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敏
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分为多个板块,有写作、阅读、朗诵、背诵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需要从一开始的拼音到字词、句、段、篇,逐渐深入,才能提高整体的语文学习能力。而阅读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的部分,它关系着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在阅读环节中,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作品鉴赏能力等,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对学习的热度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要紧扣他们的兴趣点,围绕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点出发。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内容是否感兴趣,关系着他们能不能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决定着这节阅读课能否有好的课堂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为课堂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兴趣的滋养,学生才有动力深入挖掘,继续探索,打开阅读新的世界,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眼界,对阅读有更深的体会。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多媒体设备就是一个良好的助攻的学习工具。多媒体可以播放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桂林山水的迷人之处,加深学生对文字描写的理解。如果再加以音乐的渲染,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身在其中,心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他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了,阅读的课堂效果也就明显会得到提高。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实践证明,课堂情境的设置对于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情境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增强阅读的课堂效果。如何有效地创设阅读情境呢?第一,教师必须精心设置悬念,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要选择适切的吸引学生的导入语,这样才能在课堂开始之前就一下子勾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阅读《雨点》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先来描述自己见过的下雨的场景进行导入,这种生活化的场景一定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点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继续追问,雨和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就可以阅读文章,找到答案了。第二,就是设置相应的问题。学生要帶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这样才有针对性和成就感。通过阅读文章找到问题的答案,才是有效的阅读。此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由浅入深,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和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表演是检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表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以及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感知和想法,最后把表面的抽象文字转化为活灵活现的形象表演。这样课文就有了活力,整篇文章就充满了生机。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数都是图文并茂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活力,所以用表演的形式是最容易表达学生心中所想的。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一个舞台的引导者,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而是要打开眼界,走出课堂,走出书本,阅读更多课外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才能丰富知识,打开更广阔的阅读世界。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困难和疑惑的时候,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解其惑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其实,阅读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所依据,就是可以的,重点就在于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抒发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比如为什么男孩知道自己力量不够,也不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呢?这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因此教师要肯定学生们的创新回答,鼓励他们下一次的积极思考。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教师要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自觉且积极地投入阅读中去,爱上阅读,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