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性护理方式及护理效果评定

2019-08-27 00:00姚伟伟张莉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糖尿病

姚伟伟 张莉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性护理方式及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小组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平均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全体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为观察组的全体患者采用干预性护理操作,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餐前空腹血糖为(4.65±0.28)mmol/L,餐后2 h血糖为(7.26±1.17)mmol/L,视力水平恢复到(0.89±0.05),治疗依从性为91.67%,各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而言,采用干预性护理措施,可稳定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优化治疗效果。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干预性护理;心理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5(b)-0137-02

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患者的视力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会导致患者失明[2]。该文主要对干预性护理方式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护理路径与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小组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平均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人数为60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2:1,患者年龄区间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56.39±0.18)岁。患者患有糖尿病病程区间为1~10年不等,平均病程为(5.01±0.08)年。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区间为1~5年,平均病程为(3.25±0.58)年。观察组患者人数为60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13:7,患者年龄区间为43~76岁,平均年龄为(56.62±0.51)岁。患者患有糖尿病病程区间为1~11年不等,平均病程为(5.51±0.14)年。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区间为1~5年,平均病程为(3.61±0.55)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为对照组全体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包括:①术前准备与检查;②术中配合;③术后生命体征检测;④术后用药管理。

1.2.2  观察组  为观察组的全体患者,提供了干预性护理操作,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每一名患者的理解能力、性格特点与文化程度,为其提供可接受的健康教育指导方案。为患者介绍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与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有利于优化患者的预后。在此环节中,可以结合讲座、手册、视频以及床边教育等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强患者的理解[3]。②病情监测。在患者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的变化情况,对治疗与用药方案进行调整。护理人员要严格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为患者示范血糖监测和数值的读取方法,确保患者在出院之后,也可以自行进行血糖监测。③心理干预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帮助患者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培养患者健康兴趣爱好、使用轻音乐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紧张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为患者介绍成功病例,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的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等进行测量,判断患者血糖达标情况;②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水平进行检测;③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x±s)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状況对比分析

采用了不同护理方法之后,两组患者血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干预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患者餐前空腹血糖为(4.65±0.28)mmol/L,餐后2 h血糖为(7.26±1.17)mmol/L,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对比分析

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后,两组患者的视力状况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其中,应用干预性护理方法组别的患者,视力水平恢复到(0.89±0.05),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分析

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干预性护理措施方法下,患者的依从性达到了91.67%,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干预性护理措施对于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而言,具有良好的护理干预效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糖尿病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期间,视网膜毛细血管壁出现了严重损伤,当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之后,会在血管内部出现严重的血淤和血栓,严重地甚至会引发血管爆裂[4]。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换班水肿、静脉串珠状等病症[5]。面对此种情况,医护人员如果仍旧采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法,不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起到有效的控制与缓解效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规护理方法中,只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的糖尿病症状进行治疗与护理,缺少对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其他并发症的治疗与观察。同时,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会采用统一的护理方法,不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护理。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患者的治疗效果未能得到优化,治疗依从性较低,患者病症控制和生活质量,都无法持续向好发展[6]。

从该文的研究工作可以看出,采用了干预性护理措施的患者,治疗后餐前空腹血糖为(4.65±0.28)mmol/L,餐后2 h血糖为(7.26±1.17)mmol/L。对照组患者的餐前空腹血糖为(7.58±1.42)mmol/L,餐后2 h血糖为(10.69±2.26)mmol/L。观察组患者视力水平恢复到(0.89±0.05),对照组患者视力水平仅恢复到(0.62±0.04)。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1.67%,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仅为70.00%。该文研究结果与麻春艳等[7]学者在护理干预对DR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中的研究中得出的护理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6.02±3.11)mmol/L、餐后2 h血糖(8.12±3.01)mmol/L等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干预性护理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进行饮食调整与控制,同时,以此为基础的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指导,还可以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当中,稳定自身的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而言,采用干预性护理措施,可稳定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优化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晓容,陈诗君,韩霞君.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 36(24):134-135.

[2]  安媛,陈媛媛,尚红.舒适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期遵医行为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8,16(4):100-102.

[3]  梁博.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21):4000-4001.

[4]  代麗华.全程护理干预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3):138-139.

[5]  黄云镜,卢雱.干预性护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2018,25(11中旬刊):33-34.

[6]  赵小莉,刘学勤.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9):1-6.

[7]  麻春艳,白云峰,孙秋萍.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6):128.

(收稿日期:2019-02-19)

猜你喜欢
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视网膜病变及其围生儿预后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网络建设及其护理管理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临床分析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