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2019-08-27 03:41肖钰菠侯攀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肖钰菠 侯攀

摘 要:五四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升华。五四精神作为精神动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作为文化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作为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践行。因此,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四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现实意义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提出,党中央便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着认知浅层、认同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探索更加适合当代语境的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从而对大学生有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新时代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可能性、可行性和现实性,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五四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还能为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提供有效途径。

一、五四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来源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爱国”观的直接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运动,因其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社会各界空前参与的群众性和一致对外的团结性,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由五四运动升华的爱国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革命、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不仅是对个人的首要要求,也是全社会最广泛、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共識,直接来源于五四精神。

(二)追求真理的进步精神蕴含了要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气质

作为“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表现出使业已陈腐的社会学习甚至赶上世界文明的进步性。而勇于打破封建礼教与旧思想的桎梏,则蕴含着强烈的“自由”精神——不仅表现为对思想、对个性的极大解放,也饱含对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新中国的渴望。五四期间人民对新的社会形态的向往、对国家主权的抗争也从“内”“外”两方面表现出对平等的希冀——即对内希望国民政治地位平等,对外则希望国家能有一定地位、有平等对话的权力。正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进步精神,孕育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气质。

(三)民主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初意蕴

提倡“科学与民主”是五四运动最鲜明的特点。民主(democracy),一开始作为西方“舶来品”,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而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改造与重塑,无论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新“三民主义”,还是后来中国共产党强调的“人民民主专政”,都是借鉴了民主的概念与形式,却赋予其有中国特色、有时代特征的内涵。由此,民主思想转变为中国本土批判创新的理念,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初意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的直接援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一)“振兴中华”的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传承与升华

五四前后,拯救国家、复兴民族、振兴中华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热切期望,也是蕴含在五四精神中最为根本的目标追求。百年来,“振兴中华”始终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梦想。这一梦想经过全党全社会不断总结、概括、提炼,最终鲜明地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不仅一以贯之地传承了五四精神中“振兴中华”的目标追求,而且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更加具体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价值追求,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对“振兴中华”目标追求的升华。

(二)“改造旧社会”的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传承与升华

五四时期,人们围绕怎么改造旧中国、旧社会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下,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旧中国、旧社会的良方。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改造旧社会”的目标追求下,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伟大实践基础上,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不仅表达了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是价值主体,也强调了社会应该给予个人自由、平等的权利和公正、法治的环境。这一价值取向不仅传承了五四精神中进步精神的价值意蕴,也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升华了“改造旧社会”的目标追求。

(三)“塑造新国民”的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传承与升华

五四期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欲从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图根本之救亡”,通过塑造新的国民人格来改变社会面貌。那时“塑造新国民”是从人的思想观念开始的,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于贬斥的倾向。而在今天,“塑造新国民”已从片面的要求转变为更加全面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在批判地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照下,传承了五四精神中的“爱国”价值观,伴随时代发展的要求丰富和完善了“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内涵。

三、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融共生,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二者均不断换发出新的时代意义。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提供精神动力,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首先,爱国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精神动力。不仅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共识,还能画出最大“同心圆”。新时代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弘扬,同时可引发大学生对“爱国”价值观的思想共鸣。其次,五四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创新精神以及勇于斗争的奋斗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同时,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价值旨归,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将五四精神后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提供激励大学生热爱集体、团结一致的强大精神动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在内在共情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二)提供文化载体,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

五四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源”,其融入也丰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其更具体可感。五四精神既承载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之音,也承载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民族共存之情,更承载了“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的革命斗争之魂,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五四精神也由于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砥砺前行,而不断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因此五四精神作为文化载体,既是历史的,也是发展的和现实的。将五四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连接历史与现实,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与“流”、“变”与“不变”。通过对五四时期革命先驱的先进事迹、宣传标语和口号、书籍报刊、青年运动的形式……的了解和把握,感知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理解,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从24字的概念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变。

(三)提供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践行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挽大厦于将倾、救民族于危亡的社会革命运动,也是中国青年自觉践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运动。孕育于五四运动的五四精神,不仅能为当代的青年运动提供精神指引,更能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首先,担当时代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精神表现为中国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寻救国之路的主体意识。而新时代爱国精神则表现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这就要求大学生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担当时代责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五四运动时期的进步精神表现为对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不懈追求。而新时代的进步精神则表现为迎难而上、开拓前进的奋斗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才能在学习和工作的具体行动中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O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3/12/23/ARTI1387792318751701.shtml.

[2] 李安.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理论视野,2017(04):86-88.

[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4] 石仲泉.五四精神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N].天津日报,2019-04-29(009).

[5] 黄蓉生,石海君.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培育和践行的认同转化[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2(06):29-36.

作者简介:肖钰菠(1996- ),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