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广州美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学校2016-2018届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汇总分析,从就业率、就业形式、就业层次、就业地域与流向等角度分析美术院校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课程、扩展就业教育的形式、树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框架和积极灵活发挥就业反馈作用等措施,以期改善美术院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美术院校;研究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艺术院校,专业教学科研实力具有竞争力,招生生源优良,规模不断扩大,该校研究生就业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笔者作为负责硕士研究生就业管理等学生工作的工作人员,对学校各个专业硕士研究生近三年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梳理分析,借此探讨当前形势下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特点及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就业质量提升建议与措施,以期为推动美术院校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毕业生就业调研情况
(一)就业率
通过对广州美术学院2016—2018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统计,三年内共有毕业生535人,其中2016年我校共毕业全日制研究生158人,就业率为94.94%;2017年我校共毕业全日制研究生165人,就业率为94.55%;2018年我校共毕业全日制研究生212人,就业率为95.75%,各专业就业率稳定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就业形式
2018年以前广州美术学院设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本调查依据专业方向类别与广东省教育部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分类标准,把本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分为五大类,即协议就业、合同就业、升学、灵活就业、创业。见表1:
(三)就业层次及单位性质
(四)就业地域及行业流向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率稳中有升,签约率持续低迷,灵活就业为主力军
调研顯示,近三年我校硕士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态势良好,基本稳定保持在95%左右,从表1我们可以直观发现,美术、设计及艺术学理论等各个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以灵活就业为主,签约三方协议及合同就业所占比例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美术院校学生身上普遍具有崇尚自由、感性思维重于理性思维、触觉细腻等特质,就业期望值偏高,并且注重自身专业和职业发展的契合程度,岗位流动性大,因此,当他们发现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后,其就业方式的自由化倾向是很突出的。在美术院校中,毕业季的即时签约率和真实的就业率完全是两个概念;
第二,从表2可以看到,除了自由自雇职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集中在教育行业及设计类公司两个方向。其中珠三角地区教育体制内的教师招聘竞争日益白热化,僧多粥少,而三四线城市的教师岗位对研究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毕业生考取编制教师的比例不高;另外,由于美术院校研究生在企业供职的流动频率较大,同时有些公司受限于成本控制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的几率都较低。
(二)自我期望值偏高,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一定错位
根随机调查,超过65%的研究生把高校和事业单位作为求职首选,整体就业期望值偏高,相对缺乏在择业过程中的开阔视野和自主择业、积极创业的观念,容易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错位,从某种程度制约了研究生就业的选择。
从表2中可见,连续三年我校研究生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及中小学就业的人数占比大概在10%——20%之间。另外,作为主力军的自由自雇职业者中包含了部分在学校及美术教育机构的兼职教师和自由艺术家,而客观数据表明,前者占比为多数,毕业后到文化机构任职或长期作为自由艺术家生存的毕竟是凤毛麟角。
目前珠三角地区高校的科研教学岗位招聘门槛一般都要求博士,并要求应聘者具备与应聘岗位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质,高校教师岗位数量在求职竞争白热化和人才配比供需失衡的大环境下,稀缺性凸显。因此,应届生首次签约高校是概率很低的。
而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的招聘考试内容则紧密围绕师范技能和相关学科知识背景,比起华南地区根正苗红的师范生,侧重培养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美术学院研究生优势不足,甚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错位和脱节。
综上,文化机构和高校系统“求高”,基础教育单位则“求专”、务实,美术院校研究生在自己最向往的职业竞争中,处于两面夹攻的尴尬境地。
(三)毕业生就业区域相对集中,求稳意识有所削弱
从我校近三年研究生就业的地域和行业分布来看,我校研究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集中程度居高不下,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校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艺术院校,在地域优势、信息资源、品牌影响力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在珠三角地区存在一定优势。同时,这种就业状况也造成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上的严重不均。
2015年以前,研究生在就业单位性质上以大中专院校为主,由上表可以看到,16年在各类大中专院校就业的毕业生占据仅为总就业人数的29%,比例明显降低,17年下降至只有不到20%,18年稍有回升,达到21.67%,其次是中学、中专、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和自主创业;与往年相比,我校2018届毕业研究生自由自雇文艺工作者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毕业生在各类大型公司企业的幅度则明显上升,这反映出2018年我校研究生在就业行业选择上的求稳意识有所削弱,懂得在个人意愿与客观形势之间取得平衡,以退为进,厚积薄发以求曲线救国。
综上所述,我校的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显示出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显著区别,美术院校研究生更注重研究生阶段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其就业观念也相对宽松开放、灵活多样化。总体而言形势良好,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支持及创业辅导。
三、针对美术院校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开设合适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就业教育课程
首先,抓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摒弃以服务代教育以及集中服务毕业班学生的传统模式;就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线性的过程,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诉求制定每个阶段的课程计划,针对不同的专业提供具体而微的指导。成熟的职业规划涵盖了自我评估、人职匹配、心理建设、核心竞争力提升、应聘技巧习得以及进入职场后关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不同专业对职业素质的培养亦有不同,因此,就业教育课程应贯穿三年,循序渐进,分门别类培养引导。
(二)扩展美术院校就业教育的形式,多管齐下
以系统化的有评价体系的正规就业教育指导课为主,辅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除了通过常规系统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各年级研究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有的放矢的就业专题讲座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途径。
一则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兄弟院校创业指导专家及在行业中有突出表现的优秀校友进行经验交流,前者作为行业资深人员,从高屋建瓴的层面为学生分析市场走势、行业前景;后者则作为朋辈为在校生提供最新鲜的求职和职场经验资讯。二则是侧重于专业知识型的自主创业讲座,据上文调查可知,我校毕业生在第一择业志愿求而不得的前提下多数倾向于自由自雇职业,美术院校的研究生若要创业,创作和设计是其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同时具备专业型和自雇型创业的双重优势。诚然,创业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而是一个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通才。因此,定期定向邀请校内外有深厚专业造诣的专家或专业性创业的校友,为有自由自雇创业意向的在校生,从专业自雇型创业的角度为学生分析专业领域内的前景分析、潜在商机、价值链和商务链,有助于学生提前感知真实的创业状态,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
另外,为学生提供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就业教育阅读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市面上关乎就业教育的教学材料大多针对综合性院校,流于大方向而缺乏指导性。作为美术类院校学生的就业教育资料,应致力于国内八大美院及同类美术院校在就业情况的横向对比,收集有借鉴性和针对性的就业资讯,结合本校历年的就业情况,给毕业生发放诸如《八大美院研究生创业实录》、《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南》、《美术院校毕业生历年就业情况》 专门的就业资料。
(三)遵循人职匹配、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框架
“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声音。笔者认为,导师以及教务部门应因材施教,為不同类别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引导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建立就业选择和研究取向之间的对应关系,树立清晰的职业规划目标。
在近年对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就业意愿摸底工作中,发现倾向于投身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行业及基层文化机构的倾向较为突出,针对这部分向专业教师看齐的“教学型研究生”,建议在研二阶段加强其在校外的教育基地实习或见习课程环节,并适当增设美术教育史、美术教育学、心理学导论、美术教学师范技能等与美术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以期提升其师范技能水平,缩小与师范院校美术生的差距;针对有意继续深造的“学术型研究生”和有志于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型研究生”,则促使其笃定心智,潜心钻营学术,提高创作水平,做好长线的职业规划而不是避世式求学;而针对立足于职场和社会需求的“务实型研究生”,则一方面以提升专业素质、夯实专业知识为本,另一方面要为其提供对口的社会实践平台,促使其参与更多教研教学和艺术展览活动,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树立职业目标,做好未来规划,习得求职技能。
笔者认为,导师和培养部门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在保证研究生基本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在提升研究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和基于志趣和自身条件的专业发展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四)积极灵活发挥就业反馈作用
就业状况统计是准确预测和研判毕业生就业水平及趋势变化的客观依据,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基础内容。
一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监测机制,加强就业信息核查,动态跟踪监测毕业生就业状况;高校通过三方就业协议书和有效劳动合同登记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关注其就业动态,以此统计就业率并分析态势。然而从上文调查可知,美术院校的就业情况和就业率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概念,就业概念和实况的弹性会随着社会结构的转换愈发明显。比起毕业季瞬间的去留和选择,研究生脱离象牙塔后在社会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更反映其真实的职业发展后劲,也更代表学校的培养水平。
因此,作为艺术院校就业管理工作人员,应以更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就业季,一方面引导研究生培养长线学习的能力、宽阔的专业视野、充裕的知识储备和长远考虑职业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就业季阶段的就业率和就业情况,侧重于对毕业生离校后就业状态的动态跟踪监测,形成动态的、边界模糊的、与时俱进的后续跟踪机制。
二是完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将创新创业相关情况纳入就业质量报告,提高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含金量”,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三是把真实性和准确性作为就业统计工作的“生命线”,重点做好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实时更新就业监测系统相关信息;并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并实行动态个人化管理,为其提供心理咨询 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等精准辅助,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 李云先.新形势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
[2] 张松.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应对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3] 吴尚君.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03).
[4] 张飚.新形势下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及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05).
[5] 龙亚娌.美术(设计)类大学生社会化特点与就业教育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02).
[6] 雷蕾.艺术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特点分析与就业工作的开展[J].科教文汇(下),2012(05).
[7] 张胜利.转型期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03).
作者简介:吕璐(1990.06- ),广东广州人,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处科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就业指导与服务、学风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