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内容摘要:语文是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人文性被高度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求学生发展出跨学科的思维观念,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综合品质的培育。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有效课堂 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语文教育既是技能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化教育,语文课堂提问不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作为一门综合性强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对于贯彻素质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开端起于“读”,而非教师的“讲”,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经验和感受,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坚持以“读”为本为原则,使学生主动感悟文本的语音美,其中默读、诵读、朗读、单独读、齐声读都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根据课文题材、体裁、内容以及结构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俗话说的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声音也是如此,正如丹纳所言,声音中饱含着人类最真实的想法与最细腻的情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情感的掌控,促进朗读者对文章的思路、情节内容以及主旨的理解;而且还能将自身的感情表达出来,传递给倾听的同学和教师,从而促进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多重互动与对话。
例如在初中课文《行路难》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了解全诗的大意和感情基调。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避免教师“先入为主”侵占了学生自身的审美感受空间,避免“思维定式”的形成。接着一边播放《行路难》的配乐诗朗诵一边播放视频配图,使学生在多媒体的感官熏染下,加深对该诗词的审美理解。在教完全诗的重点字词、写作手法、思想感情之后,我组织朗读比赛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读出口,联想自己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苦难与挫折,表现出遭遇挫折的那种愁苦、烦闷的情感。在最后“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句中,我鼓励学生联想在经历过挫折后不断努力最终取得胜利的生活经验,读出失意中的乐观与自信,表达出诗仙在遇到人生重大挫折后一边愁情无限、痛苦不已,一边又自我安慰、自我激励的复杂情感。由于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以情动情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形式上不落窠臼,这场朗读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反馈。
在传统的课文讲解中,教师习惯性地采用“肢解性”教学的手法,先从文章中最小的单位字与词开始教起,然后再讲解句子、篇章、段落,而忽略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控和理解。初中的课文相比小学阶段篇幅更长、难度也更大,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开展,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课文语境的理解和感受,通过结合语境来把握文章的整体美。结合语境并非忽略了关键的字、词、句,而是注重上下文的衔接,通过对语境的体会促进学生对文章整体意义和主旨的了解。
例如在《老王》一文中,作者认为老王是不幸的,而自己是幸运的。要深入理解作者的这一观点则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和品读。因此我调动学生思考对两者幸运与不幸的认识。有的学生不同意作者的说法,他认为作者也是不幸的。而有的学生则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幸运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作者相对比她更不幸的人就是幸运的。还有的同学在这种辨识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善良,同时感受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残酷。由此可见,结合语境开展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至关重要。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围绕阅读课文进行双向沟通的机会,是教师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心灵的重要方式。师生之间的问答,是以文本为介的互动对话。作为一个充满活力、互相启发又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堂环境,师生问答是一双无形的大手,可以有组织的、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积极性的引导信息或者消极性的抑制信息。学习起源于思考,思考则从问题和怀疑开始,只有巧用提问艺术,鉴赏文字的细节美,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的升华美。对此,我通过引入戏剧扮演活动加深中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戏剧扮演活动中,我强调以体验式的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角色兴趣和创造力,并强调建立交流沟通的通道。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将课文改编成小剧本,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角色的真实心理活动,在对角色的语言、语调、行动、动作、表情等细节的模仿与把握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要加強对课文中所包含的社会生活情景的再现与再创造,提高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提高其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促进中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开发,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