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群的自我管理教育对初发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

2019-08-27 10:57刘清华陶静
天津护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信群痛苦血糖

刘清华 陶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0)

2013年中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1],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35.7%,糖尿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自我管理,以控制血糖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从而可能导致其有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极易产生心理痛苦[2]。糖尿病心理痛苦(Diabetes Distress, DD)是一种不同于抑郁的情感障碍,是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诊断、并发症的潜在威胁、自我管理的行为要求(监测血糖、坚持饮食和规律活动等)、接受治疗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几个方面的负性情绪反应[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增加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等[4]。国外相关调查结果显示,DD的发生率为 18%~45%,18 个月的发生率为 38%~48%[5],而国内张洁等[6]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痛苦发生率高达58.89%。同时,有研究指出[7],年龄小于40 岁的初发2 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产生心理痛苦。张洁等[6]研究发现,心理痛苦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小其心理痛苦越高,其中中青年人群易出现心理痛苦,原因可能为年轻患者一般是家庭的经济支柱,糖尿病治疗和病情控制对其生活和工作上的社交活动产生一定的限制,导致工作能力降低,收入减少,加上长期的治疗增加了经济支出,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DD。陈玉凤等[2]指出,糖尿病教育是减轻DD 的有效措施。而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可通过语音、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沟通的平台,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线上沟通形式,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沟通模式。因此,我院内分泌科从2017年开始创建了糖友微信群,对出院后初发中青年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基于微信群的自我管理教育对DD 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的初发中青年2 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 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初发糖尿病,年龄18~60 岁;②自愿参加本研究,填写知情同意书;③具有基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④会使用微信网络平台。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患者;②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或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患者; ③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功能衰竭、肿瘤等的患者;④无法正确理解问卷问题者、不能配合完成调查者; ⑤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最终选择82例初发中青年2 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42 例)。研究期间观察组 2 例患者失访,对照组4 例失访,两组失访率无统计学意义(Z=0.79,P>0.05)。最终两组完成研究各 38 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每天给予糖尿病护理指导,发放科室制作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系列三折单,每天下午集中参加一次科室组织的糖尿病知识小组教育,内容包括认识糖尿病、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检测、足部护理、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心理调适等,每次30~45 min。出院后遵医嘱于第3 个月随访,由责任护士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指导患者,对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1.2.1.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措施同对照组,在出院后由研究者成立研究团队实施微信延续护理干预。研究团队由1 名内分泌科医生4 名糖尿病教育护士组成,其中2 名护士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研究团队建立“同济好糖友”微信群,1名内分泌科医生负责帮助护士解决在健康指导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医疗问题。4名糖尿病教育护士在患者出院时指导其加入微信群,建立个人管理档案,每天对微信群内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等给予个体化健康指导,每天编写并发布至少1 条糖尿病相关主题的内容,或者转发1 篇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网页,或者1 个糖尿病相关教育视频。每天至少1 名教育护士在线,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2 名护士对微信群内患者于每周一、三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及时解答患者的心理困惑,讲解心理、情绪对糖尿病的影响,教给患者采用暗示、转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保持积极的心态,减少焦虑等负性情绪。并邀请群内自我管理行为好且具有积极心理的患者每周1 次进行现身说法,传授患病体验及应对过程,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分享自身经验。在门诊随访阶段,研究团队的护士指导患者每月门诊面对面随访1 次,每次30~60 min,全面评估患者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心理状况等,引导患者讲述出回归社会后生活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困惑,帮助患者分析患病后心理状态转变的原因,以及对血糖控制的负面影响,与患者探讨应对技巧,鼓励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

1.2.2 评价指标 ①血糖相关指标: 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 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Ablc)。②DD评分:DD 测量采用杨青、刘雪琴翻译的糖尿病痛苦量表 (Diabetes Distress Scale,DDS)[8],按 Likert6 点计分法,从1 分(没有问题)到6 分(非常严重的问题),共17 个条目,包括情感负担、医生相关痛苦、生活规律相关的痛苦、人际关系相关痛苦4 个维度总分为102 分,各维度总分分别为:30 分、24 分、30 分和 18分。分数越高表明问题对患者造成的困扰或心理负担越重。根据原作者的评分建议,<2 分为无痛苦,2~3 分为轻度痛苦,≥3 分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的痛苦。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系数为0.951。4 个维度 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 0.842、0.951、0.850 和 0.931。

1.2.3 评价方法 研究者对研究团队成员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调查表的调查流程等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前研究者向患者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答卷方法,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时使用统一指导语,调查员保持解释的一致性。研究者在患者入组时及出院后3 个月进行随访时发放调查量表,入组的76 例患者均能独立完成,填写后由调查者检查遗漏,并立即补填。问卷完成有效率为100%。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过正态性经验,服从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FBG、PBG、HbAl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 FBG、PBG、HbAlC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 FBG、2hPBG、HbAlc 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 FBG、2hPBG、HbAlc 比较()

HbAlc(%)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8 8.55±1.88 8.45±2.32 12.51±3.45 10.72±2.66 9.36±1.73 8.87±1.52观察组 38 8.98±2.11 6.87±1.64 12.38±2.18 8.48±2.17 9.16±1.36 6.97±1.83 t-0.93 3.43 0.19 4.02 0.56 4.92 P 0.36 <0.01 0.85 <0.01 0.58 <0.01 FBG(mmol/L) PBG(mmol/L)组别 例数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痛苦得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痛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痛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基于微信群的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改善初发中青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患病年龄也呈现低龄化[9]。中青年2 型糖尿病患者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很多患者常常在体检或者其它原因检查血糖时发现了糖尿病,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不足,尤其是在住院期间经过短期的糖尿病教育后,对糖尿病管理仍然存在很多误区和盲区,以至于在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医护人员的嘱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采取不科学的方式,甚至在整个病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孙学礼等[10]的研究显示,负性情感可通过内分泌、免疫、神经介质等系统的功能活动而影响到患者的血糖代谢。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通过采用微信群对初发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康烁等[11]的研究一致。本研究中微信上发布的糖尿病知识都是由糖尿病教育护士自己撰写或者认真筛选的网页内容,内容较为科学可信,不容易误导患者,从而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研究团队的成员实时在线,与患者进行实时的互动沟通,及时解决好患者出院后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有利的心理支持,使其树立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此外,微信群为糖友们提供了互动交流平台,患者的困惑得以抒发和解决,并收获了来自糖友们的心理支持,更有利于其采取积极健康的行为,从而促进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3.2 基于微信群的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改善初发中青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DD 水平 DD 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的、因面对糖尿病生存生活而产生的一系列负性情绪反应,这种不良的负性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1]。康烁等[11]研究指出,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应对方式,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基于微信群的自我管理教育,观察组患者干预前DD总分为(44.87±10.15)分,干预 3 个月后 DD 降至(36.47±13.63)分,其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国内常模(29.68±11.50),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相关,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初发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而国内常模中为2型糖尿病患者。基于微信群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教育护士可以实时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跟患者一起制定饮食运动计划和血糖控制目标,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行为和技能支持,及时解答患者对疾病管理存在的困惑,鼓励和帮助患者管理糖尿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DD 水平。例如有患者在微信群内诉说:大家都说糖尿病饮食要吃七八分饱,我感觉很痛苦,没吃饱就会感到很恼火! 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育护士首先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了解患者产生相关心理痛苦的原因,与患者一起制定科学合适的饮食计划,改变其对糖尿病饮食错误的认识,教授其合理搭配饮食的方法,改变进食顺序,增加饱腹感食物的摄取等,同时指导患者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读书、听音乐、散步等来缓解饥饿等不适感,并鼓励微信群内有类似经验的糖友现身说法,传授饮食控糖经验,成功缓解了该患者的DD。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痛苦得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痛苦得分比较(分,)

时间 组别 例数 心理痛苦 情感负担 医生相关痛苦 生活规律相关的痛苦 人际关系相关痛苦干预前 对照组 38 45.03±10.52 14.74±3.06 10.05±2.54 13.66±3.28 7.21±1.73观察组 38 44.08±14.61 15.03±2.79 10.42±2.49 13.92±2.96 7.34±1.775 t 0.32 -0.43 -0.64 -0.37 -0.33 P 0.75 0.67 0.53 0.71 0.74干预后 对照组 38 44.87±10.15 14.71±3.09 9.47±3.03 12.45±2.30 7.00±1.89观察组 38 36.47±13.63 11.82±4.57 7.84±3.75 10.79±3.59 5.18±2.12 t 3.05 3.23 2.09 2.40 3.95 P<0.01 0.02 0.04 0.02 <0.01

综上所述,基于微信群的自我管理教育可以实现医、护、患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改善初发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缓解患者的DD 水平,是一种有效的糖尿病教育管理手段,但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干预时间较短,其改善DD 水平水平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今后将扩大样本,延长研究时限,继续探索基于微信群的自我管理教育对患者DD水平的影响,更好地为改善DD 水平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信群痛苦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谁痛苦,谁改变
分担痛苦
警惕以微信群为媒介的诈骗
假如亡国之君有微信群
“圈”言“群”语,如何把握法的边界
痛苦力
海西诗享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