想同时也进一步发展。

在序文第二句:“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这句话主要意思是绘画可明劝诫、教诲人民;可记载历史沉浮兴衰,千古之事都可在图画中见到。这也就是说绘画具有教化和劝诫的功能性。提到劝诫和教化功能论,这一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绘事后素”,之后,在《左传》中提出了:“使民知神奸”论,这个观点的提出将“惩恶扬善 ”;“劝诫教化”的绘画功能论思想进一步明确。

在《古画品录》这本书中,最重要的绘画理论思想就是“六法论”。“六法论”的提出将绘画批评理论带入了新阶段和新的高度。其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提到的传神论、气韵论、功能论等,正是因为这样,谢赫的六法论也成为之后的美术批评重要标准。

谢赫的绘画理论思想对之后的理论家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与其在同一时期的姚最,他的著作《续画品录》是对谢赫绘画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唐时期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的品评,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中包括了形神论、气韵论等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气韵方面,首先就是郭若虚提出的“气韵非师”这一观点,这也是最能直接反应谢赫的绘画批评理论对其影响。

二、绘画批评的应用——谢赫的六品

1.谢赫六品的背景

谢赫提出“六法”将其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他将从东吴时期的曹不兴到同时代的陆杲等二十七位画家划分为六各等级,称为“六品”,同时并加以点评。谢赫这种对画家品第的划分等次的方法,就是受南齐的选拔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是巩固贵族地位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南朝的世家大族渐渐衰弱,但在科举制度之前,“九品中正制”仍然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不可缺少的应用方法,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批评作品中,像《古画品录》这样划品级的做法在当时也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南齐高帝,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手,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庾肩吾在其《书品》把书家分为三等九品,更是对九品中正制度的套用。同时在文学批评方面钟嵘的《诗品》。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不难看出,九品中正制度与六品的提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说谢赫的“六品”就是对九品中正制度在绘画方面的具体体现。

2.谢赫六品的继承与发展

谢赫《古画品录》中简要的将核心绘画批评观念“六法”理论提出,之后将“六法”与当时实际相结合并应用,从而将三国时期到与其同时期的画家进行了品级的划分,划分画家共计二十七人,分为六品:第一品五人,第二品三人,第三品九人,第四品五人,第五品三人,第六品二人。同时将每一位画家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谢赫的六品是在六法论的基础上得出,所以六法论也就成为六品的判定标准。

通过之前的分析表对勾代表《古画品录》中提及到了六法,三角代表没有体现六法,从上述表格,证明了谢赫对画家的评判标准,完全是按照六法来进行判定,且将第一法“气韵生动”最为最高的品评标准,如第一品中的五个人,点评中说其绘画作品都具有“气韵生动”。这也足以看出谢赫对“气韵生动”评判的态度。

但谢赫在六品中没有提到具体评定画家的标准,他对画家的品级分定仅仅再起文字中体现,并不能将说某位画家一定在某位画家之前,毕竟绘画的评判标准是没有固定的方式和答案的。我们通过对六品中的画家的作品进行一个对比来看看谢赫的六法是如何体现的。

图1是谢赫作为第一品的陆探微的《归去来辞图》谢赫将此人作为第一人,评语中将其绘画作品说是六法兼备。也并不是没有道理,通过谢赫的“六法”对这幅画进行分析,首先“气韵生动”方面上看,这幅会面在绘画的所谓的气方面较为流动,画面中从左上方开始到右边气势贯通,使绘画气韵上灵活生动。

经营位置方面,在南朝时期人物画应该是相对盛行,画者将人物与景色相结合组成了这幅情景式绘画作品,在当时较为少见,疏密关系处理、近远景的布局都是无法挑剔的。笔墨方面的运用,陆探微的笔迹劲利如锥刀,刻划的人物,秀骨清像,栩栩生动。

图2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是根据东汉时期的曹植的《洛神赋》为背景进行的绘画创作。虽然谢赫对顾恺之的評价不及陆探微,仅仅说出顾恺之的作品的形象是应物象形的标准,但我们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顾恺之对于空间的处理相对来较差与陆探微。

两张画的题材相似都是情景绘画但顾恺之的空间处理相对来说不及陆探微。但是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顾恺之的人物形象的描绘无人能及,我认为对于这两者的绘画不能区分优劣。

图3为宗炳的山水画,宗炳是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家,谢赫在对宗炳在“六品”中的定位,划在了第六品从这幅绘画中我认为构图方面较为欠缺,也就是经营位置,图片中的空白处理不得当,导致了气韵方面缺少,同时在绘画中的笔墨运用方面不是特别的突出,“畅神”是宗炳山水画的最高追求。从这我们能看出宗炳在绘画中主要是针对形神的问题,忽视了谢赫对气韵以及形神之间的关系。这也有可能是谢赫将宗炳作为第六品的原因。

在谢赫之后,姚最在其《续画品》中,进一步丰富了谢赫的《古画品录》,他对谢赫的六品进行了评语,同时进重新的划分与整理画家优劣。姚最虽说:“不复区别其优劣,可以意求也。”

但姚最的《续画品》中对画家的,高低都有着说明,姚最认为湘东殿下为第一品第一人,这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第一品为陆探微有着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说姚最的《续画品》补充了谢赫少掉的二十多人之外,对谢赫的六品提出了质疑,所以我认为姚最的《续画品》仅仅是对谢赫的六品的一个补充,并非是在继承中的发展,也可以说姚最的《续画品》也就是对当时画家的一种归纳整理,品评,与谢赫的《古画品录》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姚最《续画品》中对谢赫的第一品第一人,陆探微提出了质疑,这也是姚最与谢赫的文章对比的关键所在,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两位理论家对于最高位置的画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姚最云:“顾公之美,独擅往策。荀、卫、曹、张,方之缪然。如负日月。似得神明。慨抱玉之徒勤,悲曲高而绝唱。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云“声过其实,可为于邑。”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姚最对于顾恺之的地位,以及对谢赫的看法的一种质疑与否定。也可以说姚最对于谢赫的理论是一种质疑的态度。从而证明了谢赫的六品对于绘画分级有着不足之处。这也是两者最大的不同。

说到对谢赫品级的继承上,最受影响的就是唐时期的张彦远,张彦远按照品级制度,分上中下三品,每品级总分为上中下,虽然唐时期开始了科举制度,这与九品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彦远应是借鉴六品,将六品中的画家进一步完善。张彦远将顾恺之、陆探微等人列为绘画中的上上品,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张彦远对谢赫的六品以及姚最的《续画品》进行了继承。张彦远最大的贡献是在与他对谢赫的“六法”的新的说明,他的五等说就是对“六法”新的发展,即自然、神、妙、能、精。同时张彦远将形似和神似融入到气韵中去,这也是对谢赫气韵论的一种新的阐释。

之后,唐时期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画评》中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这个理论继承了张怀瓘在《画断》中提到的神,妙、能三品,谢赫品评以及画家品级分别对后世理论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谢赫的“六品”是对他提出的“六法”的实际应用,无论是之后的张彦远,荆浩还是郭若虚都是在继承他的“六法”的同时进行了丰富,将谢赫的的品评的架构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说谢赫的“六品”是我们美术品评应用的鼻祖。这因为如此谢赫的批评理论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六法”中的“六品”也正是谢赫批评理论的核心。

结语

中国传统的绘画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绘画批评形成了有别于西方艺术批评的批评模式和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谢赫绘画批评理论使中国的美术批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也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谢赫品评标准也成为了当下绘画品评的标准之一,当下的中国绘画我认为处于一种盲目发展创新的阶段,大多说画者往往将绘画的技法更加重视,忽略了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精神的运用与发展。谢赫的品评理论明确提出笔墨;情感表达以及绘画的传承的关系这些问题,这也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展。无论是审美功能还是社会功能,中国传统绘画都是在表现内心的情感,情感丢失也意味着中国画的精神也不断的衰减,对于谢赫绘画批评理论研究的学者较多,本文仅仅是对谢赫的批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说,从中我们发现谢赫的批评理论与前代的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无论是姚最、张彦远、郭若虚都对谢赫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在阐释。谢赫的绘画品评理论对20世纪以后的美术批评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姚最《续画品》《中国画论类编》作者俞剑华[M].人民美术出版, 1998:366.

谢赫《古画品录》《中国画论类编》作者俞剑华[M].人民美术出版,1998:355.

谢赫《古画品录》《中国画论类编》作者俞剑华.人民美术出版,1998:355.

《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中国画论类编》作者:俞剑华 [M].人民美术出版,1998.

姚最《续画品》,《中国画论类编》作者俞剑华[M].人民美术出版, 1998:368.

《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中国画论类编》作者:俞剑华[M].人民美术出版,1998.

猜你喜欢
品评启示
说品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第八次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报告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