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云,马聪敏,任金武(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病例 女,61 岁,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1 周,超声提示:甲状腺后方食管外上方可见一不均质回声, 大小约2.0 cm×2.4 cm×0.2 cm,形态规整(似淋巴结形态),边界清晰,与食管分界欠清晰,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考虑甲状腺结节可能。查体:颈部双侧对称,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及明显结节及肿物。 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行甲状腺CT 平扫+增强扫描,CT 提示: 甲状腺左侧叶后方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密度欠均匀,可见多发点状气体密度影(图1),甲状腺左叶受压移位 (图 2), 局部与食管分界欠清 (图 3), 大小约2.3 cm×1.4 cm,增强扫描边缘可见轻度强化(图4)。口服碘普罗胺造影剂示:高密度造影剂从食管经一裂隙进入到病变内(图 5,6),综上,诊断为咽食管憩室[1]。
图1 CT 横轴位平扫示甲状腺左侧叶后方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点状气体密度影(箭头示)。 图2 CT 增强矢状位示甲状腺呈受压表现。 图3 CT 增强冠状位示病变右侧与食管分界不清。 图4 CT增强横轴位示病变边缘轻度强化。 图5,6 口服造影剂后, 食管内的造影剂进入到病变内。
讨论 食管憩室是指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覆盖有上皮的囊袋[1]。 是临床少见的发生于食管的良性疾病,按发病部位可分为:①咽食管憩室;②食管中段憩室;③膈上食管憩室,其中以咽食管憩室最为常见。咽食管憩室,又称为Zenker 憩室,其发病的基础是由于下咽缩肌与环咽肌之间有一缺少肌层的薄弱区,食管内压力增加导致局部黏膜和黏膜下层经该薄弱区膨出而形成[2-4]。 此薄弱区在稍偏左侧更明显, 因此Zenker 憩室多发生在左侧,本例与文献相符。 咽食管憩室初期多无临床症状,随着憩室的增大,可出现吞咽困难及憩室内容物反流,并致误吸,此外,还可出现憩室炎,出血,穿孔,甚至癌变[5]。本例患者无明显症状。
咽食管憩室一般较难发现,既往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纤维食管镜检查,而超声对咽食管憩室的诊断价值有限,常易误诊及漏诊。 其原因主要是本病较少见,检查医师缺乏诊断经验,警惕性不高,且甲状腺与颈部的咽食管在解剖位置上毗邻, 位于食管外侧的咽食管憩室质地柔软,与甲状腺黏连紧密,解剖层次不清晰,故而常在彩超检查中形成“甲状腺结节”的假象。 本例情况与上述相符。 所以当超声检查怀疑咽食管憩室时,应嘱患者患侧卧位反复饮水,观察“肿物”内是否有液体呈潮汐样流动,以便进一步诊断[6]。
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为: 位于甲状腺后方的孤立性结节,甲状腺呈受压表现,病变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多发点状气体密度影,边缘光滑清楚,似有包膜,增强扫描边缘轻度强化。 病变局部与食管分界不清,遂考虑食管憩室可能,嘱患者口含少量碘普罗胺造影剂,于吞咽时进行CT 扫描,观察发现造影剂从食管经一裂隙进入到病变内,综合以上诊断为咽食管憩室。
此外,咽食管憩室病例较少见,需与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甲状旁腺腺瘤、颈部肿大淋巴结等鉴别。 首先,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与甲状腺分界不清, 而咽食管憩室常位于甲状腺后方,与甲状腺分界较为清楚;其次,甲状旁腺腺瘤一般CT 值略低于甲状腺,密度较均匀,由于血供丰富,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功能性甲状旁腺腺瘤有明显的并发症(泌尿系结石,棕色瘤等)[7],而咽食管憩室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最后,颈部肿大淋巴结多是位于颈动脉鞘外侧的孤立性结节, 密度较均匀,常为轻至中度强化,易与咽食管憩室鉴别。 因此,掌握上述鉴别要点,结合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最终能够对咽食管憩室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