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9-08-22 15:59宋敏娟王静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宋敏娟 王静

[摘 要]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以“三元交互理论”为视角,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分析框架,并运用个别访谈、焦点座谈、书面征询及案例研究等方法,重点分析个体特征和新媒体环境及其子维度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效果的影响。依据研究结论思考正确引导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致思理路。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元交互理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9)08-0055-04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线,新媒体的平等开放性、双向互动性和紧密交融性,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丰富的实践性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1]探究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交互性”内在联系,是把握好影响培育效果多方因素,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培育路径。

一、新媒体视域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互功能

三元交互思想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人和行为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与此相呼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培育环境、培育效果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天然的内在“交互”。[2]

(一)个体特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生动能。“现实的个人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3]个体特征形成后对其价值觀的影响是显著和持续的。[4]大学生在寻求自我发展需求过程中,其复杂各异的现实特征,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效。[5]

首先,自我努力感驱动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心的“目标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被注重自我努力感的学生接受和认同。调查显示,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对明确,如争取获奖、入党、参与科研项目等,且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更能采取积极态度去解决困惑,理性分析并反思。但仍有少数学生面对新生事物衍生出的复杂问题时,缺乏坚定理想信念,缺乏分析能力,难以去主动学习并践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因此,在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发展系统中,自我努力感是起关键作用的动力因素。自我努力感的高低取决于大学生对自身预期目标的设定,基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行为与心理发展基础。

其次,知识需求影响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心的“思维深度”。培育对象对知识层级的不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思考的角度、维度、层次等。调查显示,接受新生事物快、求知欲高、关心国家命运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将社会责任感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最需要的价值素养。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更希望学校把“课程思政”“爱国教育”等内容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更倾向于努力“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多学本领,适应竞争;锻炼各种技能、适应社会”。因此,知识需求所映射的“思维层级”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动力水准、价值外延。

再次,学习动机影响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心的“行为选择”。学习动机一般分为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调查显示,存在利他主义动机的大学生,会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紧密结合当下的国家和社会命运。他们会主动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具有敢于奉献、担当的责任意识,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及志愿活动,不断锻炼提升自我,注重创新共享、投入奉献等精神和能力的自觉培养。[6]但仍有学生受外部环境影响,仅以眼前利益的得失为目标,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因此,不同的学习动机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效。

(二)新媒体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效的外生力量。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

首先,载体条件触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温度”。新媒体具有多维度、全方位的特征和优势,交互活动触发学生情感,能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的高校教师利用线上讨论结合线下座谈和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网络“易班”微信浸入式全接触形式、社区工作站网络微信平台“社区微问答”栏目、校领导多种语言讲述“一带一路”党课等,结合问题解答、网络互动,学生情景演绎,“让学生讲给学生听”等, 吸引并探寻学生学习生活各类问题背后的“意义”。各高校正努力借助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在吸引力上下功夫,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温度”增强“效度”。

其次,交流互动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维度”。新媒体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利于核心价值观随时随地在培育主体的广泛参与中实践内化。现阶段各种思想的交流通过新媒体网络环境已形成了一个互动系统,隐形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的积极参与度。如高校通过学生支部网上党课联络出国访学学生,利用微信视频进行信息互动交流,开展教育工作,消除了电子邮件不能多向、即时联络的弊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新媒体的交流互动特性实现了“内容、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培育的“无缝衔接”。

再次,信息内容催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度”。有内涵有质量的新媒体信息内容能够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如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性”工程师为己任,开发“青年豆瓣”“青年酷跑”等平台;将诗词、故事等信息内容转换为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在线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课堂栏目等,促使青年大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树立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各高校在新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内容有内涵、有感染力,以多样的形式营造柔和、温馨的教育氛围,在规避新媒介海量信息可能引发的价值取向和判断的混乱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命张力。

第四,政策体制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力度”。新媒体环境发展下相关政策体制的建构,是高等学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中必然形成的特殊文化。[7]众多高校发挥育人合力,注重网络舆情监控,深入调研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推出针对性的网络思政育人对策。如整合辅导员队伍、就业办、资助中心等学生工作部门,成立大学生“微+思政共同体”;建立联动中心工作联络员制度,全天候、全方位管理校园微平台信息舆情,以专人负责、专项联动、专门反馈,有效预防微小问题复杂化等,提升微平台培育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政策体制力量掌握新媒体文化主导权和教育话语权,有利于实现制度规范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

二、新媒体视域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优化路径

新媒体视域下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必须转变固有思维,“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8]针对性地内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点,引导性地外化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一)针对性建构:针对学生发展特色,激发培育内动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需以“感受性融入”思路,注重把握培育主体的思想“定律”,需要教育者挖掘受教育者的“闪光点”。[9]

一是正确认识价值的传播规律,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在对各类媒介信息的挖掘和审视、应用和传播过程中的综合能力。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特性和规律,使其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的恶劣影响与负面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尤其要加强对媒介素养理论研究,打造建设相应的师资团队,进行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增设“媒介素养”类必修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媒介道德水准和批判能力的社会公民,自觉抵御不良媒介文化的影响,自发主动吸纳和传播良性信息。

二是发挥朋辈辐射的带动效应,完善大学生自育机制。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被动性适应须向主动性参与转变,既要关注培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也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圈子”关系。高校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将新媒体传播行为纳入德育实践内容,通过科学引领拓展学生感兴趣、且日常生活赖以生存的组织形式,加强集体与个体、群体与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朋友圈”群体关心互助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可在大学生中培养校园本土化的舆论领袖和意见领袖,以优势互补、互进互促、合力成长为目标,进一步发挥朋辈“朋友圈”教育的輻射带动效应。

三是关注价值事实的支撑引领,强化正能量内输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当代大学生认同内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隐含的价值体系能否转化为大学生最关注、最实际的价值困惑和利益诉求的“化解之路”。相对于普通教育者,有深厚底蕴的教育大家、专家的话语辐射力更有传播优势。积极倡导和组织意识形态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托网络新平台开展“微文推送”;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品读阐释核心价值观内含的哲学思维、文化意蕴;或对一些热点热搜、社会头条等及时撰文发文阐明正确立场等。通过弘扬正能量,引导舆论走向,实现润物无声和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

(二)引导性建树:引导解决关键问题,创新环境感召力。正如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10]在信息传播进入“媒介即是信息”“形式即是内容”的新阶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引导,要探索塑造新媒体视域下的优质教育引导环境。

一是创设价值融合网络场域,扩大平台渠道传播力。整合、推进培育资源、内容和形式,探索并塑造一体化的培育与践行场域。通过整合资源、升级技术、创新载体等方式,创设能够蕴含核心价值观内容,且融合知识、思想、感官、心理、眼界、趣味、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数字化产品”;借鉴随手公益理念,倡导核心价值观随手入脑入心;通过新媒介技术共享交互式的引领,以网络视频、仪式教育、接力传承等形式让价值内涵变得可实地感知、体验;通过网络的大共享、复制、推广培育的成功典型案例,培育跨学校、跨区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矩阵,增强传播辐射力。

二是借机借力社会资源参与,提高价值培育引导力。借助成功的新媒体商业运营载体、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在高校增设相关信息处理平台,设计“特需”软件,加强对媒介载体的维护与运行管理等服务。如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从大学生网络表达话语中挖掘其情感内在因子,了解并精准分析大学生群体的隐性需求和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机制调整和培育体系搭建。借助新媒体共享交互性,发挥合力教育作用。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的知识分享、互动学习、意见交流不限时空的性能,串联教师、辅导员、学生、家长、社区管理员等,提升学校、家庭、社区“随时随地”开展合力教育的协同培育引导力。

三是注重丰富培育形式内容,增强价值引领吸引力。合理利用新媒体特有的形式和内容,主动而有效地适应新媒体的表达习惯和方式,是高校思政工作教育者与时俱进的必备素养。教育者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形式,构建新型教育平台,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时空对话。如易班线上讨论、易班班会、微党课、微征文、微周刊、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推送、在线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跟着国旗去旅行、先进典型在线评选等线上活动,极具生活气息,形成了价值导向明确、感染力强的教育资源。[11]拉家常、讲故事,将价值要素转换为文字、动画、声音等形式,使培育形式、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吸引力,增强思政工作说服力。

四是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强化网络传播规范力。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即“网络场域”。相关部门、网站、各网络运营和服务企业要建立举报受理机制,建立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信息内容评议和网站信誉公示制度,借助新媒体优势,鼓励社会监督和公众举报,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立网络舆情监督系统,提前预判各类热点问题、现象的影响力,及时设置应对机制;推动行业自律,大力营造“文明传播、创新发展”的新媒体及其传播的良好氛围;推动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激发运营商的社会责任感,杜绝不良信息和内容,净化网上舆论生态,创建文明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 1 ]艾春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建全过程新探[ J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8):127—129.

[2]董振 ,周月.基于三元交互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旅游学院,2017(02).

[3]肖红.“破窗效应”视域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4):38—39.

[4]冯铁蕾.积极心理学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取鉴[J].社会科学战线,2016(11):278—282.

[5]王越芬,曲长海.场域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8(04):47—52.

[6]谢安国,黎开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41—43.

[7]张红霞,王娇娇.论多元思潮影响下的青岛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3):25—28.

[8]柏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四个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7(08):78—82.

[9]陈焕随.试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40—42.

[10]郑伟.马克思与启蒙的相遇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98—103.

[11]伍志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J].学习论坛,2017,33(08):57—61.

作者宋敏娟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王静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纪委监察处干部,讲师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