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勇
[摘 要]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意识。由于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习惯、运动悟性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度,以提升教学的适合性和学生的训练品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4-0049-01
体育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符合学生训练运动的实际需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建立分层教学的主观意识,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运动实际进行分层指导。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形成新的运动成长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健康成长的机会。
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心理、运动技能、性格爱好等方面都呈现个性化特征,表现在运动素质上,其差异会更鲜明。教师唯有展开全面的学情调查,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运动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科学合理的训练指导,提升学生的运动品质。
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时,教师需要建立动态认知意识,因为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悟性是随时会改变的。有些学生的运动素质呈现偏差性,在一些运动项目上表现偏弱,而在另一些运动项目上则表现得很抢眼,这都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例如,“速跑”运动时,一些体重较大的学生,其运动能力偏弱,教师在跑步分组和目标设定时,需要给予更多的观照。又如,“投掷”项目,体重偏大的学生,其力量和爆发力往往超过其他学生,所以他们在这个项目中当然是学优生。因此,教师在设计运动教学目标时,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实际做出规划和调整,以提升运动训练的实效性。这里,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运动爱好展开调查,搜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合性分析,然后制定教学计划,为不同群体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运动指标,确保了分层教学的顺利推进。
体育训练和运动大多以小组的集体形式呈现,教师在给学生分组时需要有分层的教学思想,即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不同分组标准,有不同的用意。同质分组是将身体素质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便于展开同类指导和强化训练,不会出现学优生和学困生相排斥的现象。异质分组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目的是让学优生“传帮带”,即帮助学困生进步。自由组合是从团队凝聚力的角度展开考量。不管采用哪种标准分组,都需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最适合的训练。
例如,“跳马”训练时,教师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操作,并对相关的技术动作进行详细解读,然后让学生试跳练习。有些学生能够顺利掌握相关要领,顺利跳过鞍马,有些学生则出现试跳失败的现象,更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敢试跳。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第一部分学生,展开试跳训练,并逐渐提高要求,如提升鞍马的高度等;第二部分学生,降低鞍马的高度,展开试跳训练,并安排学优生进行辅导;第三部分学生,先不做试跳,而是对鞍马进行详细研究,随意调整其高度以及踏板的距离,慢慢展开尝试性试跳。分组之后,学生都能够快速进入到相关的运动训练之中,没有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的试跳情况进行分组,无疑是基于学情调查的考量,让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并对训练要求进行分别设置,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
学生分组之后,教师需要给不同组别的学生以不同的指导和启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进入训练环节,接受最为适合的运动锻炼。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讓更多的学生获得同等进步的机会。
例如,在“篮球”运动教学中,学生篮球运动的基础不一样,那些平时喜欢打篮球的学生,其运球、投篮、配合等各种技术都比较突出。教师可将这些学生组织起来展开对抗比赛,然后将篮球运动基础一般的学生进行分类训练,即让一部分学生练习运球,一部分学生练习传球,一部分学生练习投篮。最后,将篮球基础最差的学生集合到一起,通过篮球游戏展开训练,先让学生利用篮球展开投射目标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建立篮球意识。面对同一训练任务,教师给出不同的设计安排,让不同群体学生展开不同的运动训练,这无疑是标准的分层教学实践。学生的运动基础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能够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并给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需要的运动和训练,这才体现最为负责的精神。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全面服务,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分层教学思想,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