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摘 要:新时期,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换代,员工培训对于更新员工知识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粗犷的员工培训是一种时间与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文基于大型国有企业的培训实践,探索出基于员工胜任力模型的立体培训体系构建方法,提出在胜任力分析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构建精准、高效、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关键词:战略导向;培训;胜任力;精准培训
员工培训对于企业经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持续提升员工素质、改善经营水平、促进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撑。然后,在实践中,培训工作往往被管理者认为“没有实际作用”,被员工当作“工作负担”。究其背后的原因,关键在于没有解决好“战略、培训、员工”三者的关系。有效的培训体系建立需要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员工实际需求为中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及职工的协同作用,建立与员工能力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培训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近年来,笔者所在的TG公司,积极推进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努力将产品定位由中低端普通产品转型为中高端特色产品。为支撑该战略落地,培训部门构建了基于企业战略和岗位胜任力的立体化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一、培训体系内涵
紧密围绕公司战略需求,构建以任职能力为核心,培训项目为载体,分层、分类的员工培训体系;按照PDCA的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管理,保持培训的四个环节闭环对接和循环改进;建立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精确性;通过师资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培训激励机制的导入,形成全员参与、自主学习的培训文化,切实提升学习型组织建设水平。
二、作用和价值
(一)提升了培训精准性
准确把握培训需求,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培训的前提。通过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员工能力矩阵等措施,查找员工实际工作表现与胜任力要求的差距,精准识别培训需求。彻底改变了传统“大班授课”“满堂灌”的授课模式。
(二)提升了培训系统性
通过胜任力模型构建,可以为某一类岗位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保证了某一岗位的培训是一个系统,而非零散的几门课程。
(三)节约了培训资源
基于企业战略和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能够将培训资源精准投放,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通过借助现代化手段,以微课等形式,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缓解了工学矛盾。
(四)提高了培训效果和满意度
由于培训课程开发和设计是基于发展战略和岗位需求的,员工在接受培训后,更容易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工作绩效。实现了企业和员工对培训需求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企业战略和胜任力模型的立体培训体系建立要点
(一)分解企业战略目标,识别组织培训需求
培训部门要主动对接企业发展战略,主动分解战略目标,找到培训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以TG公司为例,面对差异化竞争战略,培训部门通过调研访谈、头脑风暴等方式,找到了战略落地的需求点,包括: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生产高端产品需要的新方法新工具的导入、营销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这些培训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将有力支撑公司战略的落地,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认可。
(二)分析岗位胜任力要求,识别员工和岗位需求
为提高培训针对性和精准性,必须要从岗位和工作实际出发。TG公司按照“用以治学”的原则,对于关键重点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梳理,并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下图为TG公司《知识能力识别表》。
(三)加强师资和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培训基础
建立内训师选拔考核激励办法,整合专兼职培训教师优质资源,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全面的企业内训师队伍;同时,加强课程开发与积累,建立内外部课程资源体系。
(四)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制度保障
在TG公司的实践中,改变了传统上由人力資源部“大包大揽”的培训组织模式,根据培训体系建设需要,明确培训界面分工,人力资源部、职能部门、业务单元及职工应承担各自的培训职责。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规章制度,建立起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培训管理流程。
(五)探索多种培训方式,开展知识管理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将“线上”和“线下”培训有机结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和参与度,为员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提供平台。探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加快新员工培养和技术传承。
结束语:
以上只是介绍了构建基于战略和岗位胜任力培训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但通过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培训的价值在于以员工素质能力的提升,支撑组织战略落地。因此,做好战略分析和岗位胜任力分析有助于精准的识别培训需求,开展精准培训,完善立体的培训体系能够保证培训发挥最大效果。但由于企业所在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培训体系的建立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参考文献:
[1]诺姆四达集团.解码胜任力[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08-01.
[2]石金涛,唐宁玉,顾琴轩.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