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
[摘要] 目的 观察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 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11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给予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糖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治疗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满意,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利格列汀;二甲双胍;初诊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5(b)-0073-02
2型糖尿病为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于有家族史、中老年及肥胖人群,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及疲乏无力等,且极易并发足、眼及神经等疾病[1]。目前,临床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常采用降糖药治疗,但由于临床上降糖药种类多,且疗效不一。因此,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探寻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该研究观察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间了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56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为初次诊断,同时排除近3个月内未服用过任何降血糖药物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合并血液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无法完成本次研究者,研究中途退出者,对该研究内药物有过敏反应者。研究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4.7±7.5)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病程(3.8±2.3)年;体质量(BMI)22~37 kg/m2,平均BMI(27.5±3.2)kg/m2;合并疾病类型:高血压18例,高血脂14例。对照组男33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4.4±7.2)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3.9±2.0)年;BMI 23~35 kg/m2,平均BMI(27.3±3.4)kg/m2;合并疾病类型:高血压20例,高血脂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BMI、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同时该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方法
對照组单纯给予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2021585)治疗,方法如下:口服,0.5 g/次,3次/d。研究组给予利格列汀(批准文号H2013086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法如下:口服利格列汀,5 mg/次,1次/d;二甲双胍具体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糖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临床疗效:以FPG、2 hPG、HbA1c水平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FPG<7.2 mmol/L、2 hPG<10.8 mmol/L、HbA1c<8%且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得到改善为显效;治疗后FPG<8.3 mmol/L、2 hPG<11.1 mmol/L、HbA1c<10%且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为有效;未符合以上任一标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②血糖水平: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PG、2 hPG、HbA1c水平变化;③不良反应:头晕、胃胀、眼干。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s)对FPG、2 hPG、HbA1c进行表示,并采用t进行检验;采用百分率对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表示,并采用χ2 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52/56),较对照组78.6%(44/5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头晕2例、胃胀1例、眼干1例;对照组出现头晕1例、胃胀2例,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7.1% vs 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患者病程迁延,若血糖控制不佳极易造成多器官、脏器损害,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属于一种脑肠肽,其可通过对胰岛素、胰岛素血糖素分泌以及食物摄入量进行有效调(收稿日期:)节,从而促使患者机体血糖趋于平衡。目前GLP-1被临床认为是促胰岛素分泌效果最佳的一种肠促胰岛素,主要作用机制为与胰岛素β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相互结合,从而提高β细胞中cAMP浓度,激活蛋白激酶A,并促使蛋白磷酸化而有效刺激胰岛素基因转录、翻译,进而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进一步促进胰岛素出胞作用。现有研究指出[2],2型糖尿病与机体直接或间接缺乏GLP-1存在一定关系,这也为疾病的治疗创造了一种新思路:采用GLP-1受体长效激动剂或者DPP-IV抑制剂进行治疗。
利格列汀属于一种DPP-IV抑制剂,可通过阻断机体GLP-1,并抑制DPP-IV的体内外降解,从而增强机体肠降血糖素的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为:可结合DPP-IV活性部位上的205、206位谷氨酸从而有效抑制DPP-IV活性,而当DPP-IV活性被抑制后,血浆内GLP-1水平会明显上升,而机体内葡萄糖耐受也会得到一定改善。据大鼠实验可知,DPP-IV活性抑制剂具有下调血糖、上调胰岛素及机体糖耐受等一系列作用[3]。同时,利格列汀还可有效抑制GLP与GLP-1的降解,确保内源性GLP-1不会被DPP-IV所破坏,不仅低血糖风险较小,还可保护患者胰岛功能,促进胰岛功能再生,临床安全性高[4]。二甲双胍可对机体胰岛β细胞功能与胰岛素抵抗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不仅可增强胰岛素受体活性,还可增强胰岛素分泌与机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在控制肠道吸收葡萄糖的同时可促进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促使外周组织吸收葡萄糖,并有效抑制糖原异生与分解,降低肝糖的输出量,FPG下降效果明显,且用药过程中低血糖发生几率低[5]。因其与利格列汀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时具有协同作用,降糖效果较单用二甲双胍更为理想。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研究组FPG、2hPG、HbA1c较治疗前低,且研究組较对照组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提示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满意,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且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 董崇周,谢莉萍,章结楼,等.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8,13(1):70-72.
[2] 谈晓娅,童强.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胰岛功能及血清miR-126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8,29(4):505-508.
[3] 王科峰,柴林燕,张允东,等.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4):492-495,499.
[4] 杨静,徐静,郑宏庭.利格列汀联合赖脯胰岛素50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6):1858-1861.
[5] 朱鸿玲,王菁楠,尤文,等.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波动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1):1078-1081.
(收稿日期:201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