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璐
摘 要: 翻译是一项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于一体的活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翻译与美学息息相关。本文借助翻译美学视角,对译者在翻译泰戈尔诗歌中发挥的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对译文产生的影响,旨在为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翻译美学 译者主体性 泰戈尔诗集
1.引言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新时代,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美学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译者应该充分调动情绪和审美能力,构建完整的原始文本的意义结构,以满足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
诗歌在中国文学体裁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国诗歌的引进对中国诗歌的补充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泰戈尔在诗歌创作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许多国家誉为“诗圣”。自1920年以来,泰戈尔的作品已经由不同作家和译者翻译成多个中文译本,各有优点。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有助于了解美学翻译理论,帮助译者获得应得的尊重。泰戈尔和他的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享有长期的知名度和重要性。本文以泰戈尔诗歌的不同中译本为例,旨在为译者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更好地翻译泰戈尔诗歌。
2.中西方翻译美学理论
由于文化背景、历史发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美学最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德国。柏拉图开启了对美的本质的讨论,紧随其后的是西塞罗的“原文之美”和贺拉斯的“自然美”。泰勒是第一个系统研究英语翻译的人,他提出翻译要体现原文的全部美。这些原则在今天依然经久不衰。
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佛经翻译的兴起,它从命题到方法论都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严复提出“信、达、雅”这一最著名的翻译原则为中国迎来第二次翻译高潮。朱自清、鲁迅、瞿秋白、林语堂等人进一步加强了严复的翻译原则。20世纪50年代,美学与翻译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傅雷“重精神不重外表”的思想和钱钟书的“升华”学说为代表。在《翻译与美学导论》第二版的序言中,刘宓庆通过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比较,总结出中国美学思想的三个特点。
3.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美学理论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译者在中国多元文化体系中被低估,译者的文化地位被边缘化。许多译者都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其中查明建和田雨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在翻译过程中,审美的主体是译者,审美的客体是读者。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创造美感。译者肩负着抓住原文审美价值的重任,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似的审美效果,如美的欣赏、传达和再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为了更好地体现原文的审美价值,译者应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4.泰戈尔诗集的不同译本的译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对哲学和宗教有深刻的见解,创作了《飞鸟集》《家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文明的危机》等作品。
郑振铎,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他是中国五四运动的先驱人物,第一个翻译《飞鸟集》完整版本,在促进中国白话文的推广和新诗歌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唐,1977年出生于北京,是一位商人、医生、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坚持诗歌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在翻译时寻求诗歌的最佳韵律。在翻译中他增强了自我意识,采用了大量的意译。他将自己的小说创作风格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
5.美学视角下的泰戈尔诗集的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
5.1三美原则
许渊冲,第一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亚洲翻译家,最早提出著名的“三美”原则,包括意美、声美和形美。
5.1.1意美
为传达意义的美,可以选择类似于原文意义的最佳单词,借助目标语国家诗人喜欢用的词语,或者借助声美和形美表达原文的美。
例1: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
鄭振铎译本: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冯唐译本:夏日的飞鸟来到我窗前,歌,笑,翩跹,消失在我眼前。秋天的黄叶一直在窗前,无歌无笑,无翩跹,坠落在我眼前。
郑振铎对这首诗的翻译版本在中国广为流传,并被认为与原诗合拍。它再现了原诗中所有的意象,将这些意象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图画。这句话没有华丽的修辞,具有自然的魅力。不管环境和季节的变化,都在那里花开花落,让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冯唐的译本中,他应用了很多逗号展现想象,导致这首诗缺乏连贯。此外,他的翻译版本也不够准确,添加了一些原文没有出现的词,如“笑”“无笑”“在我眼前”。不过这些增译的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美感。
5.1.2声美
声美是指诗歌应该有节奏、押韵,读起来流畅,听起来愉悦。译者可以运用译入语国的人们所喜爱的诗歌创作规则和形式,选择与原文相似的押韵。此外,还可以通过头韵、重复和对偶表达声音的美。然而,要实现声音之美并不容易,它很难做到。冯唐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音美的优势,因为他坚持诗歌必须有韵的观点。
例2:The mighty desert is burning for the love of a blade of grass who shakes here head and laughs and flies away.
郑振铎译本:广漠无垠的沙漠热烈地追求着一叶绿草的爱,但她摇摇头,笑起来,飞了开去。
冯唐译本:大漠因为迷恋一叶绿草而焦黄,草摇,草笑,草跑。
郑振铎在这首诗中使用直译,这是缺乏简洁的表达。冯唐已经成功应用翻译这首诗的最佳节奏,选择“摇”“笑”和“跑”,这些词的中文发音都含有声音“ao”,创造一种如押头韵的韵律。有节奏的翻译不仅体现在文本上,而且在感情表达上与原文是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翻译中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5.1.3形美
形美主要包括句子的长度和对偶关系。句子的组织最好是相似的。
例3:When we rejoice in our fullness, then we can part with our fruits with joy.
郑振铎译本:当我们以我们的充实为乐时,那么,我们便能很快乐地跟我们的果实分手了。
冯唐译本:花开,尽情盛开;果来,坦然离开。
很明显,冯唐使用了与原文相似的平行句对这首诗进行经典翻译。尽管句子的顺序发生了变化,但是它生动地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和感受,给了我们声美和形美的感受,迎合了诗歌翻译的审美标准。相反,郑振铎的直译没有任何句型转换,容易使翻译的诗歌单调和生硬。
5.2翻译策略
5.2.1增译
增译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译文中加入一些单词、短句或短语,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例4:Wrong can 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
郑振铎译本:错误经不起失败,但真理却不怕失败。
冯唐译本:谬误受不了任何失败,但是真理不怕。
在阅读原诗的时候,我们发现第二首“can”后面的单词“defeat”被省略,在翻译的时候与冯唐相比,郑振铎采用了增译的手法将其还原到原诗中,使读者更容易地阅读和理解译文。
5.2.2减译
与增译相反,减译是指根据全文的逻辑、句法和修辞需要,删除译文中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
例5: He has made his weapons his gods. When his weapons win he is defeated himself.
郑振铎译本:他把他的刀剑当作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
冯唐译本:他尊他的剑为神。剑胜了,他输了。
冯唐去掉了固定的句式和不必要的单词单位,使译文更加简洁,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
5.2.3期待视野下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比较
在理解原作的审美过程中,译者作为读者和阐述者的特殊地位,面对作品时自然会有一定的认知和审美期待。作為审美对象,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文学成就、赞赏态度甚至社会个人信仰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加深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这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推动译者的沟通和对话。不同的翻译版本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在同一翻译版本中会有不同的评价。
例6: 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
郑振铎译本 :世界对着他的爱人,把他浩瀚的面具揭下了。他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冯唐译本: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
郑振铎主要采用直译,坚持原始文本的风格简明、优雅,冯唐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翻译,他使用“个人风格”。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部分人不满意他翻译的粗俗语言和网络词汇,认为冯唐的翻译没有传达泰戈尔诗的美,没有满足读者阅读泰戈尔诗的期望。
6.结语
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探讨了美学理论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外的不同之处,并对美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提高人们对美学理论的认识。与此同时,本文对泰戈尔诗歌的不同译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通过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比较,给了译者如何避免翻译错误,创造更理想的诗歌翻译版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Dickie George.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2]Jauss, H. R..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3]Gerard Genette. Essays in Aesthetics[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5.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5]泰戈尔,著.冯唐,译.飞鸟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
[6][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郑振铎,译.泰戈尔诗集新月集·飞鸟集[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