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勇,田岳凤,翟春涛
(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030001;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030024)
《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理论包括两层含义,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对疾病早期表现于外的一些特定症状人群进行干预,控制疾病进展,降低损害。健康体检可较为全面地了解受检者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健康隐患,受到广大群众普遍认可和重视。笔者通过对太原市杏花岭区某小区不同年龄段人群连续3年健康体检报告的追踪,发现各年龄段都存在健康隐患,但并没有引起民众和医疗机构的重视,受检者难以知晓自身的潜在危险因素,延误了对疾病进行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时间[1]。因此,在社区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是疾病早预防、早治疗的有效手段。
选取2014—2016年太原市杏花岭区某小区体检报告,体检者年龄>30岁。本小区512例体检报告筛选后,118例报告数据完整,符合要求纳入分析范围。将体检者划分为4个年龄段,跨段者以2014年年龄划分,采用8留9进方式。118例体检者中30~39岁12例,男5例,女7例;40~49岁50例,男15例,女35例;50~59岁41例,男13例,女28例;60岁及以上15例,男6例,女9例。
连续3年的体检项目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12项,分别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ST/ALT、葡萄糖(GLU)、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酸(URIC)、总胆固醇酶(CHO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HDL/CHOL,要求3年的体检报告数据完整。
3.1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异常指标在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比、频次,比较异常指标性别差异及连续3年出现异常指标的变化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连续3年异常指标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各年龄段人群指标总体异常统计 12项体检指标中,异常占比50%以上的为4个年龄段的TG、50~59岁、60岁及以上的LDL;异常占比40%~49%的为30~39岁的 ALT、40~49岁的LDL,50~59岁的CHOL;异常占比30%~39%的为50~59岁的HDL、60岁及以上的GLU及CHOL。见表1。其中,30~39岁、40~49岁年龄段人群体检指标异常的高检出率与研究对象对身体及疾病的自我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对各年龄段人群体检指标异常者性别进行比较,男性ALT、GLU、CHOL、HDL和LDL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各年龄段人群指标连续两年异常统计 对连续两年指标异常者进行分析,异常占比20%以上的为40~49岁、50~59岁的LDL,60岁及以上的TG;异常占比10%~19%的为30~39岁的ALT、TG、LDL,40~49岁的CHOL、TG,50~59岁的CHOL、TG,60岁及以上的ALT、LDL。指标异常的高数值占比在各年龄段几乎接近。见表3。对各年龄段人群连续两年体检指标异常者的性别进行比较,男性CHOL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各年龄段人群指标连续3年异常统计 对连续3年指标异常者进行分析,异常占比20%以上的为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GLU、CHOL、TG及LDL;异常占比10%~19%的为30~39岁的LDL,40~49岁、50~59岁的TG、LDL。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异常占比较为严重。见表5。对各年龄段人群连续3年体检指标异常者的性别进行比较,男性TG和LDL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选取各项指标正常值的上限或下限作为正常标准,对连续3年体检异常人群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连续3年体检异常的人群中,2014年体检时 AST、CHOL、TG、LDL、GL U均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HDL明显低于正常值(P<0.05),且LDL连续3年体检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CHOL、TG和LD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 U和HD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1 各年龄段人群体检指标异常人数及占比情况[例(%)]
表2 各年龄段人群体检指标异常者性别比较[例(%)]
表3 各年龄段人群指标连续2年异常人数及占比情况[例(%)]
表4 各年龄段人群指标连续2年异常性别比较[例(%)]
表5 各年龄段人群指标连续3年指标异常人数及占比情况 [例(%)]
表6 各年龄段人群指标连续3年指标异常性别比较 [例(%)]
表7 连续3年体检主要异常指标比较(mmol/L,x±s)
表8 各年龄段体检指标异常人数的平均频次情况
(4)各年龄段人群指标异常人数的平均频次统计平均频次为异常频次与异常人次的比值,以平均频次分析指标异常的出现率。平均频次2次及以上的为30~39岁的CHOL、HDL、LDL,60岁及以上的 ALT、GLU、CHOL、TG及LDL;平均频次1.5~2次的为30~39岁的GLU、40~49岁的CHOL、TG、HDL及 LDL,50~59岁的AST、CHOL、TG 及 LDL,60 岁及以上的 HDL/CHOL。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指标异常平均频次较高,30~39岁年龄段人群状况不容乐观。见表8。
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人类健康发展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具有全面、系统和个体化辨证论治的强大优势,其精髓在于预防,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等涵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用非常具象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意义,告诫医师和患者应该重视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指出未病先防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的理念。《金匮要略》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强调发病之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即要在疾病发生的当时,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其预后转归,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本研究从采集的健康体检数据中可以看出,健康隐患在各年龄段的程度近乎均等,但对各年龄段人群体检指标异常者的性别进行比较发现,男性ALT、GLU、CHOL、HDL和LDL指标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这与大众普遍认知的中年以后,特别是老年人疾病多发的定式有很大差异。在我国现实背景下,中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青年人。理念上的轻视和管理模式的滞后,使得青中年出现健康隐患的人群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干预[2]。因此,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大规模健康体检,在社区建立一套系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治未病理念的提出,人们的疾病防控意识逐年增强,保健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而治未病理念的提出符合亚健康检查及诊疗这一新医学形式,其调控作用尤为明显。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将社区内受检者的体检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体检报告进行针对性指导[3],督导体检者按期进行体查,保证每年体检按预期、按要求完成。社区医务人员根据受检人员的体检信息,进行分析指导,告知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提出建议[4]。上述118例来自512例该社区受检者,由于体检时间和体检质量的原因,大多数数据不能完整呈现,极大地削弱了健康体检应发挥的作用。
中医将疾病分为“未病”和“已病”两个阶段,“未病”是“已病”的基础,“已病”是“未病”的结果,从“未病”到“已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因此,体检报告指标第1年出现异常者,如ALT、GLU等升高[5-6],社区医师应针对性地给出观察治疗方案,控制此“既病”或“亚健康”状态。若是连续二、三年指标出现异常者,基本属于“已病在变”的状态,医师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药物干预,或转往上级医院给出详细指导和建议。连续两年异常占比20%以上的是40~49岁、50~59岁、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血脂项,30~39岁、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肝功能项及30~39岁年龄段的血脂项也均有一定占比。连续3年指标异常占比在20%的为60岁及以上年龄段血糖和血脂项,而30~39岁、40~49岁、50~59岁年龄段的血脂项也均有一定占比。且本研究发现,连续3年体检异常人群中,初次体检时AST、CHOL、TG、LDL、GLU均明显高于正常值,HDL明显低于正常值,且LDL连续3年体检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而此阶段多数患者会重视医师建议,患者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干预。
目前,医学关注的对象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提前。将这套系统设立在每个社区,由社区医师负责系统模式的运行[7],方便医师干预方式的实施和实时监控,促使医患之间健康信息的流通,可有效提升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减轻医院的就诊压力。此外,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常规体检,早期排查各种疾病,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使治未病工程得以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有助于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