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2019-08-24 15:53于丛艳王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

于丛艳 王红

[摘要]根据《统计年鉴》中2007至2015年相关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从财政支农角度研究分析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结果显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在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民收入;VAR

[中图分类号]F812.8;F323.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发展的最基层力量,其中农民收入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绝对规模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15年财政支农资金量已达到17380.4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206.66亿元。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2014年相比,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880元。但是,各地域之间受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地域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尽相同,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也各不相同。对于该问题,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孟志兴、孟会生等人通过对山西财政支农进行研究,分析农民收入的变化,发現增加支农资金总量能够有效提升农民收入。而罗东先分析了目前财政支农状况下的农民收入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模型。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衡量,不能只看投入总量绝对规模,还应该要分析支出结构的各个绩效。厉伟、姜玲等学者则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2007~2011年的财政支农效率,发现在这段时间内虽然支农效率在不断下降,但是支农效果却在不断提高。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也不可小觑,不同投入方式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杨建利等人认为应该通过创新投入方式来有效利用支农资金,进而推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朱迎春学者还针对支农资金带来的收入效益分配进行了分析,发现就从长远角度来看,支农资金与基尼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而且随着各项支出比例的不同,所带来的收入效益也是不同的。最后,汪海洋等人也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朱迎春学者得出结论一致:不同支农支出带给农村居民的收入效益是不同的,而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新形势新气象,同样也要有新目标,胡德仁、刘亮等人认为财政支出重点应该要从增加农产品产量转移到增加农民收入上来。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财政支农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借助2007至2015年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1 数据来源分析与模型构建

1.1 数据来源分析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2007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中财政支农资金单位为亿元,农民收入单位为元。通过对其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由图1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收入已经从2007年的4140.4元增加到2015年的10772元,与此同时,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也增长了约5倍。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这9年内,不论是财政支农资金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所占的比重仍逐年提高,但增幅逐渐趋于平稳,表明对于财政支农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加,只是支持幅度基本保持一致。

1.2 模型构建

本文在构造模型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关系时,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CZZN)为自变量,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NC)为因变量,具体模型建立如下:

这种时间序列常常会出现伪回归,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数据是否平稳。若数据是平稳的,则可以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判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支农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接着,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判断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支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最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评判财政支农资金的变动对农村居民收入所造成的冲击。

2实证检验

2.1 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很大程度上都存在随机性,统计的数据不一定是平稳的,如果用非平稳序列直接进行回归,则回归结果会出现伪回归。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事先对数据进行ADF检验。

由表1可知,ln INC和ln CZZN在5%水平下是平稳的,且Prob.值分别为0.0318、0.0297,都是小于0.05,因此,原假设不成立,数据是平稳的。

2.2 协整检验

由表1可知,本文选取数据是平稳的,故而进一步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ln INC和ln CZZN两个变量在95%水平下存在2个协整关系,且P值小于0.05,即从长期角度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对数与财政支农支出的对数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协整检验可知,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农支出之间是存在关系的,为了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由表3可知,在5%的水平下,拒绝“Y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但不拒绝“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是财政支农资金增加的原因。

2.4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对ln INC和ln CZZN做自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财政支农资金能够促进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财政支农系数分别为0.228747和0.173733,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数额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由图3可以看出,单位根是全部落在单位圆内的,也就是说,本文所构建的VAR模型是有效的,可以对财政支农与农村居民收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图4中横坐标代表追踪期数,本模型中设定为10年,纵坐标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响应程度。4张折线图分别表示财政支农资金对自身的响应路径、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响应路径、农民人均纯收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响应路径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对自身的响应路径。由图4可以表明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正向冲击都有利于自身的改善,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改善较小;财政支农资金的正向冲击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有正面效应,但不同时期这种影响的程度不同,且这种正面效应在之后3期达到顶点,随后有所减缓,表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正向影响,但在一定的滞后期后才发挥出最大影响,且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会趋于稳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通过VAR模型对我国2007~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支农支出的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主要得出下列结论:1、从长期来看,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之间是存在关系的;2、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加能够提高农民收入;3、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正向影响,但在一定的滞后期后才发挥出最大影响,且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会处于一个稳定水平。

3.2 建议

我国在进行财政支农支出时,不能只局限于绝对规模,还要考虑支农支出的相对规模,即支出结构绩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增加是农民增收的有效保障,投入越多,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越多;同时,还要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依据实际情况,确定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的前后顺序,以农村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有效分配资金,进而拉动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孟志兴,孟会生.山西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關系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03):57.

[2] 罗东,矫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2):48-53.

[3] 厉伟,姜玲,华坚.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省际财政支农绩效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69-77.

[4] 杨建利,岳正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91~2010年数据的检验[J].软科学,2013,27(01):42-46.

[5] 朱迎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013(09):39-48.

[6] 汪海洋,孟全省,亓红帅,等.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1):72-79.

[7] 胡德仁,刘亮.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绩效及政策选择[J].调研世界,2003(10):20.

于丛艳,等: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收稿日期]2018-11-16

[作者简介]于丛艳(1994—),女,江苏泗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理论与政策;王红(1994—),女,江苏如皋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土地流转对农户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