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2016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语文教材,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多所中小学投入使用。該教材编写者温儒敏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如王本华、唐建新等人都认为该教材在写作系统上有着明显改进,更加突出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写作专题与各单元的阅读教学相配合,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和写作思维的训练,努力追求写作课的序列,克服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因此,基于“读写结合”的理念对该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了解师生对该教材写作系统使用情况的落差,不仅可以发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反观教材编写的得失,让一线老师们知道怎样利用该教材更好地进行“读写结合”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也为以后教材的修订提供借鉴的经验。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为对象,以“读写结合”理念在教材编写和使用中的落实为切入点,在采用文献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进行文本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师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对全国195名语文教师和台山市、昆明市两所学校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0名不同教龄段的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对教材写作系统的认识情况
教师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因此,探究“读写结合”理念下教师对该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首先应该了解教师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认识。
(1)教师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认识
关于教师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认识,共设置了5道题,用于了解教师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认可度,对“读写结合”意义的认识以及倾向的操作方法。调查显示:超过97%的教师赞同“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对“读写结合”意义的认识,共2道题。关于“读”对于“写”的最大意义,调查显示:认为“读”对“写”的最大意义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教师最多(30%),认为是模仿借鉴立意、结构、语言和写作技巧的教师次之(28.21%),持这两种看法的教师占了近60%的比例,还有23.08%的教师认为“读”对于“写”的最大意义在于拓展思维,17.95%教师认为在于丰富情感体验,可见:教师们对于“读”对“写”的意义,大多集中在积累素材和模仿借鉴写作方法上。
对于“您认为进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活动,是否会对阅读教学产生促进或造成干扰?”这一项,有84.61%的教师认为会产生促进作用,17.9%的人认为既不会产生促进作用,也不会造成干扰,也有3.59%的教师认为会造成干扰。再结合教师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赞成度,也可以看出:“读写结合”这一教学理念或方法,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写作都是有所助益的。
对倾向于“读写结合”的操作方法,即教师对“您倾向于选择哪种类型的读写活动来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这一项的选择,结果排序如下:感触性读写训练(29.23%)﹥评论型读写训练(23.59%)﹥仿写型读写训练(20%)﹥缩写、扩写、改编型读写训练(15.9%)﹥积累素材型读写型训练(11.28%)。这一结果与“读对写的最大意义”这一项的结果并不是很匹配,认为“读”对“写”的最大意义在于积累写作素材的老师最多,但实际教学中进行积累素材型读写训练的老师却最少;认为“读”对“写”的最大意义在于丰富情感体验的老师最少,但实际教学中,进行感触型读写训练的老师却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对“读写结合”的实践与其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认知并不是很符合,他们对“读写结合”的实践具有随意性。
关于“您倾向于选择哪种类型的文体进行以读促写的教学活动”,近50%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记叙文,对于散文、小说、议论性文章、诗歌这四类文体的选择比例分别为18.97%、18.97%、8.72%、3.59%,这一结果表明,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至少很多老师对于散文、小说、诗歌、议论性文章的“读写结合”开发和利用是不到位的。
(2)教师对写作系统结构编排的认识
较之于以前的人教版教材,“部编本”增加了写作导语和写作提示,所以这里主要调查教师对写作系统总体结构的认识和对写作导语、写作提示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这三项的认识数据,均值都接近2,且这三项中选择“不太好”和“不好”的人数都比较少,而选择“很好”和“较好”的人数较多,表明教师们对写作系统的总体结构、写作导语和写作提示满意度都是挺高的,教师们整体上认为写作系统的总体结构、写作导语和写作提示的设置都是较好的。
(二)教师对写作系统的使用情况
教师对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情况,共设置了四个维度,分别是总体使用情况、具体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和适合用于“读写结合”的课文推荐,其中具体使用情况又包括了教师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落实、使用频率、处理教材结构的方式和各版块的具体使用。各维度的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对写作系统的总体使用情况
教师对写作系统的总体使用情况主要通过两个问题来了解,一个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您会以‘作文集或其它参考资料来代替教材中的写作系统吗?”这一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用或不用”写作系统;一个是:“您一般是怎样使用教材中的写作系统的?”这一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教师是怎样使用教材的,该题五个选项所给的五种教材使用方法(使用、改编、替换、省略、补充)是按格兰特比较权威的教科书使用方式分类法设计的。
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3%的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会使用“作文集”或其他写作参考资料来代替教材写作系统,只有4.62%的教师从不使用。很多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都需要使用“作文集”或其他参考资料,可见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程度并不高。不管是其觉得写作系统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还是想精益求精更好地开展写作教学,这一结果,至少表明:一方面,教师对写作系统的利用不到位;另一方面,写作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还有待改进。
在使用写作系统时,只有21.54%的教师是直接使用写作系统中的内容和方法,有51.28%的教师会适当调整或改变其中的内容和方法,16.92%的教师会略过写作系统中不适当的内容,还有7.18%和3.08%的教师会替换、补充合适内容。可见:大部分教师在利用写作系统进行写作教学时,并不会直接完全地使用上面的内容,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2)教师对教材写作系统的具体使用情况
A.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落实。关于“读写结合”理念的落实,笔者共设置了三个问题:
“您会利用阅读选文后的写作练习题来引导学生练笔吗”这一项目,是为了了解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是否会利用现有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调查显示:选择“总是”和“很少”的教师都只占少数,选择“有时”和“很少”的教师超过了一半,且该项均值趋近于3,表明整体上教师们有时会利用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练笔。但再看下一项教师们对课后写作练习题的使用方式时发现:有65.64%的教师虽然使用了课后写作练习题,但是是让学生课后自己完成,教师并没有做讲解和引导,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
“是否利用选文讲解写作知识”这一项不仅可以考察教师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落实,也可以考察教师对该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材资源的利用是否充分。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教师很少利用选文讲解写作知识,2.05%的教师从不利用选文讲解写作知识,该项均值趋近于2,表明大部分教师经常都会利用选文讲解写作知识,对该教材随文学习写作的要义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
对于“您专门设计过‘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吗?”这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9.23%的教师很少这样做,35.9%的教师从不这样做,且该项均值为3.949,趋近4,说明整体上教师们很少进行专门的“读写结合”教学。综合前两项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们通常会利用课后练习引导学生练笔,也会利用选文讲解写作知识,但却很少专门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这也表明教师们的“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大多是比较随意的,依附于阅读教学的。
B.教师对写作系统的使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写作专题中的写作练习,69.74%的教师使用频率是较高的,仅有3.08%的教师很少使用写作专题中的写作练习,没有人从来不使用;对于阅读专题中的写作练习,总是使用和经常使用的教师一共占35.9%,说明对于阅读专题中的写作练习题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并不是很多;对于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练习,使用的教师就更少了,仅有8.72%的教师使用频率较高,有近60%的教师是很少使用或从不使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练习的,可见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练习题使用率是很低的。对于专题写作中的写作导语和写作提示,超过六成的教师都有着较高的使用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写作导语和写作提示的设置,对教师写作教学是有辅助作用的。
C.教师处理教材写作系统结构的方式。教师处理教材写作系统结构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考察教师“是否会将写作系统中三个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以及“对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写作顺序实际做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来考察教师对写作系统外部结构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写作系统内部结构的处理方式 (即:是否会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写作教学序列)。调查结果显示:93.33%的教师会将写作系统三个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仅有4.62%的教师很少将其结合起来使用,2.05%的教师从不将其结合起来使用,且该项均值接近2,因此,可以说教师们在使用写作系统时,经常会将写作系统三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可见在处理写作系统的外部结构时,大多数教师都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对于单元写作顺序,有近95%的教师会对教材中的单元写作顺序进行变动,仅有5.13%的教师是严格按照教材中的单元写作顺序进行写作教学的。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都会将单元写作顺序做适当的调整,这也说明该教材写作专题的单元编排顺序不尽合理。
D.教师对写作系统各版块的具体使用。对于每个单元的写作导语,调查显示:36.92%的教師会给学生详细讲授并要求学生完成写作导语中的任务,40%的教师会给学生简单提示一下,20.51%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还有2.56%的教师会提示一下学生,但做不做没要求。可见,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这一资源不够重视。
对于有些写作专题里出现的名人写作经验谈,41.54%的教师会结合具体的写作例子给学生讲解,34.36%的教师会给学生简单提示一下,21.54%的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还有2.57%的教师没有关注过这一部分。鉴于此项最值超过平均值三个标准差,数据波动较大,使用中位数2更能反映整体水平,所以可以说,从整体上来看,给学生简单提示一下会是大多数教师的选择。
对于每个单元写作专题里的三个写作实践,有24.62%的教师会对三个写作实践全部进行详细讲解并要求学生完成,35.90%的教师会有所选择地讲解并让学生完成,20.51%的教师会全部都详细讲解,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完成哪一个,18.46%的教师会摒弃教材中的写作实践,另找写作实践让学生完成。从这项结果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在使用写作实践进行写作教学时,并未领悟到编者的分层设置意图,要么让学生全部完成,要么指定其中的任务,要么另起炉灶重新布置任务,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自由选择写作任务的只占20%左右。还有17.95%的教师甚至不作讲解,直接布置一个写作实践让学生自己完成,完全忽略了写作前的指导。
E.教师使用写作系统后的效果。教师使用写作系统后的效果指的是教师利用写作系统进行教学后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共设置了两道题,一道是写作系统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效果,另一道是写作系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效果,但写作能力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这里将其转化为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否自如运用所学到的写作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写作系统在对学生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效果是比较好的。但纵向对比发现,教师们认为对写作思维的培养效果优于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效果,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学生写作思维提升的效果比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效果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