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 重构

2019-08-22 04:51季晓雪王培俊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工学导师岗位

季晓雪 王培俊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施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受到行业、学校、学生的重视。目前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现代学徒制班的影响下,进行“理论+实践”的循环工学交替学习,对于在实习环境中沟通能力有了巨大的渴求。本文基于学生在新模式下成长逻辑的转变,对高职院校沟通类课程进行重构,以期探索出新时代下的管理沟通教育教学模式。

一、概况

(一)现代学徒制在的应用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家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经过“订单班”“老板班”过渡到目前的“现代学徒制班”,探索出了适合我院学生就业发展的“双主体、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现阶段合作酒店的品牌为内资和外资并行,而合作对象的地域也从省内拓展省外,该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成长逻辑发生了改变,对于管理沟通类课程要求也随之改变。

(二)行业对于沟通能力的要求

酒店行业是一种需要大量沟通的服务性行业,无论是酒店与顾客,还是外部的公共关系,甚至部门之间、员工之间都需要大量的沟通工作。因此,“沟通能力”是管理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企业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标准。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沟通课程教育教学的要求与局限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对沟通能力需求的变化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贯彻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涯,在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学生所学所践皆有所变化,导致学生的想法与要求也不同。

1.接触现代学徒制的茫然

我校现代学徒制开始于大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渡过中学阶段,思想处于趋向成熟但未成熟阶段,一直在校学习,缺乏企业经验,对于企业沟通能力的认知几乎是从老师那里得知,对于现代学徒制这一特殊的工学交替模式更是处于零认知。因此,对于如何在企业中运用沟通十分迷茫,对于接下来三年的学徒制班生活更是充满忐忑,因此,每年在组班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反复、咨询、不停确认的相关表现。

2.初入职场的恐慌与无措

我校大二上学期实行的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模式,会进行为期半年的体验企业岗位技能生活,由于大一期间开设了很多基础认知课程,专业课和专业教师接触较少,同学们对于即将踏入的企业岗位既有恐惧心理,又有一种面对新生活新挑战的无措感,在企业中不知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如何掌握更多的岗位知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让自己更快融入集体。这一阶段的学生一直在寻求学校对于其适应企业的引导,也需要企业耐心看待其成长的必然过渡。

3.重返校园能力提升的渴求

经过6个月的工学交替,学生将重返校园,此时的学生已成为半学生半学徒的身份,他们既对企业的基层岗位有了理性客观的认知,又对企业中自己无法处理得当的情况有了新的渴求,这一阶段的同学对协调能力有了进一步需求,他们渴望进一步提升自己,为大三顶岗实习做好准备,也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4.再入职场后能力的展现

大三的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很多同学经过了大二的工学交替后,往往在顶岗实习阶段就成为见习领班、主管,对于这样的酒店督导层岗位,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是自己的业绩是通过团队的努力才能实现,既要和同事做好沟通,又要学会代表企业传达新的任务与价值观,因此,这一阶段学生要逐步实现管理类专业所必备的团队建设、时间管理、领导技能、激励技能,为学生真正成为管理者而努力。

(二)传统沟通课程教育教学的局限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仍注重在校教育,而轻视企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改变高职教育等同于“岗前教育”“技能教育”停留在书本的现状。

第二,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性不高,供需错位现象严重。一方面,学校苦叹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企业欢迎,另一方面,企业却感慨招进来的学生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对于沟通的认知并无多大区别。

第三,学生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行业的流失率较高。如就业动力不足,缺乏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缺少奉献精神,诚信不够;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缺乏自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被动应付现象突出;存在身体、心理上的问题,一遇到挫折易产生心理障碍。

第四,家长对管理类专业存在某些认知上的偏差,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不够。不少家长透露,管理类专业并不具备很快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毕业后找一份靠技术的工作更为稳妥。

三、現代学徒制背景下管理沟通能力培养模式重构

(一)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维度

1.学校对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学校对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授课、专业知识、案例教学、写作训练、社团活动等方面,开设管理沟通、人际沟通、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素质等相关素质课程和各个专业匹配的专业课和基础课。

2.企业对于沟通能力的培养

企业对于员工工作能力的培养一般集中于企业岗位培训、轮岗培养、经验交流、日常带教、行业法律知识运用等方面。

3.现代学徒制机制下校企循环培养

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路径来源于企业岗位需求的需要,学校教育教学和企业顶岗训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轴,把学校理论课程的优势与企业顶岗实操优势相结合,提升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沟通能力。

(二)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措施

第一,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校企融合培养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沟通类课程,既要了解沟通最基本的理论,又要适应行业的生产实践。但教师讲授的很多课堂案例呈现的缺点实际上在企业中已得到弥补,或者教师对于案例的解析缺乏行业认知,导致师生缺乏共鸣,甚至背离了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理解,企业导师的引入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

第二,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现代学徒制岗位衔接,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提供明确方向。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学习时间为3年,其培养时间安排为1+0.5+1+0.5。

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通识课程,培养学生从业所需要的职业文化素养。成立专业协会,开始掌握沟通能力形成的基础。

第二阶段,学生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现代学徒制班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对于行业的重要认知。这一阶段是形成岗位基础知识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了解岗位所需要沟通能力的一次初探。

第三阶段,学生在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返校接受一年左右的管理技能提升,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导师将配合学校教师完成学生的岗位沟通经验交流。

第四阶段,学生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岗位实践,一般采用轮岗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不同岗位的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企业,培养全局的眼光,为踏入酒店督导层努力。

第三,校企共同探索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沟通素养。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因此,在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要注重系统性、层次性和有序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氛围。班级定位岗位化,让学生提前和企业管理人员完成对接;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应学生沟通需求的授课计划;实训课程的真实化,在仿真情境下感受不同情境下的沟通需要;社团实践活动的专业化,努力提升学生的沟通兴趣,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工学交替实习的职业化,让学生切实体验职业生活以及职业所需沟通能力;教师队伍要有企业技能导师和管理导师。

第四,构建校企沟通能力双向评价体系,有效检验沟通能力的成果。现代学徒制下的沟通能力培养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使“对接岗位的沟通能力”的培养路径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如构建沟通能力评价的指标,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沟通能力认知等进行对比分析。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沟通能力进行考察。建立动态观测档案,教师、家长、同学分别对学生3年内的“沟通能力”变化给予评价。

(作者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学导师岗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V eraW an g
导师榜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工学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