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揽月
我有幸拜读了沈庆波老师《例谈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关系的处理》(见《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08期)一文,受益颇深。沈先生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以积累语言,学会阅读并能赏析文言文,认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综合依据文本的价值、文本难易程度、学生认知水平以及编者意图,灵活而科学地处理‘文‘言的关系。”沈老师依据“四原则”,通过实例,阐述文言文教学中应“灵活而科学地处理‘文‘言的关系”。但沈老师所说的“灵活而科学地处理‘文‘言的关系,依据其‘四原则,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么偏‘文,要么重‘言。”我认为沈老师的观点看似“灵活而科学”,但实际上值得商榷。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关系的处理上,我认为应先“言”后“文”,“言”“文”并重。理由有三:
王宁教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界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对应内涵的表现形式有三个: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顯而易见,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语感的训练,也要重视“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要素的培养。“言”的问题不解决,“文”的赏析等方面怎能顺利实现?因此,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关系的处理上,应先“言”后“文”,“言”“文”并重。
文言文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文”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文”的价值又都是通过“言”来实现的。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应该怎么教》中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褚树荣老师在《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渗透”》中提出文言文教学“三文合一”的观点,分解出的教学内容为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形式要素的分析和鉴赏)、文化(文化传统的渗透和传承);郑桂华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价值再思考》中提到:古文中所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归纳为四种,即言、文、章、道。这三位大家虽然表述有些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言”“文”结合。所以,依据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关系的处理上,也应该是先“言”后“文”,“言”“文”并重。
总体上来说,学生文言文知识水平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初中语文考试大纲有“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所以,初中语文淡化了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老师们平时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要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在文言文教学上的尺度也不统一。而普通高中对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课标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习,因此,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起点,就应由有意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从学生文言文知识水平现状的要求上看,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关系的处理上,也应该是先“言”后“文”,“言”“文”并重。
当然“言”“文”并重,并不是在课堂上对二者平均用力,而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先解决“言”的问题,再品“文”之句,再赏“文”之道,再学“文”之法。唯如此,才真正做到了“科学地”处理了“言”“文”的关系。
★作者通联:山东临沂市兰陵县苍山街道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