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丽
(曹县人民医院 山东 菏泽 274400)
四肢骨折是临床外科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合理外固定是治疗四肢骨折简单、有效方法,患者接受度普遍较高。护理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构成,四肢骨折患者在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手术操作顺利进行、优化手术疗效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均有很大助益[1]。本次研究中选择70例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对比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70例四肢骨折患者均于2016.12~2018.9前来我院骨外科就诊,均经X 线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目的及内容等知情并自愿参与,患者具备正常的口语交流能力,无肝肾功能异常、活动性出血等情况。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均为35例,甲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6.7±3.5)岁;骨踝间、肱骨踝上、肱骨干与他类部位骨折依次为12例、9例、5例、10例。乙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37.3±3.6)岁;骨踝间、肱骨踝上、肱骨干与他类部位骨折依次为10例、10例、7例、8例。甲、乙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经对比分析,有均衡性(P >0.05)。
两组患者均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甲组实施骨外科基础护理干预,包括生命体征观察、药物护理与生活指导等。乙组在此基础上,推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首先,在小夹板固定操作期间,应加强对松紧度的控制,加强对患者换纸血流状态的检查,尽量协助患者身心在治疗全程维持舒适状态。
其次,进行饮食指导,四肢骨折患者在接受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期间,活动量会明显降低,消化系统功能减退,食欲下降,食物摄入量减少不利于患者病情转归与康复。护士应全面评估与分析患者病情,设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引导患者多饮水,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与维生素类食物,减少或不食用油腻与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改善患者机体营养水平。
再者,加强疼痛管理与并发症预防:正确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状况,可采用放松疗法与药物干预减轻疼痛;外固定治疗后,常见并发症以深静脉血栓、压疮、呼吸道感染等为主。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时发现于处理异常状况。
最后,进行功能锻炼。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患者活动量明显降低。护士应对患者患肢肌肉进行锻炼、按摩,促进血液流动,可改善疼痛症状,促进骨折愈合进程。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并遵照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原则。
①优:经治疗与护理后,患者骨折解剖复位并符合骨性愈合标准,关节功能整体恢复,可正常活动;②良:骨折解剖复位、骨折已愈合,但关节功能恢复欠佳;③尚可:骨折基本恢复,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但无法正常活动。④差:不符合以上评价标准。优良率=(优+良)/总数×100%。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本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2值计算,计数资料使用计算,当P <0.05视为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乙组护理优良率为91.42%,较高于甲组71.43%,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护理后,乙组VAS 评分为(3.4±0.6)分,甲组为(5.9±1.0)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休克、功能障碍、压痛、疼痛以及肿胀等是四肢骨折患者主要临床表现,肯定会造成患者患肢活动范围受限,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临床上患者通常是某一部位发生骨折,仅有少部分患者是多发性骨折。若能及时恰当的处理骨折,多数患者可恢复原有功能,但还有一些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是当下临床治疗骨折的常用方法。针对单发性、闭合性等单一性骨折,通常会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小夹板具有材质弹性优良、韧性好,可塑性强等特征,在骨折复位期间能发挥有效的矫正,防止移位等多种作用。而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全程与康复期,护士应积极参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经常询问患者主观感受,时刻关注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情况,以保证异常状况发现与处理的时效性。
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在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实施的小夹板外固定,其加强对患者治疗舒适度维持,饮食指导,疼痛管理与并发症预防,功能训练等多方面干预。结果表明,乙组患者护理优良率就高于甲组、VAS 评分低于甲组,差异均有较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与闫斌部分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四肢骨折患者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优化疗效,缓解疼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