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晶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身处信息化时代,教育模式日新月异,在移动设备上可以随意安装APP,电子词典之类的学习软件比比皆是,便于我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其中,微课的出现更是打开了国内教学模式改革的大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利用微课助力教学在国内教育界已进行了多年的尝试,然而始终未能获得较为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无外以下几点:首先,微课与课堂教学贴合不够;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微课制作难度较大;学校普及程度不足等。在TPACK理念下,我们尝试进行O2O微课设计策略研究,对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提供规范模式,以期实现微课制作的高质、高效及量产,最终能够建设系统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随时补充和共享。
2006年,Mishra和Koehler提出了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对TPACK知识结构的研究,对于现阶段混合型教学模式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为数众多的教育者已踏足该领域,查阅文献后当下的课题研究着眼于三个方面:TPACK研究现状和趋势;开展实证研究;专注于教师自身的TPACK能力培养。目前我们应当注意到,TPACK研究对于进行O2O微课设计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O2O即Online to Offline,Alex最早定义了该模式,指的是从线上到线下。教育O2O与商业O2O同样是基于网络平台,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网络教育模式深度融合起来,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1.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和移动设备,将学习空间从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习可以随处进行。
2.将学习时间从课堂45分钟延伸到课外,跨越时间限制,使学习可以随时进行。
3.增加了学习容量,丰富了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可以扩展到互联网上海量的相关内容,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广度。
4.启发学生不断深挖所学内容的内涵,加大了学生学习的深度。
5.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性,优化了学习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6.线上和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为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教与学得以顺利进行。
TPACK理念生成的最初目标是帮助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技术来做好教育教学、科研工作。TPACK框架包含的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还包含四个复合要素,这是三者之间交互产生的四种新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几种要素的动态平衡。在此理论指导下,围绕三个核心要素,我们确定了微课设计原则。
1.以传授学科知识为核心
“微课”虽形式“微”,且依托于技术,其核心依然是传授学科知识,这个大方向不能变,不可只为炫技而废内涵。微课首先是“课”,这是我们制作微课的第一原则,学科知识是整个微课的核心和灵魂。
2.根据学科特点整合技术与学习
每个学科都具有自身特点,英语学科的学习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理工学科,偏重于语言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在该研究开始之前曾做过教学实践,对传统模式教学和微课模式教学开展了时长一个学期的对比实验。在对平行班的各门课程采用差异化教学所得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比对后发现:综合英语课程中,49名学生在微课授课模式下的平均分更高;口语课程中,31名学生在微课授课模式下的平均分更高,新教学模式的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听力课程中,53名学生在微课授课模式下的平均分更高。由此可见,微课教学模式更加适用于综合英语课程和听力课程,尤其是听力课程的表现更为突出。而对以学生自主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口语课程,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传统教学模式下,过半数学生依然取得了优秀成绩,所以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来整合技术与学习。
3.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技术
高职学生具有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不同的特征,每个学生也都各自具有自身特点。有的学生擅长听说,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则善于科研,对各种规则研究得比较透彻,在面对同样的微课时,他们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学习程度也因人而异。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技术,尽量开发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微课。
4.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微课与课堂授课的区别在于教师无法直观观察到学生的反应,学生有没有观看微课,理解程度如何,都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若缺乏监管机制,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在线下学习时是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的。教师应在设计和开发微课时增加互动模块,一是创造吸引学生的学习情境,二是增加学生参与的活动,三是设计学习监控机制。
1.分析学生情况,确定技术和主题
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技术,筛选微课传授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较容易为其接受的表现形式,比如小学及幼儿期的学生,多以动画卡通形象为主,初高中学生可选择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对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实用英语情景剧更受欢迎,因其较为直观且有代入感。内容建议选择实用性强的知识点,在微课中反复展示并单列出来便于学生记忆。
2.根据学科内容设计微课内容
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为例,听力课、口语课、写作课、语法课等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不同能力,应以学科内容为本进行微课设计,从教学需求出发,对学生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和处理,进而完成微课制作。
3.收集教学资源并从技术角度准备方案
根据前期确定的技术、主题和内容,开始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工作,并对微课内容做出设计方案,包括表现形式、如何阐述主题、教学环节的过渡和配套练习等。
4.充实微课内容
包括对知识点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对所授内容的总结归纳、对所有教学环节的完善等。
5.设计微课配套练习和测试题
作为微课学习的监管环节,练习题和测试题是必不可少的。习题可帮助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之后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
微课存在的意义是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脱离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够得以随时随地进行个体差异化学习。但即使教育在线上环境中如何普及,也无法脱离线下的课堂、课本、师生互动与考试考核。因此,微课不仅仅要成为线上的学习资源,还应当能够助力线下的教学活动。我们为微课的线上线下做了融合设计,在此以笔者所设计的一个微课作品为例。
该微课作品名为“Directions and Location”,选自《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第九单元“For better performance”板块的知识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本校非英语专业五年制大专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较小,喜爱手机游戏,英语基础薄弱。因此,微课选取的材料尽量简单易懂,考虑到学生情况,为了降低学生对传统课堂学习的抵触心理,该微课被设计成一个动画片,使用Focusky软件制作。教师的形象采用动画人物,学生打开微课即可见到卡通化背景,进入写有“micro-course classroom”(微课教室)的大门之后,本课单元题目和微课课题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随后用笔记本列出本课的学习目标(learningobjective)。导入部分(Lead-in)根据本课主题设计了一张本地地图,进入视频展示,所有视频来自本人录制的城市风貌。目标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从市区图景进入校园地图之后,微课进入学习环节,卡通人物——新生方华出现,此时展示了一个新生急于寻找宿舍位置又不会认地图的困难情境,提出本微课的学习任务:为新生指点去宿舍的道路。
任务展示完毕进入单词环节,该环节设计为图片直观展示,同时伴有教材配套录音领读,是本微课的师生互动部分。单词展示完毕进入简单的指路短语“turn left左转”和“turn right右转”等的学习,该部分使用卡通人物和实景配合展示,完成较复杂的短语学习后,进入简单的方位描述学习,同样是先短语、单词,后对话,对话使用教材配套对话录音,辅以3D卡通地图进行讲解。
针对该知识点本身的特性,微课依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从相关单词的学习入手,逐层推进学习,遵循单词“简单短语”“简单句式”“简单对话”“复杂对话”这一逐级深入的学习规律。为使微课视频生动有趣、富有新意,该微课将校园实景和动画形象结合起来展示多段对话,并引用了BBC Learning English(BBC英语学习频道)第26期“怎样问路和辨认方向”中的两段对话作为学习拓展资源,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对白。在对话结束之后,在页面下方单列对话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提炼要点、加深印象和进行复习巩固。
在微练习部分,该微课配套两种自检习题,分别由问卷星软件和人人秀软件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只需扫码即可在手机上完成练习,提供的H5微课习题包括本单元语法习题、听力习题和看图习题,随机出现10道习题,方便学生反复练习以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该微课中线上线下融合的元素如下:
(1)选题贴近校园生活,使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地图、图片、录像等,吸引学生进入微课设置的场景。
(2)微课内设计了跟读环节,在单词学习部分使用课文原版读音。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体验到线下课堂的互动。
(3)微练习和微测试使用了二维码链接小程序,学生可使用手机扫码完成练习。成绩和完成情况将直接送达后台,教师可根据发送来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配合课堂教学,该教学流程如下:
学生:学习微课—完成练习—完成考核—提交考卷和问题—获得辅导课堂讨论
教师:制作微课—发送微课—获得反馈—分别辅导—组织讨论
学生在线上自主完成学习和练习及考核,然后通过线上APP发送考卷和问题,获得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进入线下课堂,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加入线下元素,融合线上丰富学习资源,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然后进入线下课堂,将线上的学习内容在线下做课堂讨论,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在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授者,其次要对学习资源做有效的组织,使用必要的技术进行编撰,进而引导教学流程,营造学习情境。从过去滔滔不绝的讲述到现在有技巧的引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就要体现在微课上。
我们将O2O微课设计做一个简单的图示,如下显示:
图1 O2O微课设计
对微课的评价基于TPACK的基本理论,从其有效性和价值方面进行评价。优秀的微课应具有以下元素:
第一,主题明确,知识点清晰。
第二,扩展内容与主题切合。
第三,提供了贴合主题、难易适度的习题。
第一,逻辑性强,脉络清晰,讲述完整。
第二,教学方式贴合学生实际情况。
第三,教学策略能够满足学生需求。
第四,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第五,教学过程符合认知规律。
第一,选择了合适的信息技术来表现主题。
第二,微课图像清晰,声音稳定,画面美观。
第一,能够借助微课进行高效授课。
第二,能够在微课的辅助下建立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良好的师生互动。
第三,能够通过微课习题获得每个学生的反馈。
第一,能够独立完成微课学习。
第二,能够自觉完成微课配套习题。
第三,能够在完成自主学习后进行独立思考,并反馈给教师。
第四,能够掌握该微课的知识点。
O2O微课设计策略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线上及线下的混合型学习,该研究基于历时三年的前期调研及教学实践,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实践基础,下一阶段将继续进行教学实践,对该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