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伟琴
图1 暗香提梁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紫砂壶的热度只增不减。一是因为紫砂壶是人类在观察自然后调动自身智慧完成的,是极为彰显天然魅力的纯手工作品,二是因为紫砂壶在原料、工艺糅合完全的基础上将人类创造力和自然文化表现到了极致,协调性与合一性之余都富有最纯正的美感,是视觉与心理上能达到的最巅峰的享受。延续了这份核心创作思想,做出的紫砂壶作品便都是充满灵魂的,再加上一些匠心独具的新鲜设计,既能保留传统,又能够传承这份中国独一无二的灿烂文化艺术。
图1这件“暗香提梁”敦厚浑圆,所使用的线条流畅而又富弹性,简约明快。而在细节的设计上却复杂不少,采用多种文化元素,与亮眼明晰的整体几何构思相得益彰,毫不冲突,充分表明了紫砂壶作为艺术载体时的广阔包容性与多元性。壶体表面檀木般的古棕色,略显粗糙,完美模拟出了梅树表面的肌理效果。壶嘴的设计摆脱了以往的千篇一律,略显棱角分明又不至方正,壶流短粗硬朗,其上还有似林木小坑般的圆洞设计,形似梅树瘤节,妙趣横生。壶身呈传统的柿扁形,磅礴大气,宽厚有力。而其面上的设计看似凌乱,实则化繁为简,章法自显。传统的字画设计风格,一行行的规整字体与抽象韵味的刻画相结合。画中指尖一蝶,栩栩如生的灵花妙草,心中高远的境界渐渐浮现。在这平整的壶身上反而表现出了一股立体的空间感,字画合一,韵味合一,强烈的视觉印象刺激人去想象,去调动原始的追求自然之美的心灵去思考。字画同样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引人瞩目的壶面陶刻是一种借鉴,也更加显示出了艺术之间的共通性以及紫砂壶身上无限的艺术可能性。古色古香,富有韵味。
而提梁的设计采用竹编造型,将紫砂壶与传统的编织艺术相结合,兜兜转转,圈圈绕绕,在具象化的编织视觉体验上,创作者的大胆与灵活思维可见一斑。前后两个提梁柄恰似梅花枝,精致小巧但张腾有力。承接天地的圆平压盖上是古朴的梅花贴塑设计,脉络清晰,激昂挺拔,小小几朵便写出了梅花的峥嵘意象。而壶盖上的物象钮则是一小节的梅花枝,虽短小,却蕴含着一股新生之意,好似凛冬来临时那梅花枝干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不屈不挠,生生不息。这么一看创作者的主题思路便清晰无比,在下端的设计上,老派而硬朗,宛若已上年纪的陈木,但那暗香却悄然飘移,被上端那新生的梅枝干吸引,沁人心脾,同时更是孕育出了崭新的生命。大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哲学思想。中国的编织艺术跨越千年历史,不同时期的文化为其提供了丰足的养分。这门古老技艺逐渐从实用性的工具向艺术性的创作品过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紫砂壶也是如此。而在引起世人的审美关注后,内涵也在往后的塑造中越发丰富起来。可谓艺术的和谐,乃是自然与人性的和谐。
纵观整个壶的艺术设计,第一眼感觉是极为复杂的,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无比繁乱。但随着时间流逝,在慢慢的观察与感悟中便会发现:虽表面多变,但其中的思想内核与文化主旨却始终如一,没有丝毫变动。那便是梅与新生。“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自古以来,梅花多姿美丽,高洁傲骨的情态与内涵便深得人的喜爱,创作者在构筑的时候不仅是做到了形似,更是神似,由内而外的刻画出了梅的千万种风情与令无数人称道的桀骜韵味。而在这之上,更是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的哲学道理蕴含其中,令人沉思与感慨。这样丰富多彩的设计大胆而磅礴,饱含了人最深远的寄托,最美好的想象,以及无限的思考。
紫砂壶身上具备着最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有最自由的创作构筑,在这长达千年的艺术发展与交融中,紫砂壶便是这其中的集大成者。这使得在今天,它依然能够散发出一阵悠久浓厚的檀香,那就是文化之味。伴着原有的茶之香味,久久不散,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更是激起追求高上意境的灵魂。泡一壶热茶,升腾的雾气模糊了眼眶,渺然之中,使万千的艺术气象藏在这不绝的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