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聪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焦点,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提高农民收入迫在眉睫,而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鄂州市为例,选取2001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农就业比例、财政支农、农用机械投入、土地交易成本的上升等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而农村土地调整频率和纠纷次数均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说明农村土地改革应该朝着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方向进行,政府应该减少土地调整这种行政指令,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产权制度;农民收入;增长率
一、引言
目前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收入的2.57倍。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1986年开始又逐渐扩大。1996 - 1997年期间有所缓和,1998 年以后差距再一次拉大。1999 - 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854元、6280元、6859.6元、7702.8元和847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10.3元、2253.4元、2366.4元、2475.6元和2622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65倍、2.759倍、2.90倍、3.11倍和3.23倍。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一直聚焦于“三农”问题,社会各界也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对策,如农业产业化、减轻农民负担,但收效甚微。
一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土地制度紧密相连。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势在必行。分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不仅有助于充分利用与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来测度农民收入增长,并选取土地调整频率、土地纠纷次数、土地交易成本增长率、非农就业比例、人均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量增长率、财政支农投资增长率等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机制的研究有很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1)土地租赁市场:Carter和Yao(1999)从土地租赁市场发育的因素和绩效进行探讨,运用中国农村1988和1993年80个村庄的农户面板数据,指出行政调整和土地市场都具有分配效应,但土地市场更有效率;Deininger和Jin(2002)利用贵州、湖南和云南三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数据综合考虑农户能力和非农劳动力市场的农户层面土地租赁,提出减少土地交易成本是优化土地资源的有效办法;Carter和Yao(2002)通过构建分离检验的区域性模型探讨土地转让权对生产要素影子价格的影响,指出当土地租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不完善时,全局性检验会显著降低土地转让权对农户间的要素价格平等效应;Kung(2002)认为加强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建设,扫除土地权利流转的制度障碍,可以使得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Kimura等(2007)检验了寻找交易对象、与交易对象谈判的成本以及由于弱的土地产权所导致的失去土地的风险成本是导致土地市场失灵的高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假设;叶剑平等(2006)研究表明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制约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主要因素,规范的合同签订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2)农村劳动力市场:田传浩和贾生华(2004)土地调整虽然降低了农户对地权稳定性的预期,但是它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流动,增加了农地产权市场中的供给,从而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发育;陈芳妹、龙志和(2006)利用2006年对江西省2个村54户家庭、183位个体劳动力的问卷访谈数据,运用Logit回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土地察赋与劳动力转移概率成U型关系;Feng(2008)运用Seemingly Unrelated Bivariate Probit模型对江西省东北部3个村庄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是否拥有土地承包合同或土地流转权利(用以反映土地产权的安全性)对劳动力转移决策具有正向作用,但其影响不显著。(3)农民收入的构成要素:杨静惠(2013)选用了人均耕地面积、非农就业比例、农用机械等指标作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张德华(2013)在研究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时,将影响农民因素归结为:农户因素、政策因素、自然环境、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等五个方面,分别考虑了农户素质、财政支农投资、农作物生长期、农业机械投入量和土地交易成本等指标;陈东俊(2013)研究广西省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时,提出从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家庭经营收入影响指标、工资性收入影响指标和同时影响两方面的指标,考虑了非农就业比例、财政支农、物价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和机耕面积等因素。
由此,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鄂州市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时,结合鄂州市的实际特点,从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四个方面综合考量。其中,土地市场,用土地纠纷次数和土地交易成本作为衡量指标;劳动力市场,采用人均耕地面积和非农就业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技术因素,采用机械投入量作为衡量指标;政策因素,采用土地调整频率和财政支农进行衡量。鄂州市的农地权制度通过对这七个因素进行直接影响,而这七项因素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机制,因此,通过这七个衡量指标可间接分析农地权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
三、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文中所采用的数据资料,均来源于湖北省鄂州市统计局农村经济问题2001年-2014年的统计资料。在研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鄂州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时,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来测度农民收入增长,并选取土地调整频率、土地纠纷次数、土地交易成本增长率、非农就业比例、人均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量增长率、财政支农投资增长率等作为解释变量,并建立以下模型:
由表1可以看出,每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大,说明每一个自变量都可以充分解释因变量。除了X2与X5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9,其余所有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在0.4到0.9之间,由于X2与Y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X5与Y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因此将解释变量X5剔除。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鄂州市农村调查资料整理,选择农民纯收入增长率、土地调整频率、土地纠纷次数、土地交易成本增长率、非农就业比例、农用机械总量增长率、财政支农投资增长率数据,将农民纯收入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余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Eviews3.1运行结果表2。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主要通过非农就业比例、土地调整频率、政府的财政支农和代表技术的农用机械总量等四个因素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背景下,带来的非农领域就业比例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说明农地权改革应该朝着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方向进行。而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过多的农村土地调整对农民收入有消极作用,应减少土地调整这种行政指令;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剑平 蒋妍 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2006(4):48-62
[2] 田传浩 贾生华.农地制度、地权稳定性与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J].经济研究,2004(1):12-23
[3] 陈芳妹 龙志和.相对贫困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影响研究——来自江西的经验分析[J].南方经济,2006(10):45-57
[4] 成德宁 侯伟丽.产权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问题研究[J].南都学坛,2013(3):106-122
[5] 苏一星 郑荣富.试析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J].人大研究,2007(5)
[6]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24
[7] 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17省份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93-101
[8] 冀县卿,钱忠好.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基于农地产权结构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0(11):68-75
[9] 刘晓宇,张林秀.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2):29-39
[10] 潘倩,钟太洋,金晓斌等.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报,2013(5):173-180
[11] 田玉军,李秀彬,陈瑜琦等.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0(4):686 -695
[12] 窦祥铭.现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实证研究——以皖西北太和县为考察对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3] FrankPlace.Land Ten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Afric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Recent Policy Strategies and Reforms[J].The Limits of State-Led Land Reform,8(37),PP1326-1336,2009.
[14] Jessica.Reallocating Property rights an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J].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Papers,1-53,2013.
[15] Marie C,Dushimyimana S,Rohan M.Land tenure security Revisiting andrefining the concept for Sub-Saharan Africa's rural poor[J].LandUse Policy,231-23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