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晓丽
摘要:公共精神是公民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努力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从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的角度去深入剖析大学生公共精神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公共精神培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公共精神;大学生;培育路径
公共精神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促使大学生由传统的人向独立、自主和平等的社会人转变。在高校和大学生公共领域下,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其思想和行为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指导和示范作用。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塑造合格公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对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公共精神的内涵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让其充满鲜活的生命力,不断探索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公共精神的重新解读
(一)公共精神的基本内涵
国外学者认为公共精神的源起、公共领域的发展和深入均始于“公共性”。康德认为,“从公共权力的全部质料中进行抽象,那么我们就只剩下公共性这一形式;这种可能性是每一项权力要求中都包含着的,因为没有它就不会有正义,因而也就不会有权利,权利仅仅是由正义所授予的。”[1]美国学者乔治 费雷德里克森则认为,“现代公共精神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作为一种理念,主要指公民的公共精神,它意味着所有的人们,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是处于个人或家庭的目的才走到一起;作为一种能力,主要指公共行政人员的公共精神,意味着为了公共利益而在一起工作的一种积极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2]
(二)公共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主体意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涉及到两个层面:其一,主要指的是大学生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政治以及法律地位的认识和定位,是自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归属感;其二,强调的是大学生要把自己当作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人,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公共精神并不是压抑人的个性,而是强调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拥有主体意识的大学生能够在遵守国家的基本原则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对公共事件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看法。
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共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要满足公民的个人价值追求,这也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公共生活要求公民具备权利义务意识。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等存在的。公共精神不仅要注重公民权利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作为支撑,要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实现权利。大学生权利义务是对主体意识的扩展和体现,是大学生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互动过程中公共精神的体现。
社会责任意识。公共责任意识指的是公民作为个体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具备公共精神的大学生能够从内心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将自己的责任意识有思想转化到行动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具备公共精神的大学生能够感知他人的困难和需要,主动去帮助他人解决各种困难,真正无私地去奉献社会和回报社会,向社会传递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大学生要努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感受公共精神。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价值思考
(一)个体价值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人所从事的活动是不能脱离社会和群体所存在的,比如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出现,都是社会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而本质上讲,人的活动的共同性实际上反映出人的类本质,既公共性。现代生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公共领域更是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所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参与网络的机会、时间和方式更多,对于他们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去发挥自己的公共精神显得十分重要。
(二)社会价值
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期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而公共精神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而公共精神的培育的是具有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能遵守一定的市场规则,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主观意识保障。公共精神的目的就是缓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路径再思考
慎独慎微,树立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包含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所谓慎独,就是指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现代社会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充斥着很多诱惑,更要求我们做到慎独自律,即使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到遵守网络规章制度。所谓慎微,指的是即使是身边的小事,都能够认真重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在参与公共事务中,要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每一个人,公共精神的培育更应该是渗透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上。
培育道德情感,增强公共关怀。道德情感指的是人们对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态度,道德情感是促进公共意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培养大学生公共生活的情感,可以促进公共精神向公共行为的转变。而大学生对公共生活中扰乱公共秩序和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的厌恶和抵触,也促使大学生努力遵守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的要求。在网络的冲击下,大学生要维护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加深对公共精神的认识和了解。
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现代传媒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结合起来,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采集和加工。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使得传媒成为人民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平台,也成为倡导公平正义和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势力。公共舆论的导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作为接触新媒体的主流人群,要不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舆论,不要随意发表自己的觀点,正确处理好与网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美]乔治 费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