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
【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问题,认为语文教学目标设定要建立在老师对语文学科的整体把握上和对教材的精准定位上,目标设定的落脚点是教学对象,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需要,并对三维目标设定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目标 设定 教材 学情 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B-0118-03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能设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缺乏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低效或无效状态。因此,对于教学设计而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关乎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探讨。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中职语文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应该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但它又有别于其他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高级阶段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在保障培养人才质量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将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中职教育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教育课程设计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类。语文是中职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的教学除注重文化基础教育,遵循其基础特性—— 工具性、文化性外,还要利用学科的优势,兼顾其职业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凸显其这一特点,在尊重教学内容的特点基础上,找到巧妙的衔接点,进行无缝教育。如《致加西亚的信》这篇文章,被誉为员工培训最经典的教材之一,是演绎忠诚敬业精神的典范。所以在目标设定时,将其目标定为如下几个: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加西亚”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精读课文,筛选信息,归纳总结许多职员的工作态度、现状。
3.努力培养职业素质的意识,深入理解职业精神的要义。
二、目标设定的依据—— 教材分析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教学目标的设定绝不是老师一时的心血来潮,随意地确定。它首先建立在老师对语文学科的整体把握上。老师首先要熟稔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这些纲本确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方向与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总图纸。其次,建立在对教材的精准定位上,老师要阅读每册教材的说明及目录,熟知整个语文框架的内容,了解每个学期的学习重点。再次,细读每册教材,掌握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最后,读透文章,要对文章有自己深入独到的解读和思考。否则课文、课堂有可能被肢解,只见文字,不见思想;只见段落,不见结构;只见文章,不见学生。比如《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这是选自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散文,学习重点是理清思路。作为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全景的视角多角度对小屋展开了描写,并借助丰富的想象,由实而虚,寄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寄托了作者对独立自由生活的向往。基于此认识,可以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两个: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为什么将这篇文章的目标定为这两个?目标一充分考虑了这篇文章散文形散的特点,学生在阅读过程的初始都能感受到语言的精美,但因为设计的“景点”很多,感觉很乱,不知道按照作者是按照什么线索去组织篇章的。目标二的设定是基于这篇文章的语言魅力设定的,而语言的魅力又是和情感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而作者将两者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解决这两个问题,足够把握住这篇文章的精髓。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基于现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的便利性,许多老师尤其是新手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网络中汲取资源。但这也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的错误,不甚清楚其来源、依据,不明白其所以然的原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目标时容易出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统一的现象。比如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上《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这位老师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思路。
2.解读难懂的句段。
3.理解泪水背后蕴含的真性情。
从表面上看,这位老师的目标设定符合散文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整体到局部,结构到内容,语言到思想。但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听课很被动,不得不迎合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迫思考和回答。在落实第一个目标时,老师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给文章分部分;在落实第二个目标时,老师只是提出一个个老师划定的所谓重点或难懂的句子,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理解句子意思;在落实第三个目标时,老师抓住妈妈为调皮的孩子而流泪这点大做文章,还延伸到课外的一篇文章,并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学的主题似乎是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而这位老师上课效果不好、学生老师被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老师对于文章被解读不到位,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篇散文的结构思路,不能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当然,每个老师理解和处理文本、组织课堂的方式方法可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首先必须建立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于这篇文章,学生最大的困惑有两个:一是文章的大部分都在谈泪珠,极少谈珍珠,但为什么题目为《泪珠与珍珠》,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主张;二是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散,不知道文章的主线是如何串联起来的。而解决这两个问题是关键。第一个问题:在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泪、流泪?每次都是为什么而流泪?(通过这个问题课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而得出泪不是简单的水滴,是人真性情的外现)第二个问题:泪珠和珍珠有什么相似性?—— 晶莹、剔透(外形相似),珍贵(内在相似),所以这篇散文实际上通过许多流眼泪的片段、情形探究眼泪的本质,流泪是人真性情的体现。第三个问题:泪是珍贵的,不能流泪不会流泪表明了什么问题呢?(不能流泪的眼睛会干涩、疼痛,不会流泪的眼睛是缺乏真性情的眼睛,是缺少真善美的眼睛)总结:同学们,请珍视泪水,不要害怕自己的眼泪流出来,不要漠视讥笑别人的眼泪,因为泪水里裹着一颗真挚的心。最后一个问题,文章时而在诗句中穿行,时而在人物故事中游走,文章外形够散,但始终有条泪线在跟着,这种写法在散文中称为什么?—— 形散文不散。以上的解读是必须在读透文章的前提下实现的。要解读好有深度的文章,老师必须深入文章内部,多读、多想,读出自己的东西。唯有这样,才能应对学生所有的疑问,才能把课上好。
三、目标设定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
中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设定还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薄弱、阅读习惯不太好、阅读能力有限的特点;但同时他们个性相对又比较突出,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由于考虑到大多数中职学生不太爱阅读,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古典小说这一特点,笔者反复斟酌,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
1.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红楼梦》的兴趣和欲望。
2.梳理文章的思路,使学生初步掌握小说的大致内容。
3.运用放大镜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初步感受重点人物的性格形象和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又如在《项链》这篇小说里,虽然在教参上的解读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经历、不同年龄段的人理解是有所不同的。作为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职生,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有了更多的看法:一件小事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了一个人;马蒂尔德多么的幸运,拥有一个世界上最值得依靠的丈夫;爱一直都在,但有时虚荣会遮盖住发现爱的眼睛;感谢丢失的项链,让开始心灵惶惑的马蒂尔德找到了自己,生活由此过得踏实自在。这篇小说与其说批判的是马蒂尔德的个人虚荣,还不如说批判的是当时整个欧洲上层贵族的虚荣、攀比、浮华的生活……老师可以在充分解读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开阖有度,效果会更好。一个老师能接受、能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都是以充分解读、把握教材为前提的,唯有此,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四、关于三维目标的思考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注重三维目标的设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这是一种科学的倡导,但在实际的设计中,绝对不是三个目标的简单相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如今天要完成一个谈判,能促成谈判达到预期效果是我们的任务、目标。但能不能说要达成这几个目标:首先要求谈判者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如何发挥,达到怎么样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在情感方面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果要生硬地执行这几个目标,估计许多谈判者往往会忘记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了。教学设计亦如此,如果在目标设定时生硬地固守这几个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就 会方向迷乱,顾此失彼。比如《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有设计者将其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义,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學习本文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
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审美。
这么多目标,怎么办?教育讲究的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而非一节课定乾坤。所以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可死死拘泥于这几个目标。文章不同、侧重点不同,并不是每节课每篇文章都一定要全部达到这几个目标的,应做合理的取舍。《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是高教版中职教材拓展模块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从单元总的教学要求上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优秀的古诗文。拓展模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读懂的层面,而是要求在提高直译能力的基础上,掌握赏析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实现审美的过程。从本文的特点看,本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篇散文,文章气势慑人,雄辩有力,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所以可以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
1.掌握文章重要的关键词句的意思并懂得直译,提高学生的直译水平。(教学重点)
2.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体会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这一背景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定位、设定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是中职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素养,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权衡和取舍各种教育因素的结果,好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好的教学目标开始。
【基金项目】2016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高一语文课程微信课堂资源开发与应用”(GXZZJG2016B239)。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