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初中学生语文自主预习实践探微

2019-08-27 20:52戴银姜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词语课文文章

戴银 姜丽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城乡接合部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职业身份弱,综合素养低,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全转移给学校。而城乡接合部初中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且留守儿童的比例很高,缺乏稳定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力弱,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表现为对语文学科缺少兴趣、名著课外书阅读量少、书写不工整、阅读鉴赏能力较弱、表达能力较弱、作文写作水平低。因此,教师有必要规范学生预习的步骤,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誦读中标记

农村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在预习中需要通过大声诵读才能保证记忆集中,起到预习的效果。诵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进行预习时,至少要诵读课文三遍:第一遍读顺文章,扫除字词障碍;第二遍初步了解文章背景,感知课文内容;第三遍仔细阅读,揣摩文章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每一遍的读书过程中,需要作相应的标记:一读课文的时候,标记出重要词语,如难写与难读词语,及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二读课文的时候,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如文章开头点题的句子、总领全文的句子,文章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之句,能表明章节写作内容的中心句等;三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标记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暗示作者心境的句子,揭示富有哲理的句子,或者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那些有表现力的词语。

二、积累中归纳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日常的点滴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1.积累关键字词。例如可以归纳不会读的词语、难写的词语、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2.积累佳句。摘抄课文中的好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增添作文写作的素材,提升写作能力与水平。教师可提醒学生积累那些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如蕴含了生动描写方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并且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升学生语言赏析的水平。

3.积累哲理句。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承担起应有的使命与责任,能独立面对社会与生活。作者往往会通过人、事、景、物等把自己的生命感悟与体验在文章的某个地方释放出来,这就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人、事、景、物的形象,结合自身的感悟来获得人生的启迪。如韩愈在《马说》中借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惨遭遇,暗示自己虽如千里马一般,有无比的才华,但是却没有得到当权派这些“伯乐”的重用,其结果也是“未能展现千里之才”。作者在文中以千里马自喻,抒发出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愤慨。

三、查阅中自学

1.查找作者与写作背景。预习时,学生要学会借助工具书,清除阅读中的难解字词,独立查找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如在讲授《绿》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查找朱自清的资料,以及朱自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这些之后,学生就能了解为何作者是第二次来仙岩才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而不是第一次来就惊诧,主要原因是作者写作此文在1924年,五四运动爆发,作者看到了中国新生的希望。

2.查阅典故与历史事件。预习时还要查阅课文中存在的典故或出现的历史事件。如讲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古诗,需要让学生查阅“向秀思赋”与“王质烂柯”的典故,这样有助于了解该句“空”与“翻”的深刻含义,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境与本诗的主旨。

3.查阅习俗与特色文化。预习时还要针对历史性和文化性鲜明而学生比较陌生的文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带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譬如在《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中,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下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与特色,学生知道了高邮地区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放黄烟子等习惯。了解这些典型的地方文化习俗,使学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魂牵梦绕,难以割舍,更能得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念、热爱、留恋之情,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也就迎刃而解。

四、分类中固化

预习中所谓的分析,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在谈学生预习的问题时曾说过:“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茫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指导他们去思考,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指示。”教师要在学生预习前,教给学生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预习方法,让学生拿着“钥匙”,能自己去“开锁”。记叙文,对该类文体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先明确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与结果,再按照时间的变化与空间的变化等划分段落,并用一句话概括段落大意,最后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议论文,先找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再依据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致模式给课文划分段落,再掌握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文,先弄清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再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最后赏析说明文说明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

五、质疑中提升

学生若能对预习的内容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学会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当然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一定一下子能得到提升,甚至质疑的质量也非常不过关,可能还会存在将思考练习上的问题照搬到预习卡的状况,此时教师可以“以疑导疑”,启发学生质疑的能力。

1.质疑内容。在预习卡的设计中,教师可布置一个针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的引导性问题,再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探讨性问题。例如在设计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预习卡时,教师可提出疑问:文章中为何说“我们娘俩好好过”,他们家里就两口人吗?学生在老师的质疑引导下也能提出疑问,在质疑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而解决新的问题。

2.质疑写法。文章的谋篇布局往往暗含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在预习卡的设计中,教师布置一个针对写作方法进行质疑的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针对文章结构提出更多的探讨性问题。例如《与朱元思书》结尾议论后,为什么还要加上“横柯上蔽……有时见日”的写景呢?这样的质疑能够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梳理文章的脉络,促使学生主动去感知文章的主旨。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城乡接合部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更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长期的预习坚持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简介:戴银,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师;姜丽,江苏省丹阳市麦溪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词语课文文章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