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与文学本无必然的联系,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色彩以其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色彩进入文学作品、渗透于文学语言也是必然的。色彩在莫言的一系列作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或写实,或带有魔幻色彩,这都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莫言色彩;意象;色彩变异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所谓“形形色色”,构成事物形态主要是形和色,文人们无论品评人物还是艺术,都讲求神采与气韵,如曹丕讲气、谢赫讲气韵、王僧虔讲神采,很显然,他们都把神采放在比形似更高的位置上。莫言的作品对色彩的运用更是极为重视。对莫言小说色彩的研究是从色彩使用特点的研究到色彩的象征意义、对小说的影响的研究以及更深层次作者创作心理的研究这样一个过程。莫言小说色彩最早的研究是与印象画派相比较,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数篇相关文章。如林坚1988年发表的《色彩的魅力 :莫言与后期印象画派》,以阅读《红高粱》时受到的触动与后期印象画派的画作的艺术感受相比较,阐述了他从中感受到的色彩带来的视觉享受以及色彩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林坚是较早将莫言小说中的色彩与绘画联系起来看的,此时只是单纯的从色彩的魅力所得的艺术感受出发,体会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作家、评论家看到了莫言小说中蕴含的美学趣味,他们更多的将莫言小说中的色彩调度、艺术感受与后期印象画派相比较,并以此来挖掘莫言小说中色彩的深层含义。
进入到21世纪以后,关于莫言小说中色彩的美学研究更加深入,通过艺术美学中的意象分析领会小说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高君的《论莫言小说中的色彩意象》(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王英杰的《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等,这些文章联系莫言的创作经历,对莫言小说中运用的色彩词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各种色彩意象对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莫言的色彩运用特点,并探究莫言运用色彩意象的深层原因。他们对莫言小说中的意象进行分类,其中红色意象群和绿色意象群最受关注,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红色意象群的特征是个性的热烈、情欲的膨胀、异性的刺激,是生命力律动的象征;莫言的绿色意象群是与传统色彩意象相反的,象征着逆境中的恶劣,往往让人感受到现实的邪恶、人性的肮脏。的确,莫言小说中的红红绿绿最能代表他的创作个性,他经常会将这两种看起来完全不协调的对撞颜色放到一起,形成“半边红半边绿”的现象,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莫言可以用红绿搭配来表现平庸、流俗,如《天堂蒜薹之歌》中对欺压百姓的警察服饰“绿裤上镶着红线条”的描写;同时,莫言也可以将红高粱绿秸秆视为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这一部分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色彩使用的特点及其对小说情境的作用,更多的是从审美感受出发,在小说主题及文化心理方面只是稍有提及,并未作深入研究。
僅仅通过色彩意象、美学观念去研究莫言的文学观、莫言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内涵难免会有些片面,随着对莫言作品研究愈发深入,研究者们更加注重对创作主体的了解。莫言的文学资源和思想都是丰富驳杂,要更好地理解他及他的作品,就需要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支持。许多文章采取了综合研究的方法,结合心理学知识,比较深入的剖析“莫言色彩”运用的心理机制,由此来更好地理解莫言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意图,更加准确的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析作者创作心理时,这些文章大多是从一部部小说的整体文本综合分析,殷相印的《莫言小说色彩词的超常运用谈片》则是利用对每一种色彩蕴含的不同心理进行分析时结合着具体的文本细读,并对莫言的亲身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在莫言心中留下的深刻印痕进行分析,这样明显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在这众多研究莫言小说色彩的文章中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指出了莫言色彩使用的别具一格,也就是“色彩变异”。在莫言作品中出现的色彩词有时颠覆了事物原来色彩的物理意义,也不是体现一般的普通的民族文化心理,他笔下的色彩会根据语境、小说氛围的需要临时的夸张变异,甚至同一种色彩在同一作品中象征的意义也是不同。在传统文化中,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平、希望,但在莫言笔下,同为绿色系的“翠绿”和“暗绿”,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在《红高粱》中,纯种高粱的秸秆是翠绿色的,象征着生机、活力与希望;杂种高粱的秸秆是暗绿色的,象征着耻辱、种的退化。
在对“莫言色彩”进行研究时,为切实了解莫言的创作心理,研究者们在其成长和学习经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其中也包含现代主义(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现代派绘画及国内外色彩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力求能够对“莫言色彩”的使用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结果。
自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热”兴起。对于莫言作品,不管读者大众还是学术界内部,有赞美与欣赏,自然也会有误读和歧见。张梦倩的《莫言小说的接受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中批评家对莫言小说的接受变迁和莫言小说接受热门的原因分析这两部分就详述了莫言小说的接受史和评价史。同样的,对于“莫言色彩”使用的大胆与豪放,自然也会引起褒贬不一的评价,“暴力美学”跟随着莫言作品许久。在对莫言及其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评论家应保持理性的思考来把握这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感性的体验和感悟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但进行文学研究就是要对文学现象进行一种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学科知识、艺术敏感度、技巧和感悟这些矛盾的方面做好调和,理性的看待文学。其实莫言对于色彩运用的“不按常理”,这与他作品中那些“粗俗、暴力”的语言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单独看来的确显得怪异无序,但从小说整体看来,这些内容又是那么生动有趣,带动了整部小说的情感。
莫言的小说真正回到了小说的本质,既写出了生活实际,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在他的作品中,虚虚实实的色彩运用在小说氛围营造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这是他作品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仅在描写人在不同状态的眼神时,不同的色彩词的表现力就完全不同,如《高粱殡》中吹鼓手被拥挤的人流踩死前发着可怜蓝光的眼睛,那是恐惧、挣扎;残杀村民的鬼子的眼睛是红色的,那是凶残、狠厉;被余占鳌打死的八路的眼球是绿色的,被豆官打死的女八路眼睛是灰绿色的,他们的眼神是错愕、不甘……这些颜色各异的眼神可以被看作是当事者事发时的直观感受,也是莫言匠心独运的创作方法。若仅是文字的堆砌、揣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很难写出这种直达人心的文章的,这其中必要带有创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在莫言小说、莫言色彩中,我们既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但其中又不乏他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殷相印.莫言小说色彩词的超常运用谈片[J].修辞学习,2000.
[2]高君.论莫言小说中的色彩意象[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简介
王琳(1994-),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青岛大学在读,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