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妃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策略,提出营造探究环境激发问题意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激发课外阅读拓宽探究空间、组织辩论合作探究等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性阅读教学 合作探究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B-0032-02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启动,高考语文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然而,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首先,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其次,阅读教学存在盲目性,如在课外阅读拓展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教学气氛,为讨论而讨论,却对阅读内容的本质探索避而不谈;最后,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行“一刀切”。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而有必要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本文探索在高中语文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营造探究环境,激发问题意识
营造探究问题的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能放松心情,尽快融入教学环境中。在这样的探究情境下,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正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学生不停地发问,对当前的不满足,不断挑战新的问题,也为创新作铺垫,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笔者在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进入课文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犹太人被纳粹党迫害的短片,随着沉重音乐的响起,学生渐渐紧锁住眉头,不时发出阵阵倒吸冷气的叹息。于是在讨论阶段,笔者顺势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有没有遭遇类似的大迫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南京大屠杀”。于是接下来笔者便自然地向学生推荐了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以及张艺谋同名导演的电影,源于课本而引申课外,有效的探究情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阅读无处不在,而探究环境也无处不在。一次不经意的课堂,一个没有预设问题的教学知识点,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毕业班的古诗鉴赏教学中,其中讲到诗歌表达技巧的描写方法,问题这样问:“词中上片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大部分学生看到这道题都知道是考查描写方法,并且要按表达技巧的步骤作答,可就在这时,有学生举手疑惑地问:“老师,如何描写景,我认为这道题有点像意象意境题,应该按照意境题步骤作答。”这个问题点燃了其他同学的讨论热情,于是整个课堂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认为它们不同,‘如何描写问的是用什么方法寫,‘写了哪些景才是真的意象意境题型。”听了他中肯的解释,大家纷纷点了头。
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同一个班级,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老师对待水平不同的学生,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应不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教学,而要摆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假如“一刀切”的话,问题浅了,激不起基础好的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问题难了,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有可能就望而却步。因此,教学艺术手段绝不能单一守旧,而应该尽可能丰富。例如可以用声音和图片等多媒体展开教学;课堂中加入精心设计的并能够激起共鸣的导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让学生自演自导情境;对于稍微简单的类似的课堂内容,可以让语文学习好的学生充当教师为其他同学上一堂课,等等。
同样的文本文章,有的学生读得快,理解也更透彻,而对于少部分学生,阅读起来本就吃力,更别说在相同时间要求高正确率。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作品的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教师不能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思考见解直接灌输到学生的脑中,使学生“千人一面”,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水平给予不同的阅读量。争取不耽误学优生,不落下每一个学困生,基础扎实者监督辅导后进生,给学生营造勤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例如,本班有位男生语文基础极差,考试从来不及格,甚至离及格分数还差许多。估计是因为他上课内容听不懂,跟不上整体学生的节奏。于是笔者采取课后专题辅导的方案,并安排班上语文成绩好的两个同学负责监督以及帮忙辅导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阅读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三、激发课外阅读,拓宽探究空间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树滨坦言:“真正让语文学习动起来,老师也要不断学习。”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的推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想要知识渊博,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因此,老师的教学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应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语文阅读源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就会变成一潭死水。高考语文阅读更是来源于课外,作为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并善于观察生活的点滴,在生活中汲取阅读与写作的灵感,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当下社会热点,让学生增强捕捉信息的敏感力,这些都是我们亟须努力的,死记硬背不适合高中阅读教学。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生活。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电视节目的走红,除了反映阅读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外,同时也说明阅读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彻底超越课堂、课本的控制”,这是已然的趋势。
激发阅读兴趣除了依靠老师,还应依靠学生,这样会更深远更有说服力。笔者在实验班教学,开展每周三、周六课前 10 分钟学生讲故事的活动,故事内容性质是积极向上的抑或是当下新闻热点、启发人深思的。故事后抽取个别听众或自荐谈感受。学生都很用心,被抽到的学生都能精心做准备。而目前在众多被抽讲故事的学生当中,有一位男生的演讲最为生动与深刻。他说自己看了五遍刘慈欣的《三体》,这是个文科男生,他细嚼慢咽这部以物理知识为大背景的小说。伴着哽咽而富有磁性的男性嗓音,他给大家生动地介绍了《三体》里最让人揪心的人世沧桑。在总结时,倡导当下青年学生应多读经典,拒读无良作品,其中提到了少读“玛丽苏”文学的话题。到了谈听故事感受环节,先是一位男生发言说自己自愧不如,课后要多读书。而后有一位女生提出反对意见:“老师,我作为女生,承认他讲得很好,也确实感染到我,但是,我极不赞同他说‘玛丽苏小说全是无良文学。”顿时全班一片沸腾,讨论声四起。女生代表说,“玛丽苏”小说里有她想要的东西,比如精神上的愉悦感,并且自己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自己不会沉溺于“灰姑娘遇上高富帅”的美梦。确实,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生,总会有对未来感情的美好憧憬,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性,不逾越、不沉溺就是最好的样子。事后有同学提议说最好每周有一整节讲故事谈读书感受,一起讨论问题,10 分钟太短不够尽兴。就这样,把激发阅读兴趣的权利交回学生的手上,这也是他们送给笔者的最深刻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