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传》有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讹误的考辨

2019-08-22 07:33徐红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9年2期
关键词:时间

徐红艳

[摘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中,涉及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时间及批次问题的论述,存在讹误。包括蔡和森赴法时间及批次,萧三等人赴法时间及批次,萧子升赴法及中途回国时间等。

[关键词] 《毛泽东传》;赴法勤工俭学;时间;考辨

[中图分类号]

A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928X (2019) 02003902

2019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启动100周年。这一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群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高潮期的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共有1600多名中国进步青年,分二十批次,从上海启程赴法。这批怀揣学习新思想、改造旧中国梦想的进步青年,在旅欧期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包括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陈毅、李富春等在内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从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始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

毛泽东虽未亲身赴法,但众所周知,1918年夏,他从湖南一师毕业后,第一次走出湖南奔赴北京,就是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参加赴法预备班。1919年3月,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就是为欢送第一批赴法的湖南进步青年。此后,毛泽东与身在法国的蔡和森等人有过多封通信,探讨救国救民之路。2013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传》-书,在“五四大潮的洗礼”部分,对相关内容均有精彩表述。不过,其中关于新民学会会员赴法时间及批次、萧子升中途回国日期等处,表述有误。

一、 萧子升和蔡和森均非1919年3月赴法

《毛澤东传》写道:1919年“三月十二日,毛泽东离开北京。途中转道上海送别了蔡和森、萧子升等湖南赴法青年”[1]。毛泽东1919年3月在上海送别的湖南赴法青年中,既没有萧子升,也没有蔡和森。事实上,萧子升已先行赴法,而蔡和森要九个多月后才从上海启程。

萧子升在各省青年学子成批远渡重洋之前,以华法教育会职员的身份,前往巴黎为接待勤工俭学生做准备工作。有几处资料可证萧子升的早行:黎锦熙日记1919年1月6日项下,记有“子升至,拟今夕行,偕李石僧赴法”[2],可知此日为萧子升离京赴沪日期。华法教育会的油印宣传品曾刊发萧子升海上航行期间,于1919年2月上旬寄自香港、2月12日寄自越南西贡的两封信,后被上海《国民》杂志刊载。[3]以当时上海至法国马赛40天左右的航程算,当3月17日毛泽东在上海送别第一批勤工俭学生时,萧子升应已身在法国了。并且3月24日即有从巴黎寄给其弟萧三的信发出。[4]

关于蔡和森的赴法时间,有数处确切的记载。蔡是和母亲葛健豪(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年龄最长者,时年54岁)、妹妹蔡畅及向警予等人同行的。1919年12月20日,在上海候船的向警予致信湖南的新民学会会员陶毅称:“我本打算自己回湖南的,实在是时间促了(二十五日放洋),不能分身。”[5]由此可知,1919年12月25日是蔡和森一行从上海出发的日期。1919年12月26日的上海《时报》,报道了前一日法国邮船“央脱来蓬”号启程赴法的情况,并称“内有湖南女生蔡葛健豪、蔡畅、向警予……六人”[6]。蔡畅于新中国成立后撰写的《回忆新民学会会员的活动》-文,也称于该日离沪赴法。[7]

另据《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于1919年12月中旬第二次赴北京途中,曾从武汉绕道上海为蔡和森一行送行,但因启程时间尚早,“不能久待,即离上海去北京”[8]。

由于《毛泽东传》误将蔡和森赴法时间提前,故又误认为其“第一批赴法”,称到1920年底,“第一批赴法的蔡和森等已能阅读法文书刊, ‘猛看猛译了几十种革命书刊”[9]。关于蔡和森赴法属第几批次,如果按当时全国各省勤工俭学生赴法总批次算,从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勤工俭学生乘日轮“因幡丸”号赴法起,至1920年12月15日第二十批勤工俭学生乘法轮“智利”号赴法止,蔡和森一行属于第十二批。[10]如果按赴法新民学会会员算,蔡和森一行属于第六批。

二、萧三等并非“第二批”赴法新民学会会员

《毛泽东传》写道:1920年4月,毛泽东离京赴上海。“同时,萧三等第二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也将要从上海启程,可以乘便送行。”[11]并称1920年“五月十一日,在沪会友送别了萧三等六人”[12]。

毛泽东1920年起草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中,记录了至该年冬,共18名新民学会会员到法的大致时间: “自八年春萧子升到法后,至八年秋罗荣熙,张芝圃,李和笙,曾星煌到法;九年春蔡和森,蔡咸熙,向警予,熊作莹,熊作磷到法;九年秋萧子唪,陈赞周,熊煜甫,张百龄,刘望成,欧阳玉生到法;九年冬劳君展,魏韫厂到法。”[13]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可得,自萧子升赴法之后,从上海依次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具体为:1919年里,罗荣熙7月13日启程,9月2日抵法;曾星煌9月28日启程,11月12日抵法;张芝圃、李和笙10月31日启程,12月7日抵法;熊作磷12月9日启程,翌年1月14日抵法;蔡和森、蔡咸熙、向警予、熊作莹12月25日启程,翌年1月28日抵法;萧子唪、陈赞周、熊焜甫、张百龄、刘望成、欧阳玉生1920年5月9日启程,6月15日抵法;劳君展、魏韫厂1920年11月24日启程,12月27日抵法。[14]

因此,以萧子升算作第一批的话,这18名新民学会会员是分八批赴法的,萧三(即萧子唪)一行属于第七批。

此外,萧三一行从上海出发的时间并非《毛泽东传》记载的1920年“五月十一日”。根据1920年5月9日的《时事新报》、5月10日的《时报》、5月21日的《晨报》以及萧三本人为《时事新报》撰写连载的《法游通信》,萧三一行乘坐的法国邮船“项马皮西”号是5月9日12时起航的。[15]

三、 萧子升1920年回国时间应早于12月底

萧子升中途曾回国一次,对于回国时间,《毛泽东传》写道: “萧子升随后于一九二O年十二月底回国,带来蔡和森于九月十六日写给毛泽东的长信。”[16]

事实上,萧子升的回国时间应早于12月底。有几处资料可证:其一,1920年10月,尚在上海等候开船的新民学会会员劳君展、魏韫厂二人,已见到归国的萧子升。二人该月写给彭璜和毛泽东的信中称: “我们今天上午会见了萧子升先生,谈了三小时的话,晓得法国许多的情形。”[17]魏、劳二人乘坐的邮船于11月24日离沪赴法,因此萧子升不可能“十二月底”才归国。其二,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中,称“子升于九年十月内回国”[18]。其三,毛泽东1920年12月1日写往法国一信,称“闻子升已回国到北京,不久可以面谈”[19]。 由萧子升带来的蔡和森的长信写于9月16日,如萧子升“十二月底”才能回国,该信应该会从法国直接邮寄了。蔡和森这封信开头称:“上月寄一长信……今子升归国,再陈其略。”[20]从语气可以推断,萧子升此时已行程在即,与10月份抵达上海之说吻合。

毛泽东收阅该信后,于1921年1月21日回信蔡和森,称“来信于年底始由子升转到”[21]。这有可能是《毛泽东传》推测萧子升“十二月底”才回国的依据。但是,若萧子升果真12月底才回国,则毛泽东是在第一时间读到该信,不会用“始”字。因此,“十二月底”并非萧子升的“回国”日期,倒可能是萧子升从抵沪到赴京,再离京“回湘”的日期。

参考文献

[1][9][11][12][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6. 70. 60. 62. 71.

[2][3][4][6][10][14][15]张允侯,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61. 221. 234. 687. 812. 528-812. 720-730.

[5][7][13][17][18][19][20][21]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1. 570. 11. 122. 11. 152. 153. 162.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 9 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8.

猜你喜欢
时间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被闲置的时间”——谈当代艺术实践里的当代现实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日语寒暄语「おはよう」(早上好)的用法辨析
时间设计的形式语言解析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