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霄
古诗词中的孤独,总是摇曳多姿。诗人的作品中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密码,可以让我们快速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结,直达他们孤独的内核呢?
借“孤”或“独”字直接抒发内心情绪,最为典型的当属南宋才女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春怨》。词中起笔就写“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一连五个“独”字,将她的行坐起卧、日常活动全都串联起来。
这样直接表达孤独之情的诗词数不胜数。比如唐诗人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旧》)和后主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见欢》)。一个“独”字,一个在水天相接、宏阔无边的天地间感受个体的渺小和孤独,一个在月色晦暗的晚上、狭窄逼仄的囚禁地品咂亡国离乡的沉痛与孤凄。
有时,诗人们还会借助一些孤独的意象来衬托情感。如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孤云”,阮籍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中的“孤鸿”,晏几道的“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中的“孤枕”,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舟”,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的“孤馆”……有的是作者目之所见、物我合一的情感寄托,有的是诗人栖身的情境,无一不是借助于一个“孤”字,泄露了诗人内心深藏的情感。
数字“一”在古诗词中多用来表示形单影只之意。杜甫就曾数次运用这个“一”字表达他独自漂泊的凄凉愁苦。《旅夜书怀》中他长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水长天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种苍茫中的孤独,更容易让人贴近杜甫荒寒的心境。《野望》中他又低诉“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借以表达战乱之中与亲人离散,自己孤身一人飘零天涯的孤苦与无助。
与“一”字相对的便是“双”,古诗词中最常见并非用它来表达双双对对的温馨与欢乐,而是用物的成双成对来反衬人的孤单寂寞。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中,晏几道用燕子的“双”来反衬人的“独”;温庭筠在《菩萨蛮》中写“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那位美女衣服上金鹧鸪的“双双”,触动了她的情肠,从而生出无限的孤独寂寥来。
诗人的孤独,更多的时候来自无人相伴,于是诗人就会发出一些询问或感叹,这样的喃喃自语,暴露了诗人们的心境。
元好问在《摸鱼儿》中就曾有这样一问:“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诗人在问,却又似无人可问,也无人能答,这该是多么深沉的孤独!辛弃疾在《生查子》中高唱:“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句中“高歌谁和余”问尽了天下苍生,但辛弃疾终究是孤独的,因为能够回应他的只有空谷中他自己高呼的回声。范成大在《霜天晓角》中也在问“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谁共说”便是无人可说。若是一般的孤独寂寞,犹可排遣,可作者的孤独与愁绪都是到了“绝”的境地,这“无人可说”便更让人可感可叹。
有时诗人不再询问,只是轻轻地喟叹。纳兰性德在《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韞家》有一句“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表达了妻子去世后自己的孤独,举目遥望,一只一只数那归巢的乌鸦。可乌鸦尚可归巢,词人的心却无处可归。这么一声轻叹,读者便可直抵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当无人相伴的诗人实在孤独到了极点,总会给自己找一些心理安慰,于是自己的影子、身边出现的事物便都成了他们的朋友或伙伴。
李白吟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他眼中,空中的明月与地上摇晃的自己的影子,都是陪伴自己的良伴,可越是如此,越显孤独。明诗人钱谦贞的《影》直接用李白此诗的意思,写出“孑立只凭形作吊,三人惟有月相怜”。白居易也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感慨在举家团圆的冬至,他却孤身一人窝在驿站里“抱膝灯前影伴身”。
除了影子,诗人们更是将目之所见皆当作了心灵相依、惺惺相惜的朋友。仍旧是那个飘逸潇洒的李白却写出了最孤独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把山当作朋友,原是诗人的“物我平等”的大情怀,可一个“只有”写出了最荒凉的心境。朱淑真一样将月亮视为知己。在她笔下,月亮知情知意,当女词人无人相伴的时候,它也不忍心“变圆”,于是女词人不禁说“我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菩萨蛮》)。便是范成大在询问“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之后,还是孤凄难耐,将目光投注在大雁身上,而大雁也不曾辜负词人,“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四个“孤独”密码,抒情渐次隐晦,似乎也构成了孤独的层次。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呢?君可知,君在“独”字第几重?
作者简介: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南校区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