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威处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代,当时美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期,教育领域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由于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影响,当时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对此,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的思想。面对当时国家危亡的特殊社会国情,为达到改革美国学校教育的目的,陶行知立足中国实际国情,并师从杜威借鉴其先进思想,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思想,以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作为德育教育内容,拓展德育教育领域,丰富其内涵,陶行知与杜威的德育思想为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杜威;生活德育
一、陶行知借鉴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
(一)陶行知主张国民教育德育救国,杜威关注学校德育教育改革
由于二人所处不同的社会背景,所以他们进行德育的目的和所要培养的德育人才以及为此所进行的德育改革都有所差异。杜威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代,当时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对公民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当时美国教育受德国思想家赫尔巴特的影响,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无法培育出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所以美国教育亟待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改革当时的学校教育。为此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一系列改革教育思想。同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特殊国情。当时中国受教育人群只有小部分,尤其农村人口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陶行知认为要想救国,必须改革教育,让全体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救国。因此陶行知在借鉴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进和创新,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国民,提高全体国民道德素质,通过教育改变整个社会现状。
(二)陶行知主张生活德育以生活为前提,教育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通过学校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教育与社会生活脱离的状况,他强调在学校营造一种社会生活氛围,社会有的,学校生活都应具备,生活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才是真正的目的。陶行知进行的是大众教育,体验农村生活,开发劳动者智慧,改变大众生活。陶行知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只是拿社会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到学校这个鸟笼里,这样的生活和教育容易造假,他认为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这样的教育才真实,这样的教育力量才伟大。陶行知主张教育不仅传道受业解惑,而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生活与教育的过程中建立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学校没有屋顶,没有围墙,即使是农民也可以随时到学校里,学生也可以到农民家,他们彼此交流,学生帮着农民干活,学会了生活技能,农民与学生进行交流后也懂得了知识,这就是生活与教育的真正交融。
(三)陶行知以“行动”代替杜威的“个人经验”,强调德育教育要大众参与社会实践
杜威德育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的实用主义,他认为个体的实践经验是教育的基础,每个人的学习必须与个体实践经验相结合,学校教育如果脱离学生真正生活的场景,这种教育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這样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他用个体阐述社会,个体积极广泛的行动可以构成一个有序的社会。陶行知强调以行动代替经验,这样更加真实,清晰,易于理解,教育不是传递经验,而是自己真正到社会实践中去感知,去做一些事情,行动也就是让每个人参与到现实的生活中,参与到大众的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才是活的有生活意义的教育。他除了强调个体的教育,更加强调社会,民族,民众,大众的生活德育教育,强调集体德育教育优于个体德育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更有优先价值,强调大众的解放,整个国家人民受教育后得到的幸福,最终实现改造整个社会的目的。
二、陶行知借鉴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提出“社会即学校”
(一)陶行知强调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拓展生活德育教育领域
杜威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之上,又提出社会即学校,认为学校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使学生“社会化”。道德教育也是如此,他认为学校的功能是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生活,所以为了使学校的学生进入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他认为应该将社会的精神理念引进学校,把学校建成“小型的社会,雏形的社会”。而学校教育引进这样的社会生活只是一种被粉饰过的社会生活,并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社会生活,没有真正做到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当时中国教育落后,学校数量少,尤其乡村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学校的德育教育也仅限于小众人群,限于书本,限于先生说教,加上中国社会积贫积弱,没有教育经费,所以陶行知认为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应对社会的需求使教育生动起来,把整个社会当做教育的场所,所有民众都可以参与教育活动,因此德育教育的方法,材料,工具,环境都大大增加,整个民族解放运动成了大众的课程,拓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使学校与社会真正紧密相连,更符合实际需要,
(二)陶行知以真正社会作为德育教育内容,更具真实性
杜威提倡的学校即社会是将社会精神和社会中一些东西搬进学校进行提炼去教育学生,比如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里,只是教儿童做纺纱,织布木工等机械活动,反复重复的动作,而没有教他们真正掌握谋生本领和技能,所以使得儿童掌握真正的关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少,进行的社会德育教育范围及其有限。而陶行知则是将整个社会作为生活教育的学校,比如他创办“工学团”教人知识与道德,以社会为学园,以街道乡村为课堂,无需经费,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份子,其中小先生制最为出名,大家都可以当小先生,即知即传,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学习知识、技能、道德,社会与学校,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更加真实。
(三)陶行知主张把社会办成大学校,教育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
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只是将社会中的一些东西放进学校,经过浓缩,提炼,简化,让这样的所谓“社会生活”能够适应儿童的学习,让他们体验这样的“社会生活”,学校仅仅能挑选一些符合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活的模型去教儿童,儿童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是极其有限的,而且缺乏真实性。陶行知德育教育内容被彻底扩大化,整个社会生活是他教育植根的土壤,广大老百姓是他教育实施的对象,德育面向全社会所有人,这种德育教育是广阔丰富的,脱离学校限制。教育真正从社会生活出发,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未被改造过的社会生活,受教育者可以得到最真实的德育教育体验,能够真正辨别社会生活的是非,在真的社会实践中提升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三、陶行知借鉴杜威 “做中学”思想提出“教学做”合一
(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深刻
杜威的德育教育理论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有用人才,所以他提倡的“做”的范围只局限在学校里,把学校作为社会的雏形,让学生在学校里做事,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的“做”是让学生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人民大众的实践生活,通过“做”改造社会,振兴国家。陶行知的“教学做”以大自然,大生活,大社会作教材,范围更广阔,内容更丰富。杜威的“从做中学”重视“做”“学”忽略了“教”以及“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教学做合一”主张“从做上教”“从做上学”揭示了“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杜威的“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陶行知的“做”强调在劳力上劳心,动手动脑,不断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所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深刻。
(二)陶行知强调“教学做”三者辩证统一关系,丰富“做”的内涵
杜威看到学校中道德教育的普遍现象:老师将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知识灌输给儿童,强迫学生记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无法培养他们良好道德的养成,他认为从做中学比从听中学好,充分体现学与做,知与行的统一,仅仅强调“做”与“学”忽略“教”,以及三者关系,缺乏教育系统的完整性。陶行知批判继承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他认为我们要在行动上追求真知识,有行的勇敢,才有知的收获,重行动,“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所以他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读书,读死书,认为老师不断讲解,学生被动的听,限制学生自我思考,这样的现象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老师与学生相互学习,互学互长,强调“做”是中心,他赋予“做”新的内涵,有行动有思想,产生新价值,在劳力上劳心,在做的同时思考,最终产生新价值,产生新成果,所以强调学生思考与做,老师与学生互相学习,“教学做”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陶行知“教学做”思想突破杜威唯心主义方法论,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杜威的“从做中学”就是“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杜威的方法论指导思想是“实用主义哲学”,经验占据主导地位,贯穿德育教育思想始终,实用主义哲学认为不经过经验的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经验至上的观点否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杜威鼓励儿童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经验,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直接经验,否定知识的真理性与客观性,所以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的体现。陶行知继承杜威“教学做”德育教育思想合理成分,强调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取实践经验,在早期晓庄师范学校办学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后来在育才学校办学过程中,系统阐述了“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教”“学”“做”三者的辩证关系,尤其强调老师的指导作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得这一思想更加完整系统,更具实用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四、结语
杜威和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当今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很多借鉴之处。当今时代发展迅速,但道德水平却发展缓慢,作为高校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且要把立德树人永远放在首位,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除了学校常规的道德教育课以外,我们只有做到德育生活化才能够使德育教育更有感召力,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水平,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生活处处有德育,我们必须将整个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实践基地,将德育融入生活,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坚持“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学生道德水平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会不断提升,才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志仁等.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简明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敬良斌.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 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5] 徐明聪.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阴[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6] 豆莎.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探究及当代启示[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 钱佳媛.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D].湖北大学硕±学位论文,2011.
[8] 徐晓旭.陶行知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学位论文,2009.
[9]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
[10] 张平.杜威“经验”概念的独特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张巍(1995- ),女,吉林白山人,延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