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农林院校发展的新困境及出路

2019-08-24 15:53刘馨怡梁晓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林院校发展困境双一流

刘馨怡 梁晓芳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工程,是高等教育的新指导、新战略、新理念。从社会地位、学术队伍、物质保障方面探讨“双一流”效应。分析了农林院校在学科发展、生源、办学资源等方面的新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普通农林院校在办学定位、“农林+”模式探索、资源共享方面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双一流;农林院校;发展困境;发展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一流的大学、学科可以提升大学的知名度,吸引优秀的师资和生源,获取充足的经费,提升大学整体水平。为此,具有相当实力的高校,群策群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争取进入“双一流”大名单。最终的结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2017年9月21日,“双一流”高校名单出炉,农林院校已然成为高校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要摆脱这种困境,推动农林院校的创新发展并非旦夕之功,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农林院校自身构建一套创新发展的框架。

1 “双一流”效应

1.1 社会地位提升效应:提升大学的知名度

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有11所大学进入世界300强,可谓是国内高校的佼佼者,受国人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它们的知名度。国家之前实施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最近的“双一流”工程,虽然两者属于不同的战略,但都是对优秀大学、学科的肯定,“双一流”建设也旨在选拔一批国内高校的领头羊,建设成为一流大学,入选“双一流”的高校也因此提升了知名度。国外也有不少因一流而闻名于世的高校,如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学,成就了世界文明的“硅谷”而大放异彩,短短建校几十年就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也因此而闻名于世。牛津大学则是借助其一流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而名扬海外。由此可见,无论是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的高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知名度。

1.2 学术队伍聚集效应:吸引优秀的师资和生源

一流的大学、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全国各地優秀的教师、学生都会慕名而来。据统计,我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杰青”)所在高校的数量排名均在“双一流”高校,优秀的学校更易吸引优秀的师资,目前国家推行“双一流”建设,名牌高校更容易汇聚“高、精、尖”的人才,打造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另外,生源是学校的生命。一流的高校令所有家长、学生心向往之,传统的择校观念,受传统择校观的影响,每位家长都期望子女能够鱼跃龙门,就读名校,光宗耀祖。每位学生都期望通过进入一流高校,充分享受其所带来的资源,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各省高考学子为争取进入名校而挤破门槛,这也充分展现了一流高校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1.3 科研经费增加效应:充足的科研经费、先进的科研设备

目前,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高校经费来源主渠道依然是国家财政。国内有39所985高校,116所211高校,但是这些学校每年可以得到国家财政1%的补贴,39所985高校已经占到了所有高校52.7%的经费,剩余高校经费分拨到全国各层院校。国家已明确提出要根据“双一流”评选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的成效明显的的加大支持力度,这对一些传统名校的发展而言更是锦上添花。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经费来源也由单一走向多元,除财政拨款之外,高校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捐款等也是高校经费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高校企业分两种,一是高校自主办企业,而是与校外企业联合办学、办企业。一流高校通过研发一流科研成果,将科研转化为现实产品,流通到市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经费。一流的高校也会吸引一流的企业与之合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只有经费充足,才可以拥有更先进的科研设备,才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 农林院校发展面临的新困境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名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A类高校36所,B类高校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其中,农林类院校入选情况不乐观,仅有9所高校入选,占比6.57%,总体发展处于不利趋势。当我们在驻足欣赏“金字塔”上方璀璨的“明星”时,也要注意到金字塔底部尤其是农林院校的黯淡,要考虑到它们的“行路”之难。

2.1 学科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自大学扩招以来,各类高校竞相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学科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迫使农林院校面向市场改变办学。农林院校大量增设非农林类的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外语学等热门专业,学科的多样化发展更好地与市场对接,但是,学科多样化使得农林院校看上去更像是综合院校,而农学、林学变成了农林院校的普通专业,毫无特色可言,也导致了农林院校成为“四不像”院校。这也导致本来就不多的经费分散,无法集中发展传统农林类优势学科,从而使得传统优势学科弱化。同时,新增设的学科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无法与综合类的大学或专业院校相比,最终结果使得农林类院校日渐变得普通,既没有特色也没有优势。据“双一流”高校名单显示,只有7所农林院校拥有农林类一流学科,全国大部分农林院校缺乏农林类优势学科,这也成为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的绊脚石。农业院校想建设“双一流”,要拥有顶尖的传统学科,而农学、林学是其发展的对象,这就在经、管、法学科的发展上与农林学科发展之间形成一种矛盾,使得农林院校的学科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2.2 择校偏见进一步加剧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只有拥有了优秀的生源,优质的师资高校才能进一步的发展,从这方面来讲,农林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优势。一方面,社会对农林院校的认识带有偏见,由于重商轻农的思想,学生往往会选择工商类、管理类、外语类等高校,而谈到农业院校时,可谓是“谈校色变”;另一方面,农林类院校入选“双一流”的情况不乐观,学生对农林院校的偏见进一步加剧。正是由于认识的狭隘性,导致农林院校的生源数量以及质量很难与综合类院校相提并论。另外,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虽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单纯依靠农业已经无法满足国民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人已经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中上端,企业对一线农技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减少,“离农”择业观倾向化严重,农林院校的人才无法与市场实现完美对接,这也直接阻碍了农林院校的发展。

2.3 办学资源进一步相对紧张

一直以来,农林院校的发展不受社会重视,地位边缘化,其经费、师资、科研设备等办学资源与“双一流”院校存在差距。“双一流”背景下,大部分地方农林院校的发展无法得到国家的强力支持,导致其办学资源进一步相对紧张。首先,经费方面,经济是基础,农林院校的经费本来就不充足,国家只是加大对“双一流”高校的支持,这就使得本来有限的经费更多的流向一流高校,农林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其次,师资力量,一流的高校往往可以通过品牌效应、优厚的待遇等吸引一流的师资,而农林院校往往无法与综合类名校相比,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资队伍建设。最后,科研设备,一流高校拥有一流的科研设备,再加上国家对一流高校的支持,其科研必定是更上一层楼。而农林院校的科研设备往往比较陈旧、落后,又得不到国家的支持,进一步拉大了与一流高校之间的差距。从以上三个方面也可以得出“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办学资源会进一步相对紧张,与综合类高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3 农林院校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客观评估现实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定位

非“双一流”农林院校要正视与“双一流”农林院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据客观的现实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农林院校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分层,主要分为研究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层次。在这种情形之下,农林院校不能一味追求学校升级,而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包括所获得的经费、硬件设施、就业信息等客观因素,来做出科学理性的定位。不根据自身的客觀条件,忽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盲目做出定位,其结果有可能南辕北辙。在定位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农林院校的发展经验,从教育和农业两个方面考虑其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我国的农林院校,最基本的定位应该是类型定位,根据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定位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当然定位也具有相对性,学校的发展并不只是局限于定位之中,只是强调学校的工作重心需要摆放的位置。

3.2 探索“农林+”发展模式,助力农林类学科发展

农林院校传统农、林、牧学科与经、管、法等学科之间的矛盾一度成为阻碍其争创“双一流”的绊脚石,使农林院校的发展面临困境。为解决传统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矛盾,走出学科建设的“两难”境地,农林院校可实施“农林+”的发展方式,推出有竞争力的学科结合,代表学科特色,注重学科交叉。以发展农、林、牧学科为主,发展经、管、法等学科为辅的方式,经、管、法等学科的发展为农林类学科服务,农林类学科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科研团队、学术成果、师资等,加强自身的建设。实施“农林+”发展模式,既解决了农林类学科与其他学科发展之间的矛盾,又可以加快传统农林学科向一流学科迈进的步伐。

3.3 加强交流,实现办学资源共享

“双一流”背景之下,大部分农林院校未受到国家“关照”,再加上其地域分布不均衡、经费紧张、师资薄弱等问题,使得农林院校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源短缺。为此,农林院校建立办学资源“云共享”战略,借助先进的云计算理念与技术,使用网络链接资源,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农林院校入选“双一流”的现实状况迫切要求各农林院校通力合作,改变之前交流相对闭塞的发展模式,由多所农林院校优质办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1+1>2的发展效果。建立“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发展渠道,不同地区的农林院校将农业资源的实地信息数字化,分享到“云共享”平台,提供给其他农林院校使用。在实现优质资源辐射的同时,注意吸收引进,关注“云共享”平台的最新信息,了解其他农林院校的发展动向。农林院校优质办学资源“云共享”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林院校地域分布差异问题,缩短了农林院校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各农林院校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农林院校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1] 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05):24-27.

[2] 李明,王鹏.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9(06):104-107.

[3] 虞宁宁.我国农林院校的发展之路[J].江苏高教,2010(05):43-45.

[4] 张铁岩,刘铁雷.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5(02):23-27.

[5] 周恩浩,李玉玲,曾鸣.农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云共享建设路径分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9):44-47.

猜你喜欢
农林院校发展困境双一流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高等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报告册修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